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地處城鄉結合處。是政府指定的農民工子弟就讀定點學校,周邊社區下崗工人、低保戶、缺損型家庭所占比例較大,學校教育的難度較大。根據以上的情況,我們確立“特色立校,文化立人”的辦學理念,廣泛開展誦讀經典詩文的活動,培養“孝親尊師、彬彬有禮、知書達理、從善如流”的新一代少年兒童。幾年來,學校在誦讀中華經典詩文中勇于探索、大膽實踐,使學生德行有了明顯的變化,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在社區的形象改觀,社會評價很好,走出了一條改變薄弱學校的新路子。
“欲治其國,先齊其家”。創立中華古詩文特色學校必須要有家長的認同和支持,我們著力抓好薄弱環節,開辦“父母學校”,營造每個家庭的“幸福人生”。在教材選擇上,以誦讀《弟子規》為核心;在教師構成方面,由校外專家和本校教師組成講師團;在開課時間上,每半個月上一次課,為因故未能按時參加學習的家長上門補課;在講課形式上,主要采用講座、誦讀、討論交流、觀看錄象等形式;在教學理念上,明確提出現代家庭教育要以人為本,培養孩子孝親尊師的良好習慣,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我校的“父母 ,學校”達到“六有”和“五定”:“六有”即有組織機構、有教學場所、有時間保障、有教學計劃、有教材教案、有檔案資料;“五定”即定時間、定學員、定教師、定內容、定要求。
我校對家庭誦讀做得好的學生進行三個等級的評價,每學年評選優秀誦讀小能手和孝親尊師小明星,通過評選獲得班級表彰的為一星級,年級表彰的為二星級,學校表彰的為三星級。此外,讓家長與孩子簽訂“誦讀經典互動合約”,有效地提高了誦讀的效果。
“父母學校”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他們大都能遵守時間參加學習。有的家長把原來打麻將的時間改為家庭誦讀經典詩文的時間,定期或不定期地同孩子一道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家長們學到了家庭道德倫理教育的新知識,開始懂得了如何孝敬老人和給孩子做榜樣,懂得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長,學會了一些親子溝通與交流的方法,以打罵為主要教育方式的家庭數量明顯下降了。正如新華社何豐倫記者到我校采訪后所寫的:“如今,26中的學生們和家長們在課余時間談論最多的是詩詞曲賦。社區居民告訴記者:以前在校園外見到26中及附小的學生,經常三五成群在吸煙、酗酒、打架斗毆,自從學校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以來,打架斗毆的少了,抽煙酗酒的少了,孝敬父母的多了,參加志愿者服務社區的學生和家長多了。學生和家長品行的變化、教學環境的改善,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
在家長對學校誦讀經典詩文活動普遍認同的前提下,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親情主題教育活動,讓家長進一步的感受經典,親近經典。如:我校每個學年都進行“知父母苦、感父母恩、報父母情”的親情教育“六個一”活動:1、要求學生回家后,親手為自己的父母端水洗一次腳;2、要求學生親筆給家長寫一封信,匯報學習和思想情況,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3、知道并記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當日為父母做一件實事;4、了解“二十四孝”的每個故事,感悟孝心;5、每天為勞累了一天的父母遞一杯茶,夾一夾菜;6、看一部反映“親情”的影視。如《暖春》、《親情樹》等。接著,讓學生寫出自己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悟。然后,進行“親情”主題的書信、日記、影片觀后感的評比和優秀文稿的展示,最后通過考評的辦法,在班級推薦的基礎上結合家長的評語,評選出“校園十大孝星”。
除此之外,我校還開展“親子誦讀”、“愛心父母”、“同讀圣賢書、共知天下事”等活動,為形成家庭讀經氛圍作了有益的探索。
親情教育主題活動的開展,促進了許多家庭關系的和諧。初二年級一個隨母生活的單親男孩整日沉溺于上網,無視母親的教育,嫌母親話頭多掙錢少,為此經常與母親爭吵。對他,學校老師沒少做工作,而收效甚微。從我校創設“中華古詩文”特色活動和經典進家庭以來。領導和老師選出一些為人之子如何盡孝以及贊頌偉大母愛的經典句段如《游子吟》等讓他誦讀,有時老師和他一起高聲誦讀。這個學生的生活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他上網少了,學習也比以前自覺多了。與母親的關系也融洽了。現在,母親對兒子的怨氣沒了,久違的笑意又回到了臉上。家長們在“評價反饋表”中對經典進家庭活動普遍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如三(1)班彭期政的母親這樣寫道:“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也會幫忙干家務了,父母心中的寶貝終于長大了。”
經典文化走進家庭的活動,在柳州市26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我校將繼續深入地研究,促使家庭與學校形成合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全面素質。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