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經濟的擴散和應用。這一切都在向我們展示同一個信息,那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隨著這一經濟時代的到來,浪潮洶涌的新技術革命正沖擊著人類社會的舊觀念和舊的生產方式。同樣,傳統的會計工作也面臨著新經濟的沖擊與挑戰,會計管理觀念、核算觀念將成為會計工作的新內容,會計的改革將“更上一層樓”
一、知識經濟對會計理論的沖擊
1.知識經濟對會計目標的沖擊
關于會計目標,理論界形成了兩個學派:一是“受托責任學派”,二是“決策有用學派”。二者都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但顯然它們在會計導向及信息質量特征的側重點上是大相徑庭的:受托責任學派是面向過去,強調信息的客觀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歷史成本基礎,采用權責發生制計量利潤。而決策有用學派則是面向未來,強調信息的相關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價值會計,充分要求對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等軟資產進行計量,用未來現金流量反映企業價值等。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仍然是社會經濟的細胞,企業制度是經濟制度的微觀基礎,會計目標應以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為目的,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不僅要滿足使用者對企業資本、物質等財務資源的增長和創造的需求,也要及時地、充分地滿足他們對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的信息需求。會計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將會是會計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未來的會計目標將是向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同時兼顧受托責任信息。
2.知識經濟對會計基本假設的沖擊
(1)會計主體假設需要融入新的內容
在傳統會計中,會計主體是指擁有一定經濟資源并對這部分資源負責,具有經濟業務能力的實體,這個實體是有形的、相對穩定的。它從空間上界定了會計活動的范圍,強調的是一種會計信息提供對象的特定性和單一性,量種信息的單用戶觀。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網絡的發展,會計主體的外延在不斷的擴大,企業可在網絡上根據自身的要求分配、重組企業的人員,形成“網絡公司”這一“虛”的實體。網絡公司利用其電子技術突破了從前聯合公司間的空間和時間間隔,使得個企業實體之間分合迅速,而且聯合、協作方式多樣,從而出現了虛擬企業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資產,而是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這一新的經濟現象,“網絡公司”的出現,反映了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并不強制各企業之間發生強制性關系。虛擬企業的出現,反映了在信息技術條件下企業組織的“法定”界限已被打破,這種“虛”“實”實體共有現象的出現必然要求會計主體假設將虛擬企業包容進去,由過去的實體主體,轉為既包括實體主體,又包括虛擬主體。
(2)持續經營假設受到的沖擊和影響
在傳統財務會計中,持續經營假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的愿望和目的,旨在解決企業的資產和費用配比等問題。許多會計的基本原則都與持續經營假設相關,如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等都是基于該假設而提出并與該假設相配合和適應的。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的發展不僅為企業帶來了蓬勃的生機,也使企業的經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一項投資、決策方向的失誤就有可能會讓企業破產葬送企業的前程,企業隨時都有破產清算的可能。另一方面,企業間的聯系因網絡技術的發展而變得更加緊密,尤其是網絡公司,作為存在于計算機網絡之中臨時性的聯盟體,可能時而膨脹,時而縮小,還有可能立即解散,使得資產的歷史成本計價、費用與收入的按期配比變得不能切合實際,不能正確的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上這些都是對相對穩定實體的持續經營假設提出了挑戰,使企業主體自身以及外部關聯企業的持續經營狀態的估計和假設都同時面臨著考驗。
(3)會計分期假設受到的沖擊和影響
會計分期假設和持續經營假設密切相關,是財務人員在時間上人為地把連續不斷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結果的日期加以劃分,以計算損益、編制報表,形成會計期間。其所強調的時間段落的劃分會受到如信息提供的成本、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以及企業風險監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首先,在信息提供成本方面,在過去的手工會計環境下,會計循環中的每個步驟都需要耗費一定數量的人力勞動以及筆墨紙張。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會計實現電算化的情況下,會計人員只需將各類明細信息搜集并錄入計算機中形成一個具體而齊全的基礎數據庫,以后各種數據信息的取得及報表的生成即可由計算機依據一定的指令從基礎數據庫中自動獲得。其次,在投資者對會計信息需求的變化方面,就證券市場的發展來看,投資者門往往需要更迅速、更及時的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以便對股票價值的變化快速而具體地做出反應。每年一次的中期報告和年度報告的公布,已逐漸地不能滿足投資者對信息的需求。會計的發展總是緊跟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商業需要的,因而,在商業的運作過程與環境逐步走向電子化的今天,對會計分期假設的改革已成必然。
(4)貨幣計量假設也面臨著挑戰
貨幣計量假設主要是針對財務報表提出的因為在財務報表擴展為財務報告之前,財務會計的最終成果就是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或企業報告的核心,但不是財務報告的全部,所以,貨幣計量只能說是會計的主要計量單位,而不是唯一的計量單位。因為財務報表以外的其他報告手段,需要通過揭示或披露許多非貨幣信息,才能更好的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這一點在知識經濟時代將更加明顯。知識資本、人力資源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的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無形資產將成為企業最終要的資產,僅有貨幣計量可能無法完整、準確地反映其經濟本質。因此,非貨幣計量將是知識經濟時代會計計量的必要補充。非貨幣性計量將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并在會計計量和會計報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知識經濟對會計職能的沖擊
我國會計理論界曾對會計職能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最后基本接受了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與控制的觀點。
然而,在人類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的進程中,由于競爭的加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更加迫切的需要預測信息,以便更好的做出決策。因此,會計的職能應在發應和控制的基礎上,拓展為反映、控制、預測,亦即總結過去、控制現在、預測未來。總結過去是會計最為基礎的職能,非常重要。然而,控制現在和預測未來同樣重要,因為會計的目的除了是總結過去之外,更重要的是著眼現在和未來,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而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就是指對決策相關、可靠的信息,不僅包括歷史信息,而且包括預測信息;不僅包括財務信息,而且包括非財務信息;不僅包括貨幣信息,而且包括非貨幣信息,等等。因此,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控制、預測。
4.知識經濟對會計確認的沖擊
會計確認是確定一個項目能否進入會計信息系統的保護層。因此,會計確認要求全面遵循嚴格的確認標準,如FASB提出了可定義性、可靠性、相關性、可計量性四項標準。由于確認標準嚴格,于是許多只符合其中某個或某幾個標準,但對使用者有用的項目排除在會計系統之外,造成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下降。
如在高科技產業和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中,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的價值變成了企業巨大的財富。可是在財務會計中,人力資源的價值卻得不到反映,知識產權的真正價值也不能在無形資產之中顯示出來。再如,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異,風險與報酬轉移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如果按照原來的確認標準,會計就不能在合約簽訂時對它加以確認,因為這不符合資產的定義。然而,這些項目對使用者的決策卻是非常有用的。
由此可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形資產、人力資源將成為企業財富的最大驅動力,會計如何反映它們,將是知識經濟時代會計的主要課題。
5.知識經濟對于歷史成本原則的沖擊
歷史成本原則以其客觀性、可驗證性、較強的可操作性、如實反映企業的受托經營責任等優點,在傳統會計理論中處于核心地位,但在發生通貨膨脹、物價劇烈變動、創新金融工具等新經濟現象出現時,就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成為經濟發展的首位資源,資產核算的重點將從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若按歷史成本原則,企業的真實價值就不能充分表現,甚至根本就得不到確認,這無疑會極大地影響知識資本的價值,從而動搖歷史成本一統天下的地位。
二、知識經濟對會計核算內容的沖擊
1.對無形資產會計核算的挑戰
無形資產是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將取代有形資產成為經濟增長決定性因素,以知識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擁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人成為企業的核心。企業的成功在于企業的技術人才擁有的知識和技術,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所占比例大大增加,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會越來越大。傳統會計系統中對無形資產的核算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賬面上的無形資產并不是企業擁有的全部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價值不能得到全面的體現。另外,在財務報告中不披露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的詳細項目,不利于投資者了解企業無形資產的構成以及無形資產的科研投入與技術含量的高低。因此,對無形資產核算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和有用性。
例如,可口可樂的價值已經十分巨大并在不斷增值,但在這家公司的定期報表上卻沒有反映為資產。與次相類似,絕大多數的知識產權,都沒有被擁有它們的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上記為資產。再如,許多大型的軟件公司,比如微軟,它們的股票價值高達幾百億美元,而其資產負債表上的凈資產數額卻使其看上去像個小型公司。因此,對無形資產核算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和有用性。
2.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報告模式的沖擊
傳統的會計報告模式是建立在有形資產的基礎上的,由于其受傳統戰會計理論及會計核算的限制,將許多對決策有用的信息排除在外,缺乏面向未來的預測性信息和價值信息,造成會計報告信息數量上的不完整。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使用者要求會計報告提供復合型信息,企業不僅要披露財務信息,還要披露非財務信息;不僅要披露定量信息,還要披露定性信息;不僅要披露確定性信息,還要披露不確定性信息;不僅要披露歷史性信息,還要披露未來信息;不僅要披露整體信息,還要披露部分信息。使得信息使用者得以通過網絡直接進入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及時選取分析所需信息。
3.對利潤形成與利潤分配核算的挑戰
在工業經濟條件下,會計理論認為,利潤是由資本帶來的,因此參與利潤分配的主要是資本的提供者或出資人,勞動者只能領取勞動報酬而不參與利潤或剩余價值的分配。但是,在知識濟時代,企業的主要資源和利潤增長點在于知識、技能和能力,而勞動者則是這些資源的載體。人的因素是利潤形成的主要源泉。因此,相應地,在利潤分配時也應該將資本和知識結合在一起,并且綜合考慮參與利潤形成的各要素來進行。
三、知識經濟對會計信息系統及其技術手段的沖擊
知識經濟時代是高科技時代,也是信息時代。它不僅為人類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同時也對會計這個人造信息系統本身及其技術手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1.會計信息化
畢馬威會計公司合伙人鮑勃.埃利奧特在“第三次浪潮沖撞著會計的海岸線”一文中這樣寫到:“IT引起的變革浪潮正在沖撞著會計的海岸線。在20世紀70年代它徹底地沖擊了工業界,80年代它又蕩滌了服務業,90年代會計界將接受它的洗禮。它改變了商業運營的方式,也改變了經理們面臨的問題。現在的經理門需要新的信息模式進行決策,因次,內部會計和對外報告會計都必須改革。”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從而帶來有效的變革,將會是引起會計界爭論的問題。
2.事項會計的發展
事項會計是在計算機引入會計領域的時代背景下,于1969年由美國的G﹒H﹒索特首創的。其主要的觀點是,會計反映的是關于“相關的經濟事項的信息”,與決策相關的事項的信息應盡可能的以其原始的形式保存,便于使用者總有未加權的原始數據可用,根據自己的需要各自分別處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以處理為中心的、每個程序都有自己固定的數據文件的財務會計處理程序已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已有500年歷史的、在手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會計理論方法與計算機的要求差距很大,簡單地以計算機“復制手工系統”是沒有出路的,目前我們面臨的是怎樣解決好會計“如何更好的適應計算機”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計算機”這兩大課題從而讓使用者按照他們的內在目的檢索和分析數據,達到與他們決策更加切近的決策。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商學院、中國銀行長沙市松桂園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