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明納”在德文中即Seminar,它是是一種結合教學活動進行的研習方式或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學術研究的一種教學模式。“習明納”主要是指訓練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獨立的調查研究。它通常是由一名研究專家向他的學生提出問題或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這類問題,然后在他的指導下開始進行解決問題的活動。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一、“習明納”教學模式的特點
習明納課程模式是圍繞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課程中重要的知識點組織教學,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實際調查、參考文獻資料、請教相關老師等各種方式,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與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來講,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學習的目的性不同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灌輸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產生這樣錯覺:學習的目的就是接受和吸收老師講授的知識,最后通過考試,說明知識已經基本上掌握。習明納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最終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對該問題有一種深刻的認識和全新的了解。它要求學生通過調查與研究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調查方法、實驗方法、統計方法、獲取和分析信息的技術、比較論證歸納的方法,以及提高分析、批判、綜合、描述和報告的能力。學習的目的則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學會如何學習。
(二)課堂的環境和氣氛不同
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課堂幾乎完全以教師為主,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得到充分的調動。習明納教學模式則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平臺上。指導教師有機會接觸和了解每個學生,學生也有足夠的機會接近教師,他們所進行的也是一種朋友式的討論。圍繞教學內容學生享有充分的發言權和表達權,能夠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教學溝通和學術討論,這樣一個開放的、寬松的、積極的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知識水平的真實發揮。
(三)學習的覆蓋面不同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就知識點談知識點,教師將教材上的每一個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的接受,求知欲不強,進而學習的覆蓋面不強,掌握的僅是課堂上的知識。而習明納教學模式則以營造學生和教師雙向互動的環境為主,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他們認識到擴展知識面的重要性。學生能夠在交流當中進行思維的發散,便學生內在知識結構充分的發揮出來,實現從知識再現型向知識創造型的飛躍,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四)對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同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依賴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師對知識點的認識情況決定了學生對知識點的了解情況,沒有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而習明納教學模式以學生和教師共同為教學的主體。從某些方面來看,學生的思維方式會給教師一定的啟發,促使他們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理探究。使教師的“教”和教師的“研”找到最佳的契合點,從而改變過去那種“教研相克”的思想觀念,擺脫過去哪種單調而又陳舊的“老黃歷式”教學思路。
二、習明納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習明納”教學模式在國外的的運用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教學模式最早起源于德國,
在其他國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如在日本的大學中,大多從三年級起開設“習明納”的專門課程,有的大學甚至是從一年級起開設的。這些課程雖然內容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課堂上的主體是學生,,課的組織、進程都由學生來掌握,教師只是在課前確定課題,指定參考書,并參加討論,有時也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基本上起一個把握方向的作用。
不同的教師,不同的課程,“習明納”課實施的方法也是不相同的。但總體上來說,習明納課程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實施過程:
(一)確定討論的主題。一般來說,主題范圍確定的基礎是指導教師的知識結構。他可能就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是正在研究的課題給出一些討論的主題給學生。而最終的主題則是由學生自己來確定的。一般習明納課程都會將學生分為3-5組,每個組根據成員的興趣,最終確定討論的主題。當然,老師也可以在這之前對學生進行引導。
(二)查閱文獻資料分析主題。這一部分實際上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學生知識的收集和積累,以及對該主題產生的感性或理性的看法都是來源于這個階段。學生以個體或小組的形式,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然后再對其收集的資料運用文獻進行篩選和歸類,再進行深入研究,得出自己對主題的獨到見解,并準備相關的資料作為自己論點的論據,為以后的討論和辯論做好準備。這個階段的安排,可以訓練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協同工作能力。
(三)課堂討論。通過一段時期的知識的分析與積累,學生就可以將自己的觀點搬到課堂上與大家進行討論了。在各種不同思想的碰撞的過程中,學生能開拓自己的視野,認識到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之處,對于該主題的認識會進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個環節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人際交流能力。
(四)教師的評論。任何一個主題學生討論完畢之后,老師一定要給予點評。因為不管學生做的努力有多大,對一個問題的看法肯定也會存在一些片面甚至錯誤的地方。這時,老師就應該對學生的討論及時的給予評價。在肯定的基礎上指出不足之處,使學生對該主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三、習明納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學生的人數不宜過多
由于“習明納”課是以討論為課程的主要形式,為了聽取每一個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所以一般來說,每個“習明納”的人數不宜過多,以15—30人為宜,而且他們最好是一個班或者一個年級的學生而組成的。這樣可以使師生之間有充足的機會進行交流。指導教師有機會接觸和了解每個學生;學生也有足夠的機會接近教師,才能進行一種朋友式的討論。否則,如果人數過多,一則一部分學生將做為永遠的聽眾,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二則容易導致課堂氣氛失控,甚至類似爭執的行為。
(二)教師的知識結構
“習明納”課的指導教師最好是教授或專家。如果該門課程的老師是年輕的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的老師,他可以考慮邀請一些知識淵博,具備良好的駕馭能力的教授或專家做嘉賓。邀請的這些專家必須能夠對本學科或領域有清晰與完整的把握和判斷,在此基礎上,能夠向參與習明納的學生提出當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并積極鼓勵、指導學生在掌握資料、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獨立的解決問題。同時具備駕馭習明納的能力,不至于出現冷場或爭論過于激烈。
(三)習明納和其他教學方法的結合應用
一門完整的課程實際上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知識傳授型的內容,如一些名詞、概念等;另一方面則是可供學生討論的部分,即習明納課部分。所以我們對一門課程的教學要將習明納教學模式或其他的教學模式結合起來,這才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