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保障卡是利用集成電路卡(即IC卡)技術實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保障信息收集、識別、共享和交換的一種工具,也是持卡者與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系統的一種交互接口。本文分析了南京市社會保障卡的管理現狀,指出在社會保障卡收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筆者的一點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卡;收費管理;現狀;問題;建議
社會保障卡是利用集成電路卡(即IC卡)技術實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保障信息收集、識別、共享和交換的一種工具,也是持卡者與勞動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系統的一種交互接口。社會保障卡記載的信息內容覆蓋所有的勞動保障業務,包括勞動就業,職業技能開發、鑒定,五險統一征繳,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分別支付,工資分配,勞動關系,勞動仲裁等所有涉及到人員管理的業務中,其主要功能是:識別持卡者在勞動保障各項業務中的合法身份,并作為辦理勞動保障業務的電子憑證;替代手工完成信息錄入,增強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勞動保障業務的電子化辦公和社會化運行,增強勞動保障部門的管理力度,增強勞動保障業務的透明度;實現勞動保障系統各項業務的信息共享和交換,并與其他政府部門間的相關信息進行交換。為實現勞動者“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受益一生”提供可靠、穩定的物理介質。
一、南京市社會保障卡管理現狀
南京市社會保障卡從2000年起開始啟動,經考察、研制、論證,于2001年率先在高淳、江浦兩縣區進行試點,2002年2月南京市第一批邏輯加密卡發行,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共發行邏輯加密卡212萬張,工本費12元/張,累計收費2500余萬元(全部收入財政國庫專戶)。2007年7月1日,為了進一步貫徹部頒標準、提升社會保障卡功能,并配合南京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實行,經省、市物價、財政等相關部門批準,我局將社會保障卡存儲介質由邏輯加密卡統一升級為CPU芯片卡,收費標準調整為制卡20元/張,補卡30元/張。2007年7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共發行CPU芯片社會保障卡45萬張,收取工本費用911萬元。
同時,為適應人員資源數據庫“統一管理、分工維護”和勞動保障卡“一卡多用、全國通用”的工作要求,自2007年7月1日起,南京市社會保障卡收費實行市、區(縣)、街(鎮)、社區四級管理模式,建立“分工維護、數據共享”的動態管理機制。這樣一來,南京市社會保障卡的收費網點遍布全市10個區勞動保障局、71個街道勞動保障所,全市632個社區勞動保障站也可進行社會保障卡信息查詢、維護功能,實現了社會保障卡城域網覆蓋率100%,極大地方便了廣大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相關勞動保障服務。
南京市社會保障卡收費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收取的社會保障卡工本費全部繳入非稅收入財政專戶,錄入市財政非稅收入專戶系統,并開具非稅收入相關票據;有關社會保障卡的卡基購買、領卡人員照片采集、人員數據錄入、卡的制作等工本費用在市財政返還的工本費中列支。
二、南京市社會保障卡收費管理存在問題
我市社會保障卡工作自2002年啟動以來,緊隨著勞動保障業務的發展而發展,2007年7月1日以前,保持年均20萬張的發行數量。2007年7月存儲介質更新為CPU芯片以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開展以后,制卡工作完成了向區(縣)、街(鎮)、社區的縱向發展。隨著參保人員的進一步擴大和邏輯加密卡逐步升級為CPU芯片卡,社會保障卡工作正步入全面提高的深度發展階段。年均制卡量也上升為50萬張左右,年均收費約1000萬元。由于社會保障卡責任重,收費金額大,關系著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對勞動保障卡的管理也一直是市勞動保障局和市勞動保障信息中心管理工作的重點。但由于社會保障卡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收費模式啟動不久,收費網點數量多,層次深,金額大,目前還存在一些善待改進之處,主要表現為:
1.各收費網點覆蓋面廣,具體情況不一致,對帳工作有難度。
由于南京市社會保障卡收費分布在全市各個區和街道,和財政專戶繳費銀行日清月結時,容易形成繳費未達帳項,眾多收費點有未達帳項時對帳工作量大;還有部分網點分布偏遠,收費金額不能及時入帳。如棲霞區的靖安鎮街道,臨近鎮江句容,距離南京市區將有40多公里,附近又沒有繳費銀行,每一個月和區勞動局對帳時才集中到市區繳費一次,每天收的工本費只能暫存在單位保險箱中,收費金額只有到月底才能和財政專戶系統核對一致,給收費核對工作增加難度。
2.基層人員工作量大,工作經費緊張,影響工作積極性。
為貼近百姓服務,制卡工作從居民醫保啟動之初就實行了市、區、街道、社區的四級動態管理模式,區縣、街道勞動保障工作機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確保社保卡制作、發放工作的順利推進,各收費網點工作量大,經常加班加點,收取的工本費全部記入財政專戶,但工作人員的工作經費由各區、街道經費補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收費票據管理重視不夠。
各收費網點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往往只能顧及收費款項核對,對收費票據管理有所欠缺,票據管理。收費票據領用、使用、核銷登記不及時、規范現象時有發生。
三、對南京市社會保障卡收費管理的幾點建議
1.完善管理制度,依制度統一管理標準,依制度規范收費流程。
要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各級收費管理辦法和收費人員崗位責任制辦法,采取基層單位定期自查和主管部門定期檢查、督導相結合,讓收費工作各環節環環相扣。統一各區、街道、社區的管理標準,形成收費工作各環節環環相扣、良性循環。
南京市社會保障卡收費應實行“四核對”制度,即各市、區、街道收費點每日收費金額和市勞動保障信息系統應收額核對相符;各區收費點每日收費金額次日和市級收費管理員核對相符、各街道收費點每日收費金額次日和區級收費管理員核對相符;各收費點每月累計收費金額和財政專戶繳費銀行實收金額核對相符;收費點每月累計收費金額和財政專戶收費報表核對相符,做到日清月結。
2.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收費人員整體工作水平。
采取定期開展業務學習和座談交流的方式,推廣先進經驗,促進落后改進。對偏遠街道,可以提前一天或半天結帳,留出充裕時間核對帳目;特殊情況對于周圍實在沒有財政專戶銀行入帳的單位,可以同收款銀行協商,采取銀行定期上門服務或轉帳等辦法收款,避免工作人員攜帶大量現金周轉的風險;對于個別總是出錯的單位,要單獨上門輔導,查清緣由,徹底解決。
3.優化配置收費價格結構,適當考慮工作人員經費補貼。
現行的勞動保障卡收費流程,收取的工本費全部記入財政專戶,但各區、街道工作人員的工作經費由各區、街道經費補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提高制卡工作效率、提高服務水平,建議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根據各經辦網點實際制卡工作量發放經費補貼,所需費用從卡成本中考慮。
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提高工作效率。
南京勞動社會保障卡所使用的應用系統有兩個,一是記載勞動保障卡發放數量和業務流程、操作員管理的南京勞動保障信息系統,一是記載工本費收費情況的財政非稅收入系統,充分利用應用系統中的每日對帳、查詢、核對等功能,可以減少手工操作差錯,統一規范工作臺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做到有理有序,忙而不亂。
社會保障卡的發放、收費,人數多,單據多,金額瑣碎,持續性長,會計憑證、收費單據、數據采集表格等資料的整理、歸集、存檔就顯得更加重要。在發放社會保障卡的空余或者專門規定整理會計資料歸檔的時間,保證會計資料的完整、整齊、有序,能夠大大節約日常工作的查找、核對時間,也給廣大公眾提供一個良好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暫行辦法.2007年.
[2]李惠寧.提高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管理服務能力問題的探討.決策管理,2007年.
[3]社會保障卡建設總體規劃.勞社部函〔1999〕213號.
[4]關于社會保障卡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廳函〔2001〕197號.
(作者單位:南京市勞動保障計算機信息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