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ROC基本理論及基于RAROC進行貸款定價的必要性
(一)RAROC基本理論
隨著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風險管理和價值創造作為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銀行作為經營風險的企業,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但在高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風險與收益總是呈正相關的關系。提高風險水平雖然在短期內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但從長期來看卻極有可能損毀銀行的價值。因此,在尋求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風險必須被嚴格控制在股東所能承受的水平內。
為了全面考慮收益和風險的關系,衡量銀行真實盈利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銀行界開始將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并用于指導業務調整和戰略決策。RAROC是由銀行家信托(Banker Trust)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度量銀行信貸資產組合的風險,隨后它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得到了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的廣泛應用,已逐漸成為當今公認的最為核心、最有效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該理論認為:銀行在評價其盈利情況時,必須考慮其盈利是在承擔了多大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的。如果某項業務的風險很大,則預期損失一般會較大,非預期損失也會很大,即便該項業務有較高的名義收益,但與較高的潛在損失及其所占用的經濟資本(等于非預期損失)相比,其資本利潤率就不見得很高,甚至可能是負數。風險調整后資本收益率(RAROC)的計算公式為:
RAROC=收入-成本-預期損失經濟資本
其中,預期損失和經濟資本的經濟含義及其計量方法將在RAROC貸款定價模型及其決定因素這部分中予以詳細論述。
(二)基于RAROC進行貸款定價的必要性
貸款業務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業務,其定價方式、定價方法和定價機制直接決定著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如果貸款定價過高,雖然預期收益較高,但會使銀行在競爭中喪失客戶;如果貸款定價過低,其貸款收入則不能抵補貸款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和經營成本。因此,在貸款運營過程中,銀行一方面要通過風險管理來保證貸款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貸款定價機制來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而基于RAROC的貸款定價模型,從風險和收益兩方面出發來為一筆貸款確定科學合理的價格,確保銀行股東在尋求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風險被嚴格控制在其所能承擔的水平之下。
二、RAROC貸款定價模型及其決定因素
(一)RAROC貸款定價模型的推導
在知道RAROC的基本原理以后,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基本原理來推導RAROC貸款定價模型。由于銀行的可貸資金源于自有資本和負債兩部分,因而一筆風險貸款可看成是由股東的資本和銀行所吸收的存款組成的。在貸款定價時,不能忽略貸款所占資金的成本,資本的最低回報率應該等于股東要求的收益率,因此在推導過程中將銀行股東所要求的最低股本收益率設為min(RAROC),同時設EC是貸款占用的經濟資本,L為貸款額,r為貸款利率,D為發放這筆貸款占用的存款,i為資金成本,c為經營費用率,e為預期違約率,則RAROC貸款定價模型推導過程如下:
RAROC=貸款風險調整收入貸款占用經濟資本
=收入-資金成本-經營費用-預期損失貸款占用經濟資本=rL-iD-cL-eLEC
因為貸款資金=自有資本+占用存款額,即L=EC+D,因此有D=L-EC,代入上式可得:
RAROC=rL-i(L-EC)-cL-eLEC=rL-iL+iEC-cL-eLEC
=rL-iL-cL-eLEC+i=LEC×(r-i-c-e)+i
解出貸款利率:
r=(RAROC-i)*EC+iL+cL+eLL=(RAROC-i)*ECL+i+c+e=資本收益成本差×貸款占用經濟資本貸款額+資金成本率+經營費用率+預期損失率=資本風險溢價+資金成本率+經營費用率+預期損失率
這就是RAROC貸款定價模型的基本公式。由此可知,若銀行預為一筆貸款精確定價,則銀行首先需要確定股東所要求的最低風險調整后收益率,即min(RAROC),然后確定由該筆貸款資金成本率(在銀行使用內部轉移價格時,其可以表示為內部轉移價格)、經營費用率和預期損失率,在此基礎上即可得出發放該筆貸款所應采取的利率水平。該利率水平則可作為銀行與客戶談判的基礎,如果談判后的利率水平大于或等于該利率水平,則發放該筆貸款;反之,則放棄發放,因為該筆貸款的收益不足以彌補由此引發的成本和風險。
(二)RAROC貸款定價模型的決定因素
1.預期損失
預期損失是指在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過程中能夠預期到的損失額,這類損失需要通過調整業務定價和提取相應的貸款損失準備金來覆蓋,同時必須從業務的收益中作為成本扣減掉;其計算公式為EL=EAD*PD*LGD*,其中為EAD風險暴露,即為貸款發放金額,PD為違約概率,主要取決于貸款企業的信用等級,LGD為違約損失率,主要取決于抵押品的種類和價值。
2.經濟資本
經濟資本是指用來覆蓋一筆貸款非預期損失的資本,其在數額上就等于一筆貸款的非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是指因經濟環境或市場狀況波動造成的信用風險損失偏離預期損失的幅度,這種損失由資本彌補,是銀行經濟資本配置的基礎。相對于預期損失而言,非預期損失的計算要稍微復雜一些,計算非預期損失首先要知道損失的標準差和概率分布。
損失的標準差計算如下(字母含義同上):
σ2L=P(EAD*LGD-EL)2+(1-P)(0-EL)2
=P(EAD2*LGD2-2*EAD*LGD*EL+EL2)+(1-P)EL2
=P*(EAD2*LGD2-2*P*EAD*LGD*EL+P*EL2+EL2-P*EL2
=P*EAD2LGD2-2*P*EAD*LGD*EL+EL2
=P(1-P)*EAD2*LGD2
σL=P(1-P)*EAD*LGD
一般我們認為,損失比率服從β分,因此我們用下述方法計算非預期損失(UL):
Pr(LL0)≤α,式中L0即是銀行倒閉的臨界點。
PrL-E(L)σLL0-E(L)σL≤α(=1-容忍度)
因此,在知道公司的信用評級所對應的容忍度后,就可以計算出Beta分布臨界值,整理后便可得到如下公式:EC=UL=L0-E(L)=CM*σL,其中CM的數值取決于Beta分布臨界值,用來衡量經濟資本對銀行資產損失波動的彌補程度,CM又被成為資本乘數。
3.資金成本
資金成本,即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中所發生的各種利息支出,其大小主要取決于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是商業銀行內部資金中心與業務經營單位按照一定規則全額有償轉移資金,達到核算業務資金成本或收益、集中利率風險等目的的一種內部經營管理模式。在國外,它被稱為Funds Transfer Pricing,簡稱為FTP。在FTP管理模式下,銀行內部與資金相關的部門可劃分為三大類,即資金來源部門、資金運用部門和資金管理部門。資金管理部門是全行的資金運作中心,其管理的資金就好比是被放在一個資金池里。按照FTP管理模式的要求,所有資金來源部門吸收的資金都注入該資金池,所有資金運用部門所需要的資金也都取自于該資金池。資金來源部門和資金運用部門與資金中心之間轉移資金的價格就是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對于貸款業務,FTP價格代表其資金成本,業務經營單位需要支付利息。例如,某分行做了一筆期限1年,固定利率5%、金額1000萬元的人民幣貸款,如果該筆存款的FTP價格為2%,則經營單位的資金成本為20萬元。
內部資金轉移價格作為資產負債管理的核心之一,是調節商業銀行內部資金流向、流量的重要杠桿,對商業銀行資金配置效率和效益有著極大的影響,是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家商業銀行都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體系,這是銀行為貸款科學定價的必要前提。
4.經營費用
經營費用,也可以稱為營運成本,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管理性費用,包括人力資源成本、折舊、網點成本、業務處理成本、技術裝備成本等。營運成本技術上的實現的重點在于利用作業成本法進行科學而準確的成本分攤。
三、利用RAROC原理進行貸款定價的案例分析
例如:某銀行準備向客戶發放一筆金額為0.5億元的1年期貸款,資金成本即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為2%,經營成本(包括應分攤的人工、設備等費用)為100萬元。該客戶信用評級的違約率為1%,債項評級的違約損失率為50%。由銀行對該筆貸款的容忍度得知該筆貸款的資本乘數為7。假設該銀行要求貸款部門的min(RAROC)=20%,則該筆貸款的定價流程如下:
第一步:計算各種成本
資金成本=0.5億元×2%=100萬元
預期損失=EL=EAD*PD*LGD=0.5億元×1%×50%=25萬元
成本合計=資金成本+經營成本+預期損失(風險成本)=100萬元+100萬元+25萬元=225萬元
第二步:計算經濟資本
σL=P(1-P)*EAD*LGD=1%99%*0.5億元×50%=0.025億元
UL=L0-E(L)=7σL=CM*σL=7×0.025=0.175
第三步:用RAROC貸款定價公式計算貸款價格
r=(RAROC-i)*EC+iL+cL+eLL
=(20%-2%)×0.175億元+225萬元0.5億元=10.8%
四、基于RAROC的貸款定價模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
花旗銀行前董事長瑞斯頓曾說過“所謂銀行就是基于風險處理能力而盈利的組織”,這句話一語道破了銀行的核心能力就是風險處理能力。而商業銀行的風險都蘊藏在具體的業務經營過程中,表現為每一種產品和服務的風險,因此銀行平衡金融產品盈利與風險的最好選擇就是基于自身所承擔的風險大小來為金融產品定價,基于RAROC的貸款定價模式正是體現了銀行這樣的經營理念;它是在綜合識別、度量和管理風險基礎上的定價模式,依據銀行的資產組合、業務和偏好進行資本配置,符合新巴塞爾協議的監管理念。因此應用基于RAROC的貸款定價模型,是我國商業銀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就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經營管理現狀而言,為保證該模型在我國銀行得到較好的推廣,各商業銀行及監管層應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首先,加強完善貸款定價機制和建立商業銀行現代化經營管理體系的意識。長期以來的利率管制以及傳統的經營理念,使得各商業銀行還停留在通過提高貸款利率擴大“存貸差”從而賺取更多利潤的層面,缺乏對完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更深入的認識,沒有意識到完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是實現從傳統銀行向現代化銀行轉變的重要一步。因此必須深入學習國際銀行業的先進模式,轉變經營理念,同時通過完善總行對支行、客戶經理的考核辦法,把對完善貸款定價能力的認識提升到足夠的高度。
其次,強化風險管理制度,把握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風險計量技術系統,以完成對各類客戶或業務的風險計量,確定各類客戶或業務損失率的分布,在此基礎上提供風險定價方面的技術支持,提高風險計量水平。
再次,建立貸款定價機制的數據、人才和技術支撐。貸款定價需要有足夠的歷史數據的支撐,但我國商業銀行因缺乏相關數據積累,客戶違約率、違約損失率的計算也無從談起;與此同時我國銀行的管理信息系統、會計核算系統的核算對象只能到部門為止,難以做到單筆產品、單筆客戶核算。因此各銀行要逐步積累風險計量所需基本歷史數據,包括客戶評級基礎數據、違約數據及違約清償記錄等,完善內部資金轉移體系,通過加強專業人士的培養和IT系統的開發,完善經濟資本、管理費用的精細化測量,建立起基于RAROC的科學合理的貸款定價機制。
最后,監管當局應充分發揮其政策導向作用。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問題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外部資本監管和內部風險控制的方方面面。我國商業銀行在該領域的整體水平較低,缺乏相應的組織管理經驗。為此,銀行監管當局應當充分發揮其在金融體系中的權威性和導向性作用:一方面促進國內外銀行在貸款定價領域的技術交流;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國內銀行間的整體協作優勢,加快推進各行建設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貸款定價體系。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