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新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提出的這一要求,真正注重了學生在德智體方面的全面發展,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創新精神,從而實現教師育人的目標。在應試教育仍現實存在的今天,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又應怎樣評價學生?
一、課堂評價,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對促進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更關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課堂教學應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肯定學生的成績,讓他們感受成功,建立自信。教師信任的眼神,鼓勵的微笑,親切的話語,恰當的手勢都是很好的激勵性評價。
二、作業評價,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業是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方式。相對于以醒目的“√”和“×”來評價學生的作業,一些鼓勵性的評價更讓學生喜歡。對于學生作業,我除了及時批改、采用等級制進行定量評價,還采用寫批語或畫小標記的方式針對每個學生的作業質量、書寫、重視程度進行定性評價。通過激勵性的標記語言促使學生自主及時、保質保量地完成每次作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自評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漸漸長大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單向、片面的,而學生自評互評卻是多向的。這種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既提高了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了主動參與、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又易于在積極、友好、平等、民主的氣氛中,讓被評價者愉快接納和認同評價的結果。從而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都能在這種互動的評價中得到不斷的發展。
四、綜合評價,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結合
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在綜合評價中,要將日常表現、作業、單元測驗以及期末考試各占一定的比例,進行綜合考慮。這樣做的導向作用是使學生和家長不只關注期末考試,體現了評價參考體系的綜合性,并將評價融入日常教學中,做到教評相長。
要做到不“唯分數論”,關鍵在于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師要正確理解評價的目的,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業、興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長過程,從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去評價他們。唯有如此,教師的評價才能為學生成長護航。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