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我國雖然在民事法、勞動法等法律中對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給予了保護,但這些法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鑒于目前由于拖欠農民工工資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應當在完善相關立法的同時,增加對欠薪行為的刑事處罰,以有效的保護農民工的權益。
關鍵詞:農民工;欠薪;刑事處罰
一、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狀
在我國,拖欠農民工工資不是在個別企業中存在,而是極為普遍的現象。據統計,2002年全國民工被拖欠的工資為400億元,2003年為1000億元,被拖欠工資的民工比例高達72.2%,有的企業欠民工工資竟達10年。2004年雖然各級政府一再承諾不再發生“新的拖欠”,但是不能按期支付農民工工資的現象仍時有發生。2005年全國9400萬民工累計被拖欠的工資高達1000億,人均1000余元。另一項統計顯示,北京市勞動爭議案件中,因工資而發生的爭議占40%;2004年1月到11月深圳檢查出的企業拖欠、克扣的職工工資總數已經達到2.6億元之多,而被拖欠的職工主要是農民工。2006年全國拖欠民工工資再次達到1000億,其中建筑企業拖欠工資的比例高達72.2%,僅有6%的民工能按月領取工資,令人觸目驚心。
二、現行法律制度保護農民工薪酬權益存在的缺陷
(一)民事實體法保護農民工工資權益的缺陷
民事法律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強調形式上民事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平等,但在某些方面卻忽視了實質上的平等,農民工作為勞動關系中的被雇傭者,在占有社會資源上同作為雇主的企業主比較處于一種絕對的弱勢。這種實質上占有資源的不對等,在以形式平等主義為特征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導致農民工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在工資被拖欠后,不能完全依靠民事法律實現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很多情況下只能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二)勞動法等實體法的規定不健全,對農民工薪酬權益保護不力
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關系的雙方當事人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前者包括進城務工的農民,后者包括各類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用工單位。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是以勞動行為為其依據的,只要其施行了勞動法中的勞動行為都應當由《勞動法》來調整。這些規定雖然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是農民工特殊的雙重身份導致的與其他職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的狀況,使這些規定在適用上的針對性較弱。另外,《勞動法》第九十一條規定了用人單位的責任:用人單位有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并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但在現實中,因為農民工是弱勢群體,工資拖欠的追償只要求對拖欠額度的補發,而拖欠的利息和追償的成本卻得不到補償,這在某種程度上無異于鼓勵拖欠。另外,由于對經濟補償的范圍和標準沒有作出明確規定,而且賠償金也只是選擇適用,并非當然適用,因此在實踐中很少有責令支付賠償金的現象,從而使得該規定形同虛設。
(三)訴訟法和勞動仲裁制度沒有為農民工提供必要的支持
根據現行的法律規定,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包括勞動仲裁和法律訴訟兩大程序,根據相關的司法解釋,勞動仲裁是法律訴訟的前置程序,而法律訴訟又包括兩審終審的程序。在現實中,這類案件的必要程序要全部走完一般需要1~2年,有的案件終結時用人單位已不復存在或無從查找相關責任人,造成了執行難的狀況。此外,不論是勞動仲裁程序還是司法審理程序,都是根據相應的證據確認雙方存在的事實,據此依據法律作出裁決或判決。但現實生活中農民工往往無法舉證證明雙方勞動關系的存在、雙方確定的工資標準。這樣的結果往往對農民工不利,要么敗訴,要么以最低工資標準確認工資額。
三、拖欠農民工工資入罪的必要性
近年來,有關人士和部門已經提出相關建議,增加對欠薪行為的刑事處罰。但是在理論界,對于欠薪行為是否應追究刑事責任,學者的認識尚不完全一致。一些學者認為,在市場環境下,“惡意拖欠工資行為不只是單純違背了雙方的‘共同意志’,而是違背了社會的共同意志時,其行為已經超出了契約的范圍”,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與詐騙罪或者合同詐騙罪相比,危害性有過之無不及”,為了有力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建議我國刑法增設惡意拖欠工資罪。另一些觀點認為,拖欠工資行為只是民法上的違約行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債權債務關系,我們很難將純粹的拖欠行為認定為社會危害性嚴重的行為,對拖欠工資行為增設新罪、發動刑罰,在司法上可操作性不高,不能達到立法者的目的,因此應通過其他多種社會治理手段加以治理。
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拖欠農民工工資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給予刑事處罰有其必要性。
1.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與其它一切反社會行為的本質區別。當某一行為嚴重危害社會時,這一行為不但嚴重侵害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秩序,也必然嚴重地直接或間接侵犯或威脅了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為了懲罰這一行為,同時也規誡其他人,有必要用最嚴厲的手段進行懲處。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嚴重危害了社會管理秩序,成為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一旦在特殊的情況被引暴,對社會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
2.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給予刑事處罰并不違反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欠薪行為引入刑法規制不違背用刑寬緩的刑法發展趨勢,而是在原來法律條款上的適用。只有嚴重侵犯到法益的行為,刑法才將其規定為犯罪。如果處罰過寬,則使許多人的利益受到剝奪;但是,刑法處罰范圍過于窄小,則意味著許多利益得不到刑法的保護。二者均違反了刑法的目的。我們并不是要把所有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均以犯罪論處,只是對一些嚴重的拖欠行為才給予刑事處罰,這是對農民工工資權益的最終保護。
3.國外有相似的立法例
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看,采用刑罰手段打擊惡意欠薪行為是可行的。例如《韓國勞動標準法》第109條規定,任何人拖欠工人的工資,應判處3年以下監禁或處以2000萬以下罰款。泰國《勞動保護法》第144條規定,對欠薪的雇主要判處不超過6個月的監禁或不超過10萬銖的罰款或者刑罰并施。《德國刑法典》第266A條[截留和侵占勞動報酬]規定:“(一)雇主截留應當為其雇員向社會保險機構或聯邦勞工機構交付的保險金,處5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二)雇主受委托代其雇員從其工資中扣付給他人的款項,但在期限屆滿前未通知雇員,截留而不交給他人的,處與前款相同之刑罰。”我國香港地區《雇傭條例》第23條規定:在任何情況下,工資不得遲于工資期滿后7天支付。第63C條規定,雇主如故意及無合理理由違反上述規定,一經定罪,可以罰款20萬港元及監禁1年。第67條[申請拘捕潛逃雇主]規定:“任何雇主或前雇主,如行將離開本港,有意逃避支付下列款項:(a)欠付雇員所賺的工資,不論該工資是否到期支付;或(b)拖欠雇員根據契約應得之其他款項。”
四、拖欠農民工工資罪的構建
對于故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罪,筆者在借鑒其他國家立法的基礎上,具體設計如下:公司、企業、機關、個體經濟組織具有工資支付能力,無正當理由,在工資期滿后7天內拖欠或拒絕支付農民工應得工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或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單處或并處罰金。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同時追究主要責任人的刑事責任。此外,該條應該放在刑法典第五章侵犯財產犯罪部分,因為該罪直接侵犯了農民工的財產權益。
參考文獻:
[1]任海倫.論刑法謙抑性.社科縱橫,2006年第4期.
[2]孫燕山,孫鳳君,顧維忱.論勞動權益的刑法保護[J].政治與法律,2004(2).
[3]曾粵興,張勇.刑罰權發動的合理性.人大代表增設拖欠工資罪議案的思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4).
[4]閻寶龍. 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法律思考. 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4 年 2 月.
[5]黃福濤.建議刑法中增設故意拖欠工資罪.法制與社會,2007.02.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