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城鎮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新的就業壓力很大,下崗、失業人員不斷增加,再加上涌入城市的一大批農民工,使就業供求嚴重失衡,導致打工者的低收入、低保障,低收入者和失業人員越來越多,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弱勢階層。
一、低收入階層的現實
1.中國收入差距嚴重分化
中國的收入差距已經處于高水準,據國家統計局1999年8月抽樣調查,戶人均收入和支出不到100元的城鎮居民家庭已超過6%,黑龍江、山西、內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甚至超過10%。中國城鎮高收入戶人均月收入10962元,低收入戶為247元,前者是后者的44倍。而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警戒線0.4。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基尼系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國家統計局課題組測算的基尼系數2000年達到了0.417,而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測算的結果,1995年基尼系數就達到了0.445。中國城市的貧困人數也大幅度增加。1992年全國總工會調查,得出全國貧困職工家庭人口數超過2000萬人。1994年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根據他們的有關調查推算,中國城鎮居民有近5000萬貧困人口。如果不以戶口為標準,而以實際生活區域為標準,這個數字還要更大一些。
2.打工者處境悲慘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打工者處境艱難,一是工資低,絕大部分企業勞工平均月工資在600元以下,十年來一直沒有增加過。二是工時長,92%以上的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加班,其中近七成企業每周加班超過10小時,個別企業每周加班達28小時。第三是工傷事故多,1998年僅深圳寶安、龍崗兩個區,就發生工傷事故1.5萬多起,其中工傷的工人有90%以上失去了手臂。而實際人數比上述統計數目要高,因為有些傷殘者與老板私了,私了的比例大約占20%左右,這些人在拿到兩三萬的賠償金后被無情地趕出了“金三角”。第四是工作環境惡劣,在中國不少工廠,一定程度上存在高噪音、高污染、高毒性、不安全的情況,打工者為了微薄的收入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十幾個小時。
3.職工權益受到嚴重侵犯
在許多外資企業,特別是日本韓國臺灣資本的中小企業,在中國實行不顧工人死活的野蠻經營,攫取最大利益。處于劣勢的勞工不能有效地捍衛自己的利益。而地方官員往往站在資方一邊,許多勞工倍受欺凌。低工資十年不變的原因是某些地方的當權者的反對,理由是調高最低工資水平會趕走外來投資者。造成大量工傷事故的深層原因,也和某些干部有關,有的鄉鎮和村甚至提出口號“不惜任何代價為外商外企創造投資軟環境”。
4.利益嚴重傾斜
中國產品超低價的背后是對中國工人的壓榨。目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有1.85億,假定他們的月收入較之相對人道的狀態每月偏低200元,那么企業每年因此而多得了4400億的純利,這沒有考慮青壯勞力今后生老病死與缺乏保障的犧牲,也沒考慮漂流在城市中的約300萬打工者子女缺乏恰當義務教育的再犧牲。與此相對應的是資本家的巨大利益。以一件在珠三角加工的某國際名牌襯衫為例,在美國的零售價是120美元,其中各級經銷商和品牌擁有者賺了108美元,占90%,接受訂單的中國制造商只賺取了12美元,占10%。根據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調查,自中國1978年改革以來,美國消費者因購買中國廉價產品而節省下來的錢達1000億美元,這都源于中國工人的低工資、低保障。
二、低收入、低保障引起的問題
1.低收入導致生產過剩,經濟難以可持續增長
消費需求作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時期內取決于收入水平和消費傾向。根據回歸分析測算,消費與收入之間呈高度相關,相關系數達0.99。我國中低收入消費群體占人口的大多數,其購買力實現程度高,所以其收入水平乃至消費水平直接對總消費產生關鍵性影響。由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原理,出現了“窮的想買沒有錢,富的有錢不想買”的局面,導致總體需求下降,消費率降低,使投資增長失去最終需求的支撐,大量生產能力過剩。據調查,全國900余種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利用率有半數不足50%,加工工業尤為突出。企業庫存積壓,被迫降價競爭,價格水平處于低位,直接影響就業和企業經濟效益,使銀行呆壞賬增多,導致經濟失衡和長期通貨緊縮。
2.國家難以承受因低收入而產生的最低生活保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下崗職工問題日漸突出,中國政府經過8年的探索,推出了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并沒有真正完全起到保護弱者的作用。據民政部2000年9月份提供給國務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會議的背景材料,2000年6月份實際處于城鎮低保線以下的人口是1382萬,而領取城鎮低保費的只有303萬人。僅占到城鎮總人口的0.8%,民政部的解釋是沒有足夠的錢滿足全部低保人員的需要。而中國的貧困人口被嚴重低估,由于城鎮低保線訂的很低,實際執行時控制得非常嚴格,從而把許多應該救助,而政府無力救助的對象排斥在城鎮低保線以外。實際上,中國根本無力負擔西歐那種保障體系。一個貧困職工假設每個月發200元,一千萬貧困職工一年就需要240億。而如果按兩千萬算是每年480億,按5000萬算是每年就是12000億。連美國的國家財政也不能負擔西歐式的保障體系,中國更不可能。中國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3.低收入、低保障導致的貧窮危及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各國研究證明,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與社會治安案件的發案率有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收入差距大則治安案件發案率高,反之則低。收入差距擴大還使人們產生不滿,激化社會矛盾,一旦爆發導致突發性的群體事件,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危及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4.低收入、低保障對將來的影響
西方發達國家在成為發達國家后才進入老年社會,而中國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將在不遠的二、三十年后進入老年社會。這就涉及一個老年人占多數的社會如何養老、醫療等問題,養老、醫療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現在存入銀行多少錢,而是將來創造的財富。現在的低收入、低保障透支了低收入群體的健康、加重了將來的負擔,低收入也剝奪了低收入群體的后代的教育權,使他們不能成為高素質人才,也剝奪了將來他們大多數人取得高收入的可能性,這些低素質人員如何利用微薄的收入贍養多個低收入甚至無收入的老年人,顯然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成為中國社會將來動蕩的隱患。現在就透支將來的福利,而且給將來造成隱患顯然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三、提高職工收入、保障職工權益的影響
1.提高工資、保障職工權益對成本的影響
很多工廠的老板反對提高勞工保護條件,強調提高改善勞工待遇所導致產品價格的提高會使公司破產,使工人失業。實際上,提高工資、保障職工權益對成本影響不大,因為即使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工費也只占產品成本中的一小部份。一次次的國外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說明,適度提高勞動力價格不會影響中國產品強大的競爭力。
2.提高工資、保障職工權益對經濟的影響
提高工資、保障職工權益可以相對提高中國產品的成本,適度減弱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減弱多國外市場的過度沖擊,避免引起國外反傾銷造成的更大損失;提高工資、保障職工權益也可以減少中國企業對低廉的勞動力的過度依賴,提升其產品技術含量,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工資也可以增加職工收入,促進消費,避免由于消費不足造成的經濟停頓、失衡;提高收入也可以促進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中國的第三產業之所以發展緩慢,甚至連發展中國家也不如,原因是職工收入低,多數人沒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進行消費,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就難以發展,這是造成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之一;提高工資、保障職工權益可以保障職工權益中的生命健康權,也可以保障職工后代的教育權,為中國將來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
3.提高收入對社會的影響
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職工權益保障體系。主要體現在:其一,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維護職工的生命健康權。收入的提高必然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維持基本生活的能力也不斷提高,從而個體的生命健康權益將得到更好的維護。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將促進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只有當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才產生其他高級需要。當收入水平提高,當基本生活、就業分配不成為問題后,才會注重自己的民主政治權益、精神文化權益。因此,良好的物質條件,為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行使好民主政治權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環境。
四、結語
不管是從社會主義原則、勞工利益出發還是從國家長治久安的及執政黨利益出發,提高職工收入、保障職工權益都是最好的選擇。中國應立法強制提高職工收入水平,加強對職工權益的保護,以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處重點項目“虛擬經濟對現實經濟的影響與對策”(批準號05BJZ07)
(作者單位:夏津田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