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學校優良傳統的真實反映,更是凝聚和團結師生共同為實現學校辦學目標的精神動力,校園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校園文化是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體現,是真正意義的學校內涵發展。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陸川縣一小明確提出了“理性辦學、文化立校”的理念,以師生發展為本,升華師生生命價值,樹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在環境文化、制度文化、人際文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討,取得良好效果。
一、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良好的校園環境對青少年的優良品德、美好思想及健康個性的形成尤為重要。校園環境直接影響著師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秩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了優化校園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對校園環境建設提出了“四化”建設的目標:美化、綠化、凈化、優化,建設生態化校園。校園四周種上了花草樹木:一排排又高又直又綠的棕櫚樹,是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一棵棵的龍眼樹綴滿了沉甸甸的果實,還有一些四季常綠的盆景點綴。這些花草樹木,綠化美化了校園,讓學生一進校門看到這美麗的景色,就會對學校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產生“愛我學校,興我學校”感情。 “讓每一堵墻都會說話”成為師生精神文明的鏡子和催人奮進的號角。學校根據時代要求在教學樓主樓外圍貼上了醒目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標語。花帶上及每個樓梯口都有溫馨提示,如“我給你們留下綠色,請小心呵護我”“請使用文明禮貌用語”“遵守學生守則,做文明學生”“上下樓梯請靠右走”“注意安全,不要擁擠”,。學生看到提示就會自覺遵守。另外。在校園東邊創造了一道文化景觀——條醒目的文化長廊,長廊里的內容形式多樣:有安全知識、廉政文化、八榮八恥、小學生一日常規、科研課改等內容,圖文并茂、生動有趣。此外,學校還成立了紅領巾廣播站,使學生從廣播里獲得新的知識、新的信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二、建設班隊文化,培養能力,張揚個性
班級是學校機體細胞,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學生在學校中的“家”,是實現學生成長和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創造良好的班級文化,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能力。那么如何建設和諧、向上、充滿活力的班隊文化呢?
1 創設班級物質文化、環境文化。學生是班級的主人,班級屬于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人人都參與班級建設,激發愛班的熱情,增強班級的凝聚力。為此教師提出了一系列“自己來”,即班規自己訂。班歌自己編,班級自己管,同學自己幫,活動自己安排,教室自己布置,班干輪流當等,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了充分發展。
2 美化教室環境,突出個性與童趣,讓教室充滿育人氛圍。“讓教室的每一堵墻充滿情和意”,即教室里的每一幅畫、每一句標語、每一個評比都激勵著學生去奮斗、去進取。
三、創設制度文化,規范師生行為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要生存,要發展,離不開制度的建設。一套先進科學的學校管理制度能使學校的領導、教師和學生關系融洽,促使整個學校充滿活力,形成合力,健康快速地發展。為此,陸川縣一小創建了人性化的校園制度文化,把“軟文化”與“硬制度”熔于一爐,鑄造出剛柔相濟的、“合金”式的規章制度。
1 規范教師行為——身正為范。學校提倡“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對“揚師德、鑄師魂”活動常抓不懈,不但制定了《陸川縣一小教師行為規范》、《教師十不準》等詳細嚴密的教師準則,還通過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來引導教師行為。一是開展教師文明用語活動,提倡教師使用“老師喜歡你”、“老師說的不對,請你原諒”“你真行”等關愛型、平等型、贊美型的語言,不使用“你真笨、你真沒救”等辱罵性、打擊性的語言。二是開展“三個帶進”活動,即把微笑帶進教室,把愛心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教學。
2,規范學生行為——體現關愛。在對學生規范制度的制定上,學校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愛、教育和引導,本著“實而不死、活而不亂、細而不繁、簡而不陋、粗細相宜”的原則,制定了各項常規,如《小學生一日常規》《路隊常規》《衛生常規》等。為了增強學生主人翁責任感,學校引入了競爭機制,制定了一系列考核細則,如《文明班級評比細則》《優秀學生考評細則》《特色中隊評比細則》等,堅持每周一評,每月總結,讓常規“常”起來,常規“規”到位。另外,學校還堅持學生評價特色化,讓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新生事物——學生成長檔案袋,成為全面評價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
四、創辦校園文學社,為師生提供展示平臺
校園文學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學教育最直觀的反映與細化,是校園文學教育的主陣地,是校園文學教育的主載體,是師生的精神家園。在學校建立文學社團,營造學生創作的氛圍,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推進素質教育和開展創新教育大有幫助,并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為此,陸川縣一小創辦了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學社,編印《一小晨報》,每月出版一期,同時開發了校本課程《可愛的家鄉》和《綠色古韻》,使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得到了有效補充。一年來,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文學社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得到師生、家長的好評和社會的認可。
五、開展各種校園活動,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小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或在玩耍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注意力、情緒和興趣都處于主動狀態之中,最容易接受教育。根據這一特點,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陸川縣一小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如“消防演練”“交通安全”“拔河比賽”“文藝聯歡”“愛國教育”“愛心工程”“書畫比賽”“創新大擂臺”“廉政文化進校園”等系列活動。這些活動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設計、策劃,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時也極大豐富和拓展了校園文化,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品位。
陸川縣一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寬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氣氛和校園文化氛圍,使教育與管理渾然一體,在思想觀念、價值規范上,在制度、模式、結構上,在物質環境、校園建設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