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拿批改試卷來說,看似一個極平常的教學環節,道是無情卻有情。有時一個小小的給分,甚至一個習以為常的符號,可以使一顆頹廢的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也可以使一個意氣風發的學生變得心灰意冷。因此,教師應把批改試卷看成師生間的一種情感交流,盡量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多一點激勵。多一點溫情,讓冷冰冰的分數多點人情味兒。惟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心態。
點到為止
陶行知先生當年任育才學校校長時,一次,一女生在數學考試一道題中少寫了一個小數點,被老師扣了分。試卷發下來后,她偷偷添上這一點,然后來找老師要分。陶先生雖然從墨跡上看出了問題,但并沒有挑明,他滿足了孩子補分的愿望。不過,他在那小數點上重重地畫上一個紅圈,女生領會了老師的意圖,慚愧不已。
多年過去,女孩已經成人成才。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說:“那件事以后,我才下決心用功學習,下決心做個誠實的人。”
看來,陶先生“點到為止”不僅沒有妨礙孩子改錯,反而促進了孩子更好地做人。試想,假如陶先生當面指出真相,結果怎樣?不是女孩被迫認錯,就是她一時抹不過情面,死活不認。無論哪種結局,學生的自尊心將受到傷害,師生關系再難愈合,更談不上什么教育作用了。
“哎呀!”
這是一位小學校長對童年一次考試分數難忘的記憶:由于中途轉學,功課落下了不少。一次數學考試后發卷子,我提心吊膽地接過來一看,非常意外,老師沒有打分,只寫了兩個字:“哎呀!”頃刻,我領會了老師的心意,老師不相信我會這樣,他在用這樣一個善意玩笑似的方式等著我的努力。我決心把落下的功課補上。果然,又一次考試我得了滿分。
許多年過去了,我又經歷了無數次考試,見到過成百上千張試卷,但只有那份沒有分數,只寫著“哎呀”的試卷,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珍藏。
在這一回憶錄,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教師不教而教的高明藝術。一個“哎呀!”千言萬語盡在其中,它是一種遺憾和關愛——怎么啦?這點分!又是一種寬容和理解——沒關系,還有下次!更是一種鼓勵和信任——加把勁,你能行!它促人猛醒,催人奮進,給人信心,它對孩子心靈的震撼,豈是一個簡單的分數能夠達到的教育效果?
借分
在一次語文期中考試中,魏書生老師班上有一個學生得了58分,他不敢拿試卷回家。于是來到老師的辦公室,囁嚅著說:“魏老師,能不能少扣幾分?”魏老師先是很驚奇地看著他,后來笑了起來,說:“少扣不行,這樣吧,就算老師借你5分。這下你敢回家了吧?”
這個學生捧著改過的試卷喜出望外。后來,他像換了個人似的,學習非常認真。期末考試時,得了8了分。于是,他又去找魏老師,天真地說:“魏老師,我還您5分。”
魏老師這一借分藝術令人折服。現在的孩子,聰明活潑,天真可愛,通過恰當地引導,會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魏老師“借出”的這5分,不僅立竿見影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他的心理產生長久而深刻的影響,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有目標。通過還分,還可以培養學生誠信、進取的品質。
分數中的減法
一位教師布置學生寫作文,其中有一名學生只寫了300來個字,而且字跡潦草,錯別字連篇,但是文章的構思較為新穎。按慣例,這樣的作文打個60分也就差不多了,但這樣對學生肯定不會有什么觸動。于是,老師給他打了這樣一個分數:95~20~15,并在每一個分數下面分別作了解釋:95分——構思新穎,有創新精神;減20——由于字數不足規定數;減15——由于書寫太潦草,還有錯別字。
同是一個60分,兩種詮釋的寓意卻截然不同。這個帶著減號的60分,不僅極大地肯定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且也較為具體地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形象而生動,比單一的一個60分更具激勵性、針對性。學生從這個分數中,不僅看到了老師對他的信任,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這是一個簡單的60分能做到的嗎?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