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電子化和網絡化推動了電子銀行的興起和發展,它一經面世,就以其獨特的產品特點迅速占領了市場。但做為一種全新的金融活動形態,在我國,它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進程中,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擬就電子銀行發展的幾個問題做初步探討。
一、充分認識發展電子銀行的重要意義
電子銀行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它不僅給客戶帶來了便利,也給銀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傳統銀行形式相比,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
1.成本低廉。傳統的商業銀行形式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去建設網點,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經營業務,而電子銀行則把營業網點從磚墻式建筑向ATM、POS、網絡等系統轉移,提高了金融業的效率,降低了經營成本。據統計,網絡銀行的創建費用只相當于傳統銀行開辦一個小分支機構的費用,就銀行一筆業務成本來看,網上交易成本僅為手工交易成本的1%;有數據表明,傳統銀行的經營成本占經營收入的60%,而電子銀行的經營成本僅相當于經營收入的15%~20%,
2.減少了人為因素,增加了客戶獲取金融信息和金融交易的公平性。在電子銀行中,金融活動的當事人一般不進行實質性的金融操作,開戶、轉賬、支付等各種金融行為都是通過互聯網、計算機和金融程序來實現的,人為因素得到極大弱化;并且,由于電子銀行的信息量大和即時更新,打破了傳統銀行在金融信息互動方面的局限,使客戶能夠及時地獲取金融交易的全面信息,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3.優化了服務質量,增強了服務的廣域性。電子銀行在服務質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通過電子郵件、賬戶查詢、貸款申請或檔案更新等途徑,實現了網絡在線實時溝通,客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通過Internet網得到銀行的金融服務,電子銀行還能融合銀行、證券、保險業等分業經營的金融市場,拓寬金融產品更新換代的空間。電子銀行還擁有業務全球化的優勢。傳統銀行是通過設立分支機構開拓國際市場的,而電子銀行只需借助Internet網,便可以將其金融業務和市場延伸到全球的每個角落,也就是說,只要網絡和通訊能夠到達的地方,都可以成為銀行的市場范圍,電子銀行都可以向客戶提供全天候、大范圍、跨地區、跨國界的交易服務,從而大幅度地提高銀行的服務效率。
由于有上述優勢,近年來,我國電子銀行業務發展迅猛,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以及交行、招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均開辦了電子銀行業務。在我國的外資銀行中,已經有包括花旗、匯豐、東亞等在內的多家外資銀行開辦了電子銀行業務。僅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2007年網上銀行客戶達4006萬戶、電話銀行達3539萬戶,電子銀行業務交易量占比已達37.2%。《2007中國網上銀行調查報告》顯示,使用電子銀行的企業中,50%以上柜臺業務被電子銀行業務替代的達58.6%。目前,我國電子銀行的發展已呈現逐步替代傳統銀行業務模式的趨勢。
二、電子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盡管我國的電子銀行已經得到相當大的發展,但與國際金融界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1.面臨較多的風險因素。由于電子銀行的出現,金融風險的概念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風險,還包括技術風險;不僅來源于銀行與客戶之間,而且與第三方行為有關。其表現:一是目前的加密模式無法完全保證交易過程的交易數據和其他記錄的安全性。二是各銀行的網絡建設缺乏整體規劃。不但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相連性和兼容性存在很大的問題,甚至連各商業銀行自身的統一性都不盡如人意,金融數據處理集中后,帶來了技術風險的相對集中。三是跨部門網間互聯、內部業務網與國際互聯交易的需求急劇增加,引入社會第三方服務的發展趨勢,帶來了可管理性、可控性等新的安全課題。四是信息技術本身的發展,引發了新的、更多形式的安全威脅手段與途徑。五是我國至今尚未就電子銀行業務建立統一的信用體系,嚴重削弱了電子銀行在電子商務中電子支付的作用。
2.有關電子銀行的法律尚需完善。從立法層級看,我國目前僅制定了專門的部門規章來規范電子銀行業務。2006年,人民銀行頒布了“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銀監會出臺了《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和《電子銀行安全評估指引》等,現行《商業銀行法》、《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電子簽名法》等法律,則均未對電子銀行業務進行規定。由于立法層級偏低,不能適應電子銀行監管的需要。從立法內容來看,我國現有的電子銀行方面的規定,更多的是從監管角度來規范的,而有關電子銀行交易各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交易規則、民事責任、涉外電子銀行交易的法律適用等內容則未予明確。對電子銀行業務有關民事責任作出界定的,目前僅有《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但其內容過于簡單和片面,一旦發生民事糾紛,仍難以明確電子銀行交易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利于民事糾紛的解決。
3.人力資源配置與電子銀行發展的要求還有不盡相適應的地方。如銀行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尚嫌單一,缺乏既懂銀行業務又精通電子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人才的激勵機制不盡合理等。
三、關于推動電子銀行發展的幾點思考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銀行已經是金融業向現代化邁進的必然趨勢。因此,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采取措施,積極推動電子銀行的發展,從而提高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力。
1.提高化解風險的能力。一是要積極進行技術創新,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及相關設施設備,提高系統的設計開發水平,搞好電子銀行數據庫建設。在開辦電子銀行業務時要將電子銀行業務風險納入風險管理的總體框架中,強化對電子銀行業務所面臨的戰略風險、信譽風險、運營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管理,并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職能,完善授權機制建設,有效識別、評估、監測和控制各種風險,也可以考慮借鑒有些國家的做法,采用依靠外部專業化機構定期對電子銀行的安全性進行評估,切實提高電子銀行業務風險管理能力。二是不斷進行金融產品創新。要加快電子銀行與傳統銀行業務的整合,不斷開發并推出電子銀行服務新品種。例如,網上銷售、網上或電話客戶服務(如通過網上、電話申請信用卡)、客戶遠距操作及結算(如電子信用證)、網上產品資訊服務(如網上查詢存貸款利率)、電子支付系統、網上電子現金產品(如電子貨幣)等。電子銀行還可以對傳統金融工具進行電子化改造,例如,基于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電子承兌匯票、電子信用證、電子抵押擔保等業務的開發與運營,等等。
2.完善法律,強化監管。目前,我國銀行已經實現了數據大集中,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和監管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電子銀行業務的運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監管規章相應地也應根據電子銀行業務發展的新情況加以調整和修改。當前,亟需提高電子銀行立法的層次,在原有行政規章的基礎上,盡快制定《電子銀行法》,從而進一步對電子銀行的性質、監管、市場準入、業務范疇與標準、金融創新、法律責任、市場退出機制等做出明確規定.要重新構筑銀行的組織管理體系,在總行層面集中研發力量,加強創新能力,實現客戶服務和業務流程的統一;突破地域的劃分,設立各類科研中心和運營中心,適應網絡時代的效率和規模要求,解脫分行層面的科技、產品、運營等負擔。同時,將銀行業務流程改造成為前臺和后臺系統模塊。前臺系統模塊負責客戶服務,內容包括客戶維系、信息收集、產品介紹、業務洽談、公共關系、市場營銷以及售后等職責,而后臺系統模塊則負責業務的支撐和決策,內容包括業務處理、授權審批、經營決策、產品研發、系統維護、安全監管、資源配置以及向前臺的信息反饋等。在此基礎上,實現銀行管理層次的扁平化和垂直化,精簡機構,建立起高效集約、貼近市場、反應迅速的運營機制。
3.搞好人力資源配置。發展電子銀行需要一批既掌握計算機、通信等相關技術知識,又對金融知識和管理知識有造詣的高級人才,要吸引具有良好的創造性、敏銳的洞察力、頑強的斗志和敬業精神等全面素質的人才加入電子銀行。要加強對員工的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完善的激勵機制必須與經營目標責任制考核掛起鉤來,如建立利潤工資含量制度,在工資獎金分配、職稱晉升上體現區別對待的政策,再如實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才年薪制。要堅持責任與利益相一致的原則,形成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機制,以促進銀行整體效益的穩步持續增長。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