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處東北亞地區,發展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推進一體化進程,有利于建立一個安全穩定的周邊環境,也是中國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另外,東北亞地區既有政治大國、經濟大國和資源大國也有幾個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中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推進一體化進程,是具體地貫徹中央提出的“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的外交戰略需要,同時,有利于從周邊獲得技術、管理經驗和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加快四化建設進程。
一、 東北亞地區經濟已成為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
東北亞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實力最強和發展活力最為旺盛的地區。在東北亞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的,不僅有20世紀6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經濟大國日本;還有從70年代經濟起飛的亞洲“四小龍”;以及80年代以后,特別是在90年代西方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現被世界稱為“金磚四國”中的兩個在東北亞(中國、俄羅斯)地區。東北亞國家包括中國、韓國、日本、朝鮮、蒙古和俄羅斯六個國家以及中國的港澳臺灣地區。人口達16億多,它既是一個制造業蓬勃發展的巨大的生產地區,又是一個具有龐大消費能力的廣闊市場。2006年東北亞國內GDP總量約8.9萬億美元,占當年世界GDP總量的近20%,即五分之一左右。區內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34%上升到2003年的58%,這一比重高于北美自貿區(55%)、但低于歐盟(65%)的水平。
區域內各國的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水平、人均收入和資源稟賦等有較大不同,經濟發展呈梯形機構。頂層是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經濟發達的日本,其產業結構層次高,資金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已經在制造業中占主導地位,但是自然資源貧乏,勞動力成本高,國內市場相對不足。因此一直推行“貿易立國”政策。其次是韓國、中國的臺灣和香港的世界“三小”,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有一定基礎,但缺少資源、工資成本已很高、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向其他地區轉移。由于當地市場有限,發展經濟主要依賴周邊和國外市場。三是中國大陸,產業機構層次總體上低于日本和“三小”,但技術水平呈二元結構。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成本低,資源品種較全,有的儲量豐富,而人均土地和礦產資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經濟要依賴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兩個資源。四是俄羅斯,俄羅斯東部地區資源豐富,工業也有一定基礎,開發潛力巨大,但是勞動力和資金嚴重不足,發展經濟也急需引進先進技術和工業設備及產品。五是朝鮮和蒙古,朝鮮的經濟水平與蒙古差不多,產業結構好于蒙古,兩國勞動力成本低并有一定的自然資源,但缺乏資金和技術等要素。東北亞國家經濟發展的梯形結構,形成了區域內密切的互補關系。
二、中國與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
新世紀以來,隨著東北亞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內國家和地區間的雙方經貿合作廣泛展開,而且呈現持續擴大之勢。如2001年中國在東北亞地區進出口額2275億美元,2007年增加到8585億美元,增長了2.8倍。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40%、引進外資的50%以上是在區域內實現的。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額超過千億美元的貿易伙伴有7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韓國、香港和臺灣),其中有4個在東北亞地區。
(一) 中國是韓國的第一經貿合作伙伴
2001年中韓兩國貿易額359億美元,2007年達到1599億美元,增長3.5倍,7年來兩國貿易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不僅接近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24%的水平,更高于韓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3%的速度。同時也高于同期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歐盟(25%)、美國(23%),更高于日本(16%)的年均增長水平。現在中國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國別統計中的第三大伙伴。2008年中韓貿易將再創歷史新高,達1700億美元,兩國貿易發展之快是歐盟、日本和美國望塵莫及的。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時貿易額只有50億美元,經過15年的努力到2007年就達到了1600億美元。中日貿易1978年達到50億美元,經過26年的發展直到2004年才達到1600多億美元水平;中美貿易1980年達到50億美元,經過24年時間到2004年也達到1600億美元。可見,中韓貿易發展分別快于日、美11年和9年時間達到1600億美元水平。2007年,中韓兩國貿易已接近韓國對美國和日本貿易的總額(韓日貿易額826億美元,韓美貿易額830億美元,兩者之和1656億美元,中韓貿易為1600億美元)。
隨著中韓兩國貿易的快速增長,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也在持續擴大。從2001年的100億美元到2003年突破200億美元,之后每年的貿易逆差以10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2007年達到476億多美元,再創新高。中國商品難以進入韓國市場,特別是農產品和部分工業制品,這些既有韓國關稅方面的原因,也有非關稅方面的人為限制等因素。
中韓兩國企業的相互投資也有很大發展,韓國已經是中國的第三大投資國,到2007年底,韓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達近4萬家,金額達386.7億美元,在中國設立了4萬家韓資企業,為中國創造了200多萬個就業機會。從投資總額看,韓國雖然低于至2007年底日本(616億美元)、美國(566億美元)對中國投資水平,但從中韓兩國1992年才建立外交關系考慮,對中投資的增長也是非常快的。2007年韓國對中國投資達36.8億美元,這是自2004年以來,第二次超過日本,成為對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中國企業對韓國投資還處于起步階段,到2007年6月底對韓國投資9.5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的提高,以及韓國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對投資者的政策支持力度,今后中國企業對韓國投資將會大幅增加。
(二)中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2007年中日貿易達2360億美元,這是繼歐盟、美國之后,日本已經連續四年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而在日本的貿易統計中,2007年中日兩國貿易已經超過日美貿易2142.3億美元水平,而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全年兩國貿易額達到2366.4億美元水平。
2001年中日貿易達878億美元,之后兩國貿易往來一路攀升,2007年連續兩年成為中國僅次美國之后的第二個超過2000億美元的國家。但是由于七年來中國與主要經貿伙伴歐盟(3.6倍)、美國(3.1倍)、韓國(3.5倍)等貿易額增長迅速,相比之下,中日貿易增速明顯緩慢,七年間僅增1.7倍。中日貿易占中國對外比重也在持續下滑,由2001年的17.2%下降到2007年的10.9%。表明中國對日本貿易依存關系弱化。但按日本發表的統計,中日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的比重則在不斷上升,由2001年的11.8%升至2007年17.7%,七年間上升5.9個百分點,已經超過美國的(16.1%)1.6個百分點。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

目前,中日經貿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一是,日本尚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到2007年7月,世界上已經有76個國家正式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又是主要的經貿合作伙伴,至今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令人遺憾。二是,日本將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最終用戶名單,并進行出口審查的不合理做法,已對有關中國實體的正常貿易活動造成了嚴重影響和損害。三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問題,2006年5月29日,日本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已經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相關產品對日本的出口,如2006年6月與2005年6月相比較,中國對日本出口的谷物、烤鰻、茶葉、冷凍蔬菜和水產品(生)合計減少了9511萬美元,比上年減少53.2%。日本的這些作法不利于兩國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四是,食品安全問題,中國非常重視食品安全問題,設定的食品安全標準高于很多發達國家。至于最近在日發生的毒餃子問題,雙方正在進行調查研究,媒體不應炒作,相信會得到解決。五是日本媒體大肆宣揚對中經貿合作風險加大,提出再選擇某個國家或地區代替中國,即所謂“中國加1”,對兩國的經貿關系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椐日本經貿人士說,在亞洲地區尚未有超過中國這樣有魅力的經貿市場,就設立生產性企業來說,越南勞動力成本低,也有適合于制造業生產的人才,但是越南有關法律、制度等軟件建設落后中國10年以上,所以對越南進行投資的時機尚不成熟。而在泰國、菲律賓、印尼招收中國那樣多的熟練工人并不容易,而且政局不穩,罷工、游行經常發生,企業的經商活動也受到很大影響。有的日商說,日本雖然與泰國、印尼締結了投資保護協定,但僅此并不能成為改善投資環境的理由。在印尼賄賂等腐敗盛行、勞資關系惡化,日本的索尼工廠已經被迫撤離。緬甸恐怖事件頻發、柬埔寨和老撾目前還談不上投資設廠問題。而馬來西亞、韓國和新加坡由于勞動力成本提高,已經不再適合建立生產性企業。至于印度也無法與中國相比,其基礎設施方面的道路、港口和通訊等均很落后,而且近年來國內恐怖事件頻繁發生,投資環境明顯惡化。
中日兩國企業的相互投資不斷增加。截止2007年底,日本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項目39666個,投資額達615.6億美元,是對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直接或間接地為中國提供了1200萬人的就業機會。
至2006年底,中國企業對日本直接投資320個,投資金額1.7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日投資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步伐較快,如上海電氣、華為、海爾等中國有實力大企業已經進入日本市場。
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是中日經貿合作的重要方面,日本是向中國提供ODA最多的國家,到2006年底,向中國承諾提供包括日元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等金額3.2萬多億日元,用于250個項目的建設。日本提供的ODA為改善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外資、加速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強中日兩國友好關系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國政府和人民一直給予高度評價。但是新世紀以來,日本對中國提供的ODA逐漸減少,由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每年近2000億日元,減至目前的每年幾百億日元。
(三)俄羅斯成為中國第7大經貿合作伙伴
新世紀以來,中俄經貿合作迅速發展,2007年已經由上年的中國的第10大經貿合作伙伴,升至第7位。2001~2007年貿易額由107億美元上升到482億美元,增長了3.5倍多,年均增長率達29.8%。目前,中國是俄羅斯第四大貿易國,兩國的經貿合作日趨活躍。中俄兩國政府提出,將努力使雙邊貿易額在2010年達到600—800億美元,為兩國企業的經貿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新世紀以來,在中俄貿易發展中,中國一直處于逆差地位,最多時的2001年在兩國107億美元的貿易總額中,中方逆差高達53億美元。此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對俄貿易逆差逐步減少,到2007年中國對俄羅斯貿易出現順差88億美元,兩國貿易呈現出均衡擴大的趨勢。
但是,近來俄方提出,中俄貿易中結構性矛盾突出,如機電產品在貿易總量中比重不高,特別是俄對中出口中機電產品規模偏少,而出口的原材料產品,其中石油和石油產品比重較大,而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紡織、服裝、家電產品、筆記本電腦和日用消費品等工業制品較多;相互投資規模不大,未對雙邊貿易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貿易秩序尚需規范;兩國經貿合作缺乏大項目的支撐。要求改變目前的貿易結構。
中俄兩國的經濟結構各不同,俄羅斯經濟結構的典型特點是原料和能源行業優勢明顯,而加工工業相對較弱。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需求的增加,國內原材料和能源短缺,而制造業領域發展較快,已經形成了多種各具特色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有力地促進了制成品出口增長。中俄兩國經濟結構的特點決定了兩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同地位,也決定了現階段中俄雙方貿易結構的形成具有一定合理性。而由于經濟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又因當前兩國尚不具備大規模開展水平分工的條件,因此要使兩國的貿易結構關系升級,中俄兩國企業需要探討貨物貿易之外的加強相互投資問題,即俄羅斯有必要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到俄投資辦廠,生產中國市場所需要產品對中國出口,使兩國貿易在擴大中獲得均衡發展。
幾年來,中俄兩國企業的相互投資也在增長。據統計截止2006年底,中國企業對俄羅斯投資項目超過736個,累計投資額達9.4億美元,俄羅斯企業對中國投資額超過6億美元。雙方的投資領域涉及資源開發、貿易、紡織、木材加工、家電、通信、建材等諸多領域。近年來,兩國在能源和高科技等領域的一批大型合作項目陸續啟動。
中俄兩國都是有潛力的對外投資國家,為了進一步擴大雙方的投資規模,必需為對方投資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在有關法律、制度以及稅收和關稅等方面提供便利等,使投資者愿意投資,雙方獲得共贏。但是,近來俄羅斯限制外資的政策,對于中國企業對俄羅斯投資將產生極大的影響,也不利于今后兩國貿易的均衡擴大。
(四)中國與朝鮮的經貿合作逐步擴大
新世紀以來,中朝經貿合作逐步增加,2001年兩國貿易額只有7.4億美元,2007年達到19.8億多美元,增長了1.7倍,年均增長24%。中國對朝鮮出口的主要產品是,礦產品、機電產品、活動物和動物產品、紡織原料及制品等。從朝鮮進口的產品主要是礦產品、紡織原料及制品和賤金屬等。在兩國貿易中中國方面一直有較大順差。也有必要探討通過雙方直接投資,促進兩國經貿合作的不斷擴大。
近年來,中國對朝鮮投資也有增加,據中國統計,截止2005年底投資項目38個,投資金額7200多萬美元,投資領域包括計算機組裝、建筑材料、礦業開發、農業機械、百貨零售等。對朝投資以參與經營的投資合作和易貨貿易為主,即以設備投資,用生產的產品償還,這種投資方式風險較小。
中國對朝鮮羅先經濟開發區的投資也有增加,根據朝鮮羅先(羅津、先鋒)市的統計,截止2004年7月底該市引進的外資項目98個,投資額1.2億美元,其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的香港和臺灣等地的中資企業。在同一期間,朝鮮企業對中國的投資達9200多萬美元,主要投資領域是飯店和餐飲店等,投資地區多在沈陽、丹東和延邊等的朝鮮近鄰地區。
(五)中蒙經貿合作快速發展
新世紀以來,中國與蒙古的經貿合作發展加快,2001年兩國貿易額只有3.6億美元,2007年增加到20.3億美元,增長了4.6倍,年均增長33%。中國對蒙古主要出口產品是,機電產品、紡織服裝和日用品等,從蒙古進口的主要產品是,礦產品、羊毛等。對蒙貿易中國一直是逆差,2007年與上年比,逆差由7.2億美元減至6.7美元。
三、東北亞地區經濟一體化展望
東北亞國家經濟發展雖然充滿活力、各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也很活躍,但是由于區域內國家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的發展階段不一樣、還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如歷史認識和領土糾紛)等,其實還是區域國家和地區相互信賴不夠。另外,美國因素對東北亞合作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這些對區內的經濟一體化產生了一定影響。
根據東北亞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等特點,深化區域內經濟合作需堅持開放性、包容性和靈活性,首先在區域內廣泛地擴大人員往來、坦誠地交換意見和看法、解疑釋惑、增進相互了解、建立信賴關系。再從目前經濟合作的現實和可能出發,逐步推進,建立兩國或幾個國家的FTA關系,再吸收新成員,實施滾動式發展,最后實現區域一體化。
推進東北亞地區一體化,必須建立有機制性的合作關系,建立自由貿易區(FTA)或全面經濟合作(EPA)。
新世紀以來,在東北亞經濟合作中經常提到“東北亞經濟圈”、“環東海經濟圈”和“環黃海經濟圈”等合作形式,但是這些合作的發展都不理想,原因是不具有機制性,合作只停留在一般層面上的設想上、書面上,缺少約束性,合作很難深入下去。例如東北地區1996年以來實施的圖們江地區開發計劃,迄今雖然開了8次會議,也達成了一些協議,但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如各方意見難以協調一致、各成員之間信息交流不對稱、合作的基礎制度不健全、缺乏推動合作的主導國家、籌措開發資金困難等,所以其進展也不如意。
近年來,中日韓三國積極推進雙邊和多邊的FTA或EPA建設。到2007年底,中國已經建成或對外商談的FTA有12個,涉及29個國家和地區,涵蓋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其中,除正在順利建設中的中國—東盟FTA和內地與香港、澳門達成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外,與智利、巴基斯坦分別簽署了FTA。還同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冰島、海灣合作委員會、秘魯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自貿區談判。自貿區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等內容,最終目標是實現成員間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促進經濟發展,達到互利共贏。
中國—東盟FTA關系:這是中國參與建立的第一個FTA,計劃2010年建成。至今,雙方已簽署并正在實施《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及《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投資和經濟合作的談判正在順利進行。
中日韓FTA關系:中日韓三國是東北亞的經濟大國,三國如能首先建立FTA關系,將會極大地推動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進程,但是,由于受美國因素影響,三國建立FTA關系步履艱難。三國的研究機構和專家已經進行了幾年的研究,開了很多會議,但是由于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等原因,研究終止。
中韓FTA關系:根據韓國方面的研究,如中韓簽署FTA對韓國GDP貢獻率達3%,低于韓國與美國FTA對韓國GDP貢獻率6%的水平,但是均高于未來韓國與歐盟FTA和韓國與日本FTA對韓國GDP貢獻水平。可見,中韓FTA給韓國帶來的利益遠大于韓國與歐盟、日本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FTA。中韓研究機構對于兩國FTA已經研究了幾年,2007年3月進入官產學研究,開了四次會議。而何時進入談判階段也難以預測。韓國還需考慮美國的意見,據說美國已經向韓國表示,韓國在生產和物流等領域正在被納入所謂“中國經濟圈”,如韓中經濟聯系過于密切,可能導致兩國在政治上更親近,從而損害美國的利益。美國還擔心韓國與中國建立FTA關系后,中國籍此主導東亞合作。另外,中韓兩國都有些敏感和競爭能力弱的領域,如農業、水產業是韓國最敏感的領域;而中國競爭力弱的領域集中在鋼鐵、石油化工、汽車和汽車配件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雙方尚需深入交換意見。中國方面也有人擔心對韓國開放太多,今后其他國家會效仿,不利于與其他國家FTA的談判。
中日FTA關系:中日經貿合作發展快,建立FTA關系會深化兩國的經貿合作。根據日本內閣府的研究,在日本外建立的FTA中,與中國的FTA經濟效果最大,可推動日本GDP增幅達0.5%。而在日本最敏感的農產品問題上,與中國建立FTA的效果也遠高于日美以及日本與澳大利亞的FTA。但是在日本對外建立FTA的計劃中,中國則被排在后邊。原因是,政治上日本要聽從美國的意見,據說美國擔心中日關系太密切,會損害美國利益;而且在中日兩國的經濟合作上農產品是日本的敏感領域,擔心中國農產品進口增加,沖擊其市場。而中國也擔心日本的重化工業產品會沖擊其市場。在日本的FTA的計劃中,中日FTA研究將于2008年啟動。
中國與俄羅斯、蒙古FTA關系:俄羅斯到2007年底尚未加入WTO,俄羅斯和蒙古兩國也未提出與中國建立FTA問題。但是中俄兩國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蒙古是觀察員國,上海合作組織的建設已經機制化,未來的發展目標也是建立FTA關系。
未來中日韓之間三個FTA建立后,中日韓三國的FTA也就成型了,而在上海合作組織建成FTA后,東北亞一體化也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