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達茂旗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一)達茂旗經濟基本情況
達茂旗位于陰山北麓,北臨蒙古國,地處呼包經濟輻射圈內,是內蒙古自治區19個邊境旗(市)和23個牧業旗之一。全旗總面積18177平方公里,總人口11.3萬人,有1.66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場和112萬畝耕地。境內礦產資源富集,主要工礦產品有鐵精粉、稀土精粉、黃金、銅精粉、珍珠巖等。主要農畜產品有馬鈴薯、鮮牛奶、牛羊肉、皮毛絨等。近年來,達茂旗按照“工業立旗、三產拉動”發展戰略和“三個集中”工作思路(即工業向優勢區域集中、農牧業生產向水源富集區集中、農牧業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以工業化思維謀劃旗域經濟發展,全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2007年,全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5.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8.9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315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24元。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三年列全市外圍旗縣區第一,并歷史性地跨入自治區旗縣市區財政20強行列,全旗旗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在全國西部百強縣(市)中的排位,由上年的26位前移至24位,實現了由國家級貧困縣向自治區中等發展水平旗縣的重大跨越。
(二)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基本特點
1.因地制宜,確立主導產業。達茂旗確立了以奶業、肉業、薯業為主導,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牧區把養殖奶牛、肉牛、肉羊作為畜牧業的主要產業,重點發展園區育肥業,優化農畜產品結構;農區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舍飼畜牧業和乳、肉、薯深加工項目;農牧業產業化園區以發展“養牛、種薯”兩大產業為載體,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目前全旗牲畜存欄總數達到50萬頭(只),其中,優質荷斯坦奶牛存欄1.5萬頭,良種肉牛存欄3.1萬頭;全旗馬鈴薯種植規模達到55萬畝以上,已成為支撐農區經濟發展的動力。
2.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牧戶”模式,以先進的生產方式改造傳統農牧業。引進和培育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是構建農牧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達茂旗積極與伊利、蒙牛、小尾羊、海德、立凱、百事、九華等龍頭企業合作,通過依托企業發展園區奶肉牛養殖、飼草料種植和針對市場推廣訂單馬鈴薯種植等方式,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農牧戶”的經營模式,進一步提高了農牧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傳統粗放的農牧業正在向產業化、集約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農牧業邁進,大大提高了農牧民產業化經營的收入水平。
3.打造精品、高效產業,走規?;?、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在農牧業產業化技術支撐上,堅持依靠科技支撐提高產業層次。2002年以來,全旗實施了萬戶馬鈴薯“一分地”工程,使90%以上的農戶種植上了優質脫毒馬鈴薯,馬鈴薯品質不斷提高,目前全旗種植的馬鈴薯全部通過了國家無公害商品薯生產基地認證。2008年,以園區為依托,以全程機械化、田間節水、測土配肥為主線打造一條橫貫農區兩鎮的精品種植區,以區域示范促進整體推進,全力提升全旗的農業種植水平和經營方式。
4.推動農牧業與市場對接,提高市場化水平。一是馬鈴薯生產以打造陰山北麓最大的種薯擴繁基地為目標,依托馬鈴薯營銷公司成立種薯供應中心,拓寬銷售渠道。目前達茂旗已基本形成脫毒種薯繁育、優質專用薯生產、反季節銷售三大基地;二是繼續推進有機奶生產基地的建設工作,實現有機奶原奶上市銷售,提升奶產業發展水平;三是開發建設畜產品市場,抓好國家級動物進出口隔離場的運營,發展活產品及牛羊活畜交易市場,推動肉牛出口和集中交易。
5.做大做強“綠色生態屏障”,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牧業提供堅實基礎。一是繼續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政策。達茂旗先后于2000年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2004年實施公益林項目,并于2006年爭取到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項目。2007年,共投資250萬元實施了國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補貼項目;投資3500萬元實施了沙源工程項目。二是開展了圍封禁牧,發展“綠色生態”農牧業。從2007年9月開始,達茂旗大力推進“收縮、轉移、集中”戰略,農區發展舍飼畜牧業,牲畜全部舍飼圈養,優化畜群結構,走高效、集約化養殖之路;廣大牧區實施草原禁牧封育轉移安置工程,全面禁牧區一律不準放牧,牧民全部搬遷轉移,季節禁牧區嚴格執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政策。
二、金融支持農牧業產業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唱農村金融“獨角戲”,支農力單任務重,迫顯力不從心
當前,農業銀行由于實行授信管理與規??刂?,缺乏向基層農村延伸信貸服務的審批權限,農村信用社成為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發揮支農作用的主力軍。而達茂旗農村信用社由于包袱沉重,資金實力薄弱,經營困難,加上市場競爭不足,服務功能弱化,在支農方面卻顯力不從心。達茂旗農村信用社目前支農投向只停留在小額農貸上,經營方式仍固定在“春放、秋收、冬不貸”的模式上,農村信用社不能夠根據種植和養殖產業化的周期規律和信貸資金需求主體大額化、多元化特點及時調整信貸支持方式,現有資金實力和服務方式支持“三農”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農村資金需求量大增,資金供給嚴重不足
隨著達茂旗農牧業產業化的調整和建設現代農牧業步伐的加快,對信貸資金的需求大增,而農村資金供給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信貸資金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據統計,2007年全旗產業化資金需求在3.5億元以上,而金融機構發放的農業貸款僅1.6億元,對小額農貸的投入僅為人民銀行向農村信用社發放的7000萬元支農再貸款資金和信用社通過省內拆借和調劑的部分資金,資金供求不對稱,信貸資金供給嚴重不足,農業產業化投資需求與投入嚴重不足的矛盾制約了建設現代農牧業的進程。
(三)農村信貸期限結構、利率水平與農業生產實際不相適應
目前,達茂旗所有涉農貸款都存在貸款期限短,與農業生產周期不相適應的問題。如農村信用社對農戶發放的所有小額貸款期限僅局限于1年以內,甚至實際合同約定期限往往6—8個月,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周期不相匹配。利率浮動僅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受人民銀行政策指導上浮60%,其他農戶貸款“一浮到頂”。同時,農村信用社利用短期限間接延長逾期時間的方式加大逾期罰息力度,實際上農民承受的利息負擔較嚴重。
(四)信貸品種單一,小額農貸覆蓋面窄
當前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主要信貸品種為農戶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成為農戶取得貸款的主要方式,而小額農貸只限于被農村信用社確定的信用戶,且持信用社富民卡的農戶在全部農戶中占比低,小額農貸信貸服務覆蓋范圍狹窄。據統計截止2007年底,達茂旗持卡農戶(信用戶)只占全部農戶的65%,相當部分從事奶牛養殖業的農戶因奶牛貸款沉淀未能成為信用戶而不能取得農信社貸款的支持,只能采取民間借貸的形式融資。在城市金融業務不斷創新、金融新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廣大農村地區單一的信貸品種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金融創新滯后,服務功能弱化。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需要金融部門在信貸、結算、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引導支持,但從目前金融服務現狀來看,達茂旗地區的基層農村信用社幾乎全部延用傳統的手工賬務處理模式,支付結算方式以現金結算為主,支票結算使用不多,銀行本票、銀行匯票等現代化的支付結算工具和手段在農村地區更是幾乎為零。農村金融業務仍以傳統的存貸款為主,在直接融資、信用卡、理財等方面發展嚴重滯后,農村金融產品匱乏,服務功能明顯欠缺,難以適應新農村日益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三、對金融支持農牧業產業化存在問題的原因探討
(一)農村金融體系缺位成為制約金融對農牧業產業化支持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調整經營戰略,在縣域實施了分支機構的市場退出,縣域地區(包括農牧區)金融機構網點大幅減少。如包頭市達茂旗截止至2008年上半年,全旗7個鄉鎮、11萬人人口、1.8萬平方僅公里的土地,國有商業銀行僅農業銀行在旗政府所在地鎮內一家縣級支行和一個營業所,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在達茂旗地區沒有分支機構,農村信用社只有1家縣級聯社,全轄雖有19個農村信用社基層網點,但在廣大農牧區大部分只是農村信用分社、站,各社站資金力量和人員嚴重不足。雖然2007年初包商惠農貸款公司和2008年初工商銀行百靈廟支行相繼成立并開展達茂地區的金融業務,但這些機構成立初期受資金實力和人員力量的限制仍很難進軍達茂旗農村金融市場,導致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投入乏力,金融服務質量低下。
(二)資金供給渠道狹窄是制約金融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國有商業銀行由于實行比較集中的管理模式,縣域地區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向大城市、大企業、重點項目集中,對縣域中小企業及農業的信貸投放幾乎為零,商業銀行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減弱。如達茂旗農業銀行自2004年以來未發放農業扶貧貸款,基本上關閉了支農的口子,農村金融供給渠道僅有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自身經濟實力有限,服務功能不健全,還身兼支農和支持縣域中小企業的雙重任務,資金和力量力不從心。農村資金供給渠道狹窄,供求失衡。隨著農業生產資金需求量的大增,供求矛盾擴大化,農村產業化的發展必然受到制約。
(三)農村金融競爭機制的缺失是金融支持農牧業產業化力度不足的重要原因
目前,廣大農村地區只有壟斷性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基層農村信用社,由于沒有充分的競爭機制,農村信用社始終保持傳統的信貸模式和經營管理方式,既沒有因農牧業產業化資金需求提高支農貸款額度,也沒有因結算渠道不暢而改善結算渠道、增加信貸品種、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惠農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雖然延伸信貸業務發放了農戶貸款,但因缺乏為“三農”服務的擔保機構而無法為農戶提供大額貸款。競爭機制的缺失使農牧民很難獲得高質量的創新金融服務。
(四)金融資源外流現象嚴重成為影響金融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當前,達茂旗地區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農業銀行雖然收縮了達茂旗地區縣域的信貸業務,但存款業務并未同步退出,相反,其所吸納的資金基本上上存到了其上級行。郵政部門由于廣泛的攬存工作也使郵政儲蓄呈快速增長態勢。統計顯示,截止2008年3月末,達茂旗各項存款余額7652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其中農業銀行上存款和郵政儲蓄轉人民銀行款項達17677萬元,占比達50%,加上郵政匯出和異地同業存放款項,全旗外流信貸資金達2億元。大量資金外流加劇了農村資金供求失衡,抑制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五)農村信用體系和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滯后是金融支持農牧業不足的另一原因
由于廣大農牧區交通信息閉塞,社會征信管理落后,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滯后,導致農村地區信用環境較差,金融機構投向“三農”的信貸資金隨時可能出現各種風險。據調查,隨著產業化的發展,達茂旗對大額貸款的需求(30萬元以上)越來越大,但由于縣域內信用擔保機構缺失,影響了農信社發放大額農貸的積極性,導致全旗大部分農村種養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難。另外,受達茂旗信用環境欠佳的影響,在撤并鄉鎮期間出現的逃廢原欠集體貸款現象至今難以清收,使信用社發放涉農貸款的積極性受挫,影響了支農的進程。
四、金融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策略及政策建議
(一)構建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體系,建立新型農村資金供給模式,實現金融機構支農服務的多元化
一是以包商惠農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在達茂旗成立和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百靈廟支行恢復開展達茂旗信貸業務為契機,充分發揮包商惠農貸款公司新型金融機構的體制優勢,建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適應農村信貸形勢的新機制;盡快恢復工商銀行百靈廟支行的縣級支行行政級別,使其擴大業務規模,拓展信貸領域;二是深化郵政儲蓄管理體制改革,加快達茂旗地區縣級郵政儲蓄銀行的組建和掛牌的進度,及時引導郵儲資金回流農村。并利用郵政儲蓄網點多、深入農村便捷的優勢,積極開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同貸款公司、國有商業銀行攜手構建達茂旗地區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建立新型多元化農村資金供給模式,以擴大農村金融供給渠道。
(二)加強農業保險和農村擔保體系建設,建立新型農村保險和擔保機制
農業生產處于弱勢地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大,農業的比較效益較低。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保險和擔保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村保險和擔保體系的缺失使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政府應建立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農業保險和保障機制,并提供必要的財政資金作為擔保風險資金,使農牧民產生大額貸款需求時有貸款擔保,農牧業受到自然災害時也有風險保障,以降低農業和農村信貸風險,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農村信用社應創新并拓展農村金融產品,提高資金組織運用能力和金融服務水平
農村信用社應盡快提高信貸操作及服務水平。要建立完整的農戶資信檔案,動態地評定農戶的信用等級,特別是應根據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信用貸款額度,合理確定貸款期限。以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為重點,除了積極開展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為廣大農戶提供除種養業貸款外,還應拓展農村生活、消費、勞務輸出、運輸等貸款種類,促進農村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四)各部門要協調和溝通并制定和完善相關管理辦法,保持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新型金融機構的良好的發展局面
首先,政府財政、稅務部門應為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新型金融機構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如為貸款公司提供稅收政策優惠,建立信貸資金支持農村的激勵機制,為新進入達茂旗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人民銀行應積極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加強貸款管理的引導,幫助貸款公司及新開展達茂地區信貸業務的工商銀行百靈廟支行了解宏觀經濟政策和當地信貸市場特點、居民信貸需求特點等基本信息,充分利用征信管理系統和現代化支付結算系統為其服務,并在結算和資金匯劃等方面為其提供方便。
(五)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加快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優化信用道德環境。一方面,要加強銀政合作,促進金融機構與企業、農戶等的溝通和交流,擴大信用宣傳;另一方面,公安、司法等部門積極同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以維護銀行的債權,提高其支農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達茂旗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