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并引發部分國家糧食危機,成為繼次貸危機和能源危機之后全球關注的新焦點。“糧荒”已波及世界許多地方,導致一些國家糧食供求關系緊張,糧食安全對社會政治穩定的波及效應也開始顯現。根據多數經濟組織和研究機構的預測,今后幾年世界將不得不面對糧食長期高位運行的態勢。我國是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問題是最大民生問題。面對當前嚴峻形勢,我們要高度重視,防患于未然,同時善加利用,爭取化挑戰為機遇。
一、本輪國際糧價危機的主要特點
1、全球主要糧食與食品價格交織上漲,屢創新高
國際糧價上漲始于2002年,2006年下半年開始加速,僅2007年即上漲42%,2008年前兩個月更是上漲83%。今年3月,大米價格達到19年來最高,小麥價格創下28年來新高。僅今年3月31日一天國際稻米價格就從每噸580美元猛漲到每噸760美元,漲幅超過30%,至今仍在高位運行。
世界食品價格受此影響也不斷攀升,日益威脅全球食品供應鏈安全。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稱,2007年全球小麥、大豆、玉米已分別上漲79.9%、95.8%和25%,奶制品、谷物價格上漲幅度達80%和42%,目前這種漲勢還在持續,并有可能延續到2010年,前景堪憂。
2、本次糧食價格上漲是在糧食過剩的情況下發生的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07年,世界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21.3億噸。其中,第一塊是被直接用作人類食物的糧食10.1億噸,全球消除饑餓所需填補的糧食缺口是0.5億噸,兩項合計10.6億噸,僅占當年世界糧食產量的將近一半。第二塊是被用作飼料7.6億噸。第三塊是發展生物燃料所需,約1億噸。這一部分總量雖然不多,卻打破了世界糧食市場維持多年的供需平衡關系。世界銀行報告稱,給一輛SUV的油箱加滿生物燃料所需的糧食大約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口糧。剩下的2.2億噸就是世界人們的糧食儲備,有報告顯示,這僅僅夠全球54天的消費量。
3、糧食危機是區域性分布不均而非全局性的短缺
美、歐、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糧食自給率高,同是糧食價格上漲,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沒有超出其承受能力。目前有糧食恐慌的都是亞、非、拉的最不發達國家。2008年2月初,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稱,全球面臨糧食危機的36個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和中美洲。
二、全球糧食價格大幅上揚的主要原因
導致全球糧價出現大幅上漲的原因很多,如一些大米主產國因天氣和災害因素減產、原油價格高漲、大米種植成本隨著肥料以及人工成本而上升、食品加工業對于大米的需求量也在增加,等等,但更主要原因是,愈來愈多國家使用農產品生成生物燃料,以及糧食交易的壟斷和投機炒作。
1、直接成因是局部自然災害等因素引起的糧食供不應求
近幾年,自然災害頻發使世界糧食主要出口國大幅減產。澳大利亞遭受百年一遇的酷旱導致嚴重欠收。糧食出口量居世界第四的歐盟,去年也因大雨不斷影響了糧食生產。美國農業則因反常的炎熱氣候而蒙受損失,牲畜出欄率降低。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全球大米產量在1980-2000年間增長了40%,而自2000年以后只增長了5%。總產量減少、供求緊張,導致價格上漲。
2、全球糧食儲備創數十年來新低
全球糧食庫存量已經達到了數十年來的最低點。2006年,全球糧食總儲備量下降到3.75億噸,比上年下降16.2%;2007/2008年度糧食庫存只占總產量的15.3%,占總消費量(庫存消費比)的15.2%,低于FAO確定的世界糧食安全線。2007/2008年度全球糧食庫存比10年前下降了43.9%。另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07年世界小麥庫存降到30年來的最低點。
3、糧食能源化趨勢助推國際糧食價格暴漲
近年來,國際原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價格漲勢迅猛,紛紛創下歷史新高。在此情況下,許多傳統能源企業紛紛向新能源轉移,特別是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原料的生物能源開發尤其受到重視,甚至不惜以減少糧食供應、擠占糧食耕地為代價。據聯合國測算,當原油價格超過每桶60至70美元時,生物能源將有利可圖。當前國際原油價格已經超過100美元,這對利用糧食生產生物能源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IMF于今年4月8日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中稱,雖然生物燃料仍然只占全球液態燃料供應的1.5%,但卻占了2006/2007年主要糧食作物消費增量的近一半,主要原因是2007年美國生物能源制造業對糧食的需求同比增長50%,所消耗的糧食共1.14億噸,占全國糧食生產的28%,其中約三分之一的玉米產量用于乙醇汽油生產,是2006年的2倍多。這導致國際玉米價格暴漲,而其使用豆油生成物柴油則直接提升了國際市場豆油的價格。另外,印尼和馬來西亞去年開始大量利用棕櫚油生物柴油,造成去年棕櫚油價格大幅飆升;而墨西哥等國利用甘蔗生產燃料乙醇,則造成國際食糖價格暴漲。
4、世界糧價上漲也與糧食貿易的壟斷性有一定關系
當前,世界上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壟斷著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在某種程度上擁有定價權。這意味著,任何國家如果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都難逃被這些糧商魚肉之苦。而且,由于去年糧食價格上漲,許多國家釋放儲備糧以獲取暴利,這是導致全球糧食儲備降到歷史最低點的根本原因,而糧食庫存的降低又進一步加大了人們對糧食供應緊張的擔憂,刺激糧價的進一步上漲。
5、投機炒作推高國際糧價
在次貸危機中損失慘重的對沖基金等投機資金,從房地產等領域撤出,糧食等大宗商品成為其追逐的目標。截至2008年初,全球對沖基金資產規模高達2.65萬億美元。其次,次貸危機以來,美歐等國家多次下調利率,這些國家的固定收入投資回報率明顯減少。此外,全球股市和債市處于低潮,急于為手頭資金尋找出路的投資者自然轉向商品期貨,導致包括農產品、能源和金屬等在內的期貨全面漲價。有關研究報告表明,2008年1季度,約有700億美元新增資金進入大宗商品市場,國際熱錢流動成倍放大了供需變化對糧價的影響。
三、全球糧價上漲的主要影響
1、國際糧食價格高漲和石油價格高企加大全球性通脹壓力
糧食和能源作為基礎性商品,其價格上漲將不可避免地向各生產環節、各行業傳導,全球化將使各國都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特別是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通脹都達到兩位數,越南通脹水平已超過20%,俄羅斯超過14%,都達到歷史高位。同時,由于美次貸危機加大世界經濟下行風險,世界經濟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不斷累積,不排除出現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機后出現的經濟“滯脹”局面。同時,美國為刺激本國經濟采取的高密度、大幅度的降息政策,雖在短期內可以穩定金融體系、刺激出口、促進本國經濟增長,但其加速美元貶值、加大通脹壓力的副作用也將逐步顯現。
2、高糧價可能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使全球消除貧困的努力落空
由于發達國家居民糧食支出占總消費支出僅為10%左右,而許多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高達60%,因此,高糧價對發展中國家的沖擊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即使在出口糧食的發展中國家,由于農業多為小農戶經營,規模較小,糧價上漲帶來的實際收益有限,并因高糧價推動通脹上升而大打折扣,而更多的居民由于糧價上漲,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糧食價格飆漲,其結果是對全球50%-80%收入用于食品的最貧困人口造成毀滅性打擊。亞洲開發銀行估算,僅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就將有3億人因糧價上漲而陷入饑餓的風險。
3、給多哈回合農業談判帶來新的變數
長期以來,美歐通過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不斷游說發展中國家開放農產品市場,將原來負責調控糧食供應及價格的部門私有化,但在減少農業補貼方面卻一直不肯讓步。目前,西方輿論認為,糧價上漲將促進農業生產投資,提高農業生產的盈利空間,減少各國政府對農業的轉移支付,有助于扭轉當前以補貼為基礎的農產品生產和貿易體制,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農業談判取得突破。如聯合國開發署署長德爾維什明確表示,高糧價有利于美歐減少農業補貼。美貿易代表施瓦布也再三強調,自由貿易是平衡全球供求的最好方式。發展中國家認為,發達國家糧食補貼打擊了自身的糧食生產,仍希望其減少補貼。因此,以糧價高企為契機,推動多哈回合談判的可能性增加,但美歐要求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市場阻力仍比較大。

4、國際糧價大幅上漲可能演變成全球性危機
首先,糧價攀升與市場供應短缺引發了社會動蕩。特別是3月中旬以來,受主要生產國實施出口限制等諸多因素影響,國際市場大米價格迅速上揚,一些將大米當作主食的新興國家,如埃及、柬埔塞、海地、印尼、阿根廷、幾內亞、墨西哥等37個國家出現了社會動蕩和騷亂,甚至出現了政府派軍隊監控大米供應的現象。其次,圍繞糧食危機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糧食出口國與進口國,援助國與受援國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此外,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實施食品價格控制的發展中國家中,這將推進反全球化思潮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
四、應對全球性糧價上漲的對策建議
(一)未來幾年國際糧價仍將維持高位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輪全球糧價上漲不僅僅是短期因素所致,主要還是中長期因素累積并爆發的結果。全球經濟高速增長和人口增長繼續導致糧食需求的增加,同時全球可用耕地面積的減少、氣候及自然災害導致的農產品減產、生物能源的興起及美國對發展生物能源的支持、全球糧食儲備的持續下降等等因素不會在短期消失。4月份以來,隨著主要大米出口國取消了出口禁令,再加上日本等國開始出售儲備糧,國際糧食價格指數出現了15個月來的首度下降。但是,我們認為,推動這一輪全球性糧價上漲的長期因素并未消失,因此,近期全球糧價回落只是暫時的現象,預計今后幾年全球糧價仍將維持高位運行。
(二)全球性糧價上漲對我國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總體大于挑戰
從挑戰面看,境外糧價大幅上漲,既通過進口渠道、還通過心理預期渠道影響國內糧價,加劇了我國宏觀調控特別是抑制通脹的難度,加重了囤積和搶購心態,增加了穩定糧食庫存和供銷的壓力,同時預示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中長期農業問題的嚴峻性。此外,西方還出現“中國糧食威脅論”,稱全球糧價上漲緣于中、印等新興大國糧食需求增加,試圖轉嫁矛盾。
從機遇面看,我國糧食安全有較充分的保障,農業外交基礎扎實,在此輪危機中地位相對主動,優勢比較明顯,主要包括:
首先,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我國已基本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成為發展中國家妥善處理農業和糧食問題的典范;其次,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在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糧食儲備和運銷管理、農業收入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有不少成功經驗。特別是雜交水稻等糧食增產技術成效顯著,享譽全球;第三,我國是農業外援大國,規模和成效在發展中國家中首屈一指,也絲毫不亞于主要發達國家。農業合作已成為中國與有關國家互利合作與民間友好的紐帶。
此外,近期國際社會強烈質疑西方和巴西等國發展生物能源系“乙醇擠占口糧”,而我對此一向持謹慎態度,處境比較超脫。
(三)政策建議
當前世界糧食安全形勢給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敲響警鐘。對此,要高度重視,加強跟蹤,同時善加利用,爭取化挑戰為機遇。
1、從戰略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繼續牢固樹立靠自己解決13億人口吃飯問題的指導思想,繼續堅持自力更生糧食政策,加強糧食應急儲備和戰略儲備,在加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堅定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當前,宜限制糧食出口、增加糧食進口補貼,確保國內糧食市場穩定。同時,對糧食、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宜避免純粹依靠市場化供給,尤其要避免過分依靠國際市場,受制于人。
2、加大農業國際合作和“走出去”步伐。我國人多地少,又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農業生產潛力有限。因此,解決我國糧食問題需要有國際視角。我國糧食生產一直處于小型化生產模式上,在生產方式傳統上比較精細,不似西方國家對化肥和能源比較依賴,基本上“綠色”生產。相對國外的轉基因技術,我國的種子生產技術如雜交稻等是一種安全的農業技術,更易為人們所接受;中國的中小規模農墾開發模式也更適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擁有可靠農業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的國家,通過海外農業開發,為缺糧國家增加糧食生產甚至增加到可出口,是雙方共贏甚至是造福全人類的舉動。我國未來在海外進行農業合作發展的潛力巨大,東南亞、俄羅斯、中亞、巴西和阿根廷等,都是適合我國海外農業開發的潛在目的地。在非洲,中非農業合作已成功開展,中國農業在非洲取得了良好聲譽,并取得了優勢地位。農業是安哥拉、贊比亞、莫桑比克等眾多非洲國家吸引外資的優先領域,中國資本在非洲農業領域還大有潛力可挖。推進海外農業開發,不僅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防范和化解糧食市場危機,調節國內糧價過快上漲的有效手段;而且為我國的資本輸出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和渠道。抓住當前機遇,加強海外農業合作開發,大有潛力可挖。
3、增加我國在國際糧食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泰國、印度、越南分別是全球前三大大米出口國,我國也是大米出口大國,可視情況倡議加強大米出口國間的合作。加大介入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力度,發展國內農產品期貨市場。加強對壟斷世界糧食交易80%份額的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跨國糧商的研究和跟蹤,掌握國際市場的變化與先機,在優先保證國內糧食供給和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穩妥發展農產品對外貿易,擴大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影響力。
4、加快研究制定新的對外糧食援助政策。在國內糧食供需平衡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糧食儲備結構調整,可考慮宣布增加對糧農組織和糧食計劃署的資金和糧食承諾。通過雙邊渠道,向與我友好關系的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部分資金外援或無償援助可暫時以糧援替換。可表示將加快落實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承諾在非建設的10個農業示范區項目。
5、審慎發展生物能源。能源多元化和發展替代能源是大勢所趨,但保證13億人口吃飯問題是首要的民生問題,我國宜積極開發適應國情的非糧食作物生物燃料、核能、太陽能等,以減少對石油等礦物能源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