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誦讀,重在踐行”,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在學習中華文化經典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弟子規》是一本非常好的德行教育的經典,學習《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而是用來做的。為此,我在班級里開展了重在踐行的學習活動。
1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誦經踐行從愛敬家人開始
《孝經》有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百善孝為先,愛人須從愛親開始。為了培養學生的孝心,我向學生描述母親分娩孩子時的痛苦,在全班開展“一日護蛋”的活動,讓學生一整天小心翼翼護蛋,體驗母親十月懷胎之艱辛。當學生感受到母親生育之恩以后,我讓他們回去對母親說:“謝謝媽媽的生育之恩!”引導學生自覺地為父母倒杯水,削個梨。要求學生聽父母的話,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當讀到“冬則溫,夏則清”(《弟子規》)時,我給他們講了黃香溫席的故事。第二天,邱卓子淇的媽媽寫來紙條:“昨晚女兒給我暖被子,女兒懂得體貼父母了,我心里感到很溫暖。”我當即在班上讀了這張紙條,表揚了她。當天晚上,就有二十多個孩子給父母暖被窩,而且不少孩子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輪著給父母或爺爺奶奶暖被窩。每日離開家和回到家時都主動跟家人打招呼,做到“出必告,返必面。”(《弟子規》)早晚都向家人問候,做到“晨則省,昏則定。”(《弟子規》)吃飯時,主動給長輩盛飯、夾菜,做到“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弟子規》)調皮的陳靖楓學習《弟子規》之后,每天吃飯都幫家人盛飯、夾菜,把好吃的留給長輩。一日,他的爺爺、奶奶笑瞇瞇地對我說:“謝老師,我們現在有些受不了了,每天吃飯的時候,孫子都給我們夾菜,有時候碗都裝不下了……”劉祿淥原來是家中的“小太陽”,以自我為中心,現在成了家中真正發光發熱的“太陽”了。奶奶從老家打電話來,問他想要吃什么,劉祿淥說:“我什么也不要,你年紀大了,從老家拿東西回來太累了。”在一旁的媽媽聽在耳中、喜在心里——兒子會體諒人了。由此,多種多樣方式愛敬家人的故事日漸增多,可謂“一發而不可收”,良好的孝敬父母的風氣逐步形成。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敬家人旁延到愛敬他人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漸漸地,孩子們由愛敬家人旁延到愛敬他人。重陽節前,我告訴孩子們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這一天應該向老年人表達自己的祝福和問候。打電話、送禮物、鞠個躬、敬杯茶、說上一句祝福的話等,孩子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敬愛之情。有的學生不但問候自家的老人,而且向鄰居的爺爺、奶奶送去了祝福。我問他們:“怎么想到這樣做的?”一個孩子說:“《弟子規》上說,‘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對別人的爺爺、奶奶也應該尊重。”孔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我教學生學習鞠躬禮,輪流做“禮儀小天使”,每天在教室門前迎接同學和老師。見面、再見、接物、感謝時都行鞠躬禮,把鞠躬禮運用在生活之中,使之成為一個優雅的動作。今年教師節,我收到一個畢業生的電子郵件,里面有這么一段話:“謝老師,您在我們心中撒下了許多種子,如今已有一部分生長起來了。其中,根須最牢固的,便是‘見到老師鞠躬問好’這一株。”讀到這里,我深感欣慰。有禮走遍天下,我相信他今后的人生路上一定多遇貴人。學生們的變化不但感動人,而且可以教育人,學生家長的感觸最深。一日,徐藝游的哥哥和媽媽吵嘴。徐藝游對哥哥說:“我們老師說孩子應該孝敬父母,《弟子規》上也說‘父母責,須順承’,你應該向媽媽道歉才對。”一番話,說得哥哥面紅耳赤。
在引導學生進行經典踐行的過程中,如果家長與老師在理念上不能達成共識,在行動上不能密切配合,踐行效果就會事倍功半。如何讓家長主動配合教師工作呢?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做法:
1、師寫信,掌握主動。我不定期寫《致家長書》,向家長反饋班級情況,提出建議和要求;每封《致家長書》有不同的主題,并介紹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例如:“百善孝為先”、“有禮走遍天下”、“揚善于公堂,規過于私室——表揚和批評的藝術”、“如何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家長”等。
2、家長回信,加強聯系。教上一屆學生時,我沒有意識到雙向溝通的重要性,多是單向地傳遞信息,忽視了更有價值的反饋信息。這一次,我要求家長看過信之后寫回執,能寫回信更好。從家長近百封長長短短的回信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其中有不少還成為了后幾封《致家長書》的好素材。
3、注重表揚,樹立榜樣。《弟子規》上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已漸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庭教育也同樣需要榜樣引導。為此,我經常在公開信中表揚一些在某方面表現優秀或有進步的學生,介紹班上家長的成功經驗。如此的“揚善于公堂”,一學期里幾乎每一個學生都能“榜上有名”,這給了學生莫大的榮譽感。他們表現得更加積極向上,很希望在公開信上看到自己或家長的名字。家長也很受鼓舞,因為他們從公開信中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學習到了有效的教育方法。現在每天早晨的讀信時間,就成了全班學生最期待的時刻。
經典誦讀重在踐行。學生們在踐行中逐漸成長,家長在踐行中更加成熟,教師在引導學生的踐行中會倍感成功育人的喜悅。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