由于中國傳統教養方式的影響,孩子在家中被保護、包辦、代替,致使他們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主動性、自主能力弱。在幼兒園由于孩子多,教養員比例不足,教師無法深入觀察孩子,無暇考慮孩子的不同需要,組織活動照本宣科,以教師為中心的集體統一活動多,重灌輸甚至是管教、壓制。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下,孩子不愛動手、動腦,對事物漠然,養成了消極被動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為此,廣西大學第二幼兒園以探討“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作為“幼兒主體”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操作性契入點,建立關于幼兒主動學習系列操作系統,建立一個幫助教師從觀念向行為轉化的工作平臺,使教育科研真正具備為實踐服務、操作簡單、效果顯著的可推廣特點。推動幼兒園教育改革更好地為幼兒的發展服務。
一、借助教育教學活動探索幼兒主動學習教育方法
根據不同年齡幼兒主動學習單項能力指標發展偏重不一的測查結果,我們在教育目標的具體操作上作了側重:小班重點在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中班重點在孩子提問意識的激發,大班著重在孩子探索意識的強化。
(一)電教媒體教學是培養小班孩子自信心的適宜手段
1 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優勢,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小班幼兒剛入園,帶著對家庭和父母的依戀,對幼兒園、教師和所接觸的新知識都有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和畏懼感,對學習、對自己的幼兒園生活缺乏信心。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孩子的已有經驗,使新知識相似于孩子已有的知識和水平,便于掌握,讓孩子能時時體驗到學會的快樂,從而增強自信,提高主動性。
小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性為主,以適應性學習為主要特征。電教媒體技術具有圖文聲像并茂、動靜快慢結合、人機交互性的特點,把多彩的動畫、高保真的聲音、視頻信息和幼兒喜聞樂見的故事、游戲等結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創設了如臨其境的情境。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如課件《有趣的水娃娃》,它通過卡通形象水娃娃遨游大自然的經歷,再現了水由“液體——氣體——液體——固體——液體”的變化過程,淺顯易懂。幼兒在生動活潑的配樂中,思維自立,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非常活躍主動,在與水娃娃的“游玩”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水的三態變化知識。
2 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電教媒體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孩子在活動中能依據自己的能力并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學習內容。如在課件《少兒英語快樂谷》中,孩子可以自由操縱鼠標,選擇學字母或學單詞,聽歌曲或聽英語故事。在學單詞時,點擊某一顏色的樹,就有相應的笑聲與讀法,點擊某一顏色的葉子,相應顏色的汽球就會滾動或爆破,孩子們與顏色寶寶一起歡笑,一起游戲,在輕松的氛圍中記住了各種顏色的英語讀法。又如美術課件《小畫筆》設計有難度小的粘貼、組建,也有難度大的寫生等,難易程度,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孩子都有表現機會。課件的運用使幼兒不至于因活動內容難而產生恐懼或厭惡,使其在取得一點點成功后產生再試一試的強烈愿望,這種收獲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改進科技活動的舊模式,提高中班孩子的提問意識
中班孩子活躍、好動、好奇、好問,但仔細收集孩子的提問發現,有些孩子的提問問不到點,因此出現的情況要么是教師不知如何回答,要么即使回答了也解決不了他心中的疑惑。久而久之,孩子會愛漫無目的的亂問,不在乎教師的回答,或者不愛提問,對自己的疑惑熟視無睹,錯失了許多教育機會。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引發孩子由疑而問,由問而學的意識,從而造就真正意義的主動探究與學習。中班孩子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也喜歡動手探究,因而科技活動可作為培養中班幼兒主動學習能力的主要手段。
日常多見的科技活動往往是由教師提問引起孩子的好奇與興趣,然后孩子去動手探究,得到答案。問題不是孩子自發的問題,因而接下來的操作也算不上是幼兒的主動探究。對于操作過程產生的疑惑,孩子也習慣性地等待老師來提問,這對孩子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如科學實驗“放到水里的東西去哪了?”實驗開始孩子們發現放到水里的糖與鹽攪過后都不見了,多數孩子也產生了疑惑,但沒有一個人問老師。老師只好提問:“糖和鹽到哪去了?是誰‘偷’走了糖和鹽?”
針對此現象,我們對科技活動的設計做了調整,注重材料的準備與環境的營造。材料既是引發幼兒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們主動認識周圍物質世界的中介。材料的投放必須有選擇、有意識。目的在于營造孩子感興趣、有操作機會、有一定難度、能產生疑惑的環境。讓孩子通過操作材料,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去發現問題,探究答案。如教師給孩子提供種子發芽的杯子,有帶漏氣孔和不帶漏氣孔兩種。孩子通過種種子,發現有些杯子的種子發芽了,有些卻不發芽,甚至霉爛。孩子在與別人的比較中發現問題,并急于知道原因,產生向教師提問的愿望。此時教師可先給提問的孩子鼓勵和表揚,使其他孩子覺得敢于提問是一種很自豪的表現,促使更多的孩子主動向老師尋問:“我的小芽顏色和他的(靠窗邊)怎么不一樣?”“為什么小芽都往窗外伸?”等等。帶著這些問題,孩子又開始了新的探索——植物和陽光的關系。
(三)利用IBM兒童電腦輔助教學促進幼兒主動學習能力的發展
1 根據幼兒主動學習內涵,制定IBM兒童電腦活動培養目標
IBM兒童電腦教學是廣西大學第二幼兒園通過國家教委留學司與美國IBM電腦公司合作的項目,主要在大班進行。IBM兒童電腦外觀色彩鮮艷,設計以兒童為本,極富童趣,孩子第一眼就產生了認同感和親切感。其專門配送的“早期學習軟件包”名為小小探索者,每一個軟件的使用模式是統一的:概覽-探索和發現-問題與答案-親子活動,幼兒自由探索貫穿整體過程。借助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主動學習的內涵和要求,幼兒園選擇“自信、嘗試、發現、合作、創造”等基本素質作為電腦活動的培養目標。

2 發掘IBM電腦軟件的精髓設計理念,培養孩子的主動學習能力
IBM兒童電腦軟件“小小探索者”,保證孩子的第一探索時間是它的設計主導思想。因此。電腦對孩子是全天候開放的,孩子兩人一組自由組合上機。每天的上機時間、內容由教師觀察登記上墻,以便于及時調整、兼顧全體幼兒。同時設計了“兒童電腦和我們常見的電腦一樣嗎”、“兒童電腦里有什么”等系列活動,孩子自行去觸摸、去比較、去發現。一個月后開展“我喜歡……”、“我會打開……”主題活動,讓孩子獨立摸索電腦軟件,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經驗。孩子基本掌握各軟件包的玩法后,接著開展“我發現……”、“我學習,我快樂”主題活動,讓幼兒展示自己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激發孩子不斷探索的熱情。
“小小探索者”軟件在鼓勵孩子創新方面也有其獨到的一面。如孩子打破現實生活中只有“兩只眼睛、一對觸角”的固有模式,大膽設計出“三只眼、八條腿、十條尾巴”的小蟲子,電腦會夸張地進行表揚。無論孩子設計的是什么奇形怪狀的蟲子,只要孩子完成了蟲子該有的眼、腿、尾,電腦都會毫不吝嗇地給予夸獎,這些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創造欲望。
二、幼兒主動學習能力培養的評價體系
我國最常見的評價準則是用指標的方式來體現的。指標是指反映目標本質屬性的評價準則。由于目標一般是比較原則的、概括的,無法直接用做評價準則,因此,通常將目標逐級分解,直至分解到具體的、可測的、行為化的指標。傳統評價主要定位在選拔作用上,以教師的評價和書面的定性為主,以一個或兩個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僅形式單一而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動機,使孩子遭受挫折,失去自信、自尊。對孩子發展有效的評價應是在自然狀態下、動態的評價孩子的學習過程,評價是為了“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為了“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
基于這樣的認識,幼兒園首先將幼兒主動學習能力發展的指標加以整理。議定為“幼兒主動學習能力發展水平日常觀察評估表”,由8個項目、24條內容組成,構件建成較完整、可操作的觀察評估體系(見下表1)。
三、幼兒主動學習能力培養的主要措施
呼喚高質量教育的今天,教師的作用不應只在教給孩子多少知識上,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主動學習,為今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1 注重多種感官的調動。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往往只偏重于孩子的“聽”,孩子習慣于“坐等”,主動學習能力發展很受限制。為此,幼兒園設計了“眼睛——看,耳朵——聽,腦瓜——想,小手——動,小嘴——說”等課堂用語,每次活動前通過老師和孩子的一應一答,提醒老師注意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去獲知,使孩子逐漸養成用多種感官去認識自然、探究世界的習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 加強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效應。要打破教師獨白的教學模式,以開展小組式、區域式活動為主。讓幼兒以一種輕松、融洽的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提高。在人與物互動中,給幼兒準備與“最近發展區”相適宜的環境與操作材料,激發幼兒去動手、去探究,在操作中形成主體性。從而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 及時賞識孩子。主動性作為一種心理品質,其培養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需要教師細致的觀察和耐心的指導,對幼兒哪怕是微小的主動行為、微小的進步、點滴的創造,都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自我肯定的滿足,使幼兒的主動性行為在被強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心理品質定勢。
4 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孩子。教育評價是促進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教師在評價幼兒時應慎重,以發展的眼光看幼兒,多縱向比較,少橫向比較;多過程中關注,少活動后測評。當幼兒思維產生錯誤時,要以幼兒樂意接受的方式啟示幼兒,使幼兒不因出錯而感到沮喪,從而激起其繼續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