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在區位上承接東西、貫通南北,在全國板塊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中部既不沿邊也不沿海,由于種種原因,近年經濟社會雖有較快發展,卻有與東部地區差距進一步拉大、與西部地區發展差距不斷縮小的趨勢。200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下發,中部6省期盼已久的“中部崛起”戰略正式實施,各省紛紛提出加快發展、實現崛起的目標和措施。
眾所周知,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投資、消費和出口更是被經濟學家稱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出口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擴大需求規模與優化資源配置的雙重功能,對工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中部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與其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不相適應。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開放度不夠。基于此,本文嘗試多層面對中部6省的外貿出口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一、外貿出口值比較
2006年,中部6省外貿出口值最高的是安徽,達到68.4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總值的0.71%,居中部第1位,全國第13位;河南次之,為66.99億美元,占全國的0.69%,居全國第14位;湖北第三,為62.59億美元,占全國的0.65%,居全國第16位;湖南、山西、江西分居中部第4、5、6位,全國第17、18、19位。2001年至2006年,安徽有5年排名中部第1位,僅2005年河南排名第1位(2001年排名第3位,其余4年排名第2位),河南2001年外貿出口值低于湖北,2002年超過湖北,居中部第2位。
2001至2006年,全國外貿出口值年均增率為29.5%,中部6省外貿出口值年均增率為26.7%。中部6省中,河南年均增速最高,為31.49%,既超過全國同期年均增速,也超過中部6省平均增速;江西次之,為29.27%,湖北第3,為28.35%,均低于全國年均增速,但高于中部6省平均增速;安徽、湖南、山西年均增速較低,分別為24.55%、23.78%、23.08%,低于全國和中部平均水平。
二、外貿依存度比較
2006年,中國外貿進出口依存度為0.59,中部6省平均外貿進出口依存度為0.1,遠低于全國水平。中國和中部6省外貿出口依存度分別為0.32和0.06。說明中部地區外貿進出口能力較差,導致對外貿易對地區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從總體上看仍屬于內向型模式。2006年,中部6省中外貿進出口依存度最高的是安徽,也只有0.15,居全國第15位;湖北、山西、江西、湖南、河南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分別為0.12、0.11、0.10、0.07、0.06,分居全國第17、21、23、29、30位。2001年至2006年,中部6省平均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呈緩慢增長趨勢,增速遠低于全國增速,僅由0.06提高至0.1,同期全國外貿進出口依存度由0.39提高至0.59。中部6省中,安徽外貿進出口依存度增長最快,由2001年的0.09增長至2006年的0.15,湖北、山西、江西也都增長0.04個百分點,河南僅由0.04增長至0.06。
2001年至2006年,全國和中部6省出口依存度分別由0.2和0.04增至0.32和0.06,中部平均增速遠低于全國增速。中部6省各省外貿出口依存度均稍有增長。2006年,安徽出口依存度在中部居第1位,山西次之,然后是湖北、江西、湖南,河南出口依存度在中部6省中最低。

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值比較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標志。2006年,中部6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最高的是湖北,達到9.57億美元,占全國的0.34%,居中部第1位,全國第10位;安徽次之,山西第三,分居全國第16、18位;湖南、河南分別為1.54億美元和1.24億美元,分居中部第5、6位,全國第18、21位。2002年至2006年,湖北均排名中部第1,安徽排名第2,河南2002年排名第4,2003年和2004年排名第3,2005年排名第5。
2002至2006年,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年均增速為42.71%,中部6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年均增速為46.12%。中部6省中,山西年均增速最高,為239.07%,江西次之,為61.38%,湖北第3,為47.35%,上述3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年均增速超過全國年均增速和中部6省平均增速;安徽、湖南分別為35.05%和34.54%,河南最低,為31.87%,均低于全國和中部6省平均增速。
四、主要出口商品比較
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反映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及在國際(地區)分工中所處的地位。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地區)出口制成品所占比重越大,反映該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在國際(地區)分工中所占優勢越大;一個國家(地區)出口的商品結構越是多樣化,就越能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在國際(地區)分工中的地位也就相對有利。
據海關統計,2006年,河南出口排在前10位的商品分別是:賤金屬及其制品(16.85億美元)、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8.49億美元)、化學及相關工業產品(6.79億美元)、鞋、帽、羽毛及其制品(4.41億美元)、塑料、橡膠及其制品(3.07億美元)、交通運輸設備(2.93億美元)、建材制品(2.86億美元)、皮革制品(2.51億美元)、珍珠、寶石、貴金屬及其制品(2.48億美元)、食品、飲料、煙草及制品(1.99億美元)、礦產品(1.65億美元)。10類商品出口金額合計54.03億美元,占當年河南出口總額的80.65%。
同期,山西省出口排在前10位的商品依次為:礦產品(15.48億美元)、賤金屬及其制品(13.80億美元)、機器、機械器具等(3.48億美元)、化學及相關工業產品(3.00億美元)、石料、石膏、水泥、陶瓷等(1.39億美元)、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1.14億美元)、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0.87億美元)、雜項制品(0.81億美元)、植物產品(0.36億美元)、塑料、橡膠及其制品(0.34億美元)。合計40.67億美元,占當年山西出口總額的98.24%。
2006年湖南出口過億美元的主要商品有:機電產品(9.81億美元)、鋼材(9.62億美元)、農產品(3.12億美元)、未鍛造的銀(3.10億美元)、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2.79億美元)、未鍛造的錳(2.58億美元)、服裝及衣著附件(2.22億美元)、煙花、爆竹(1.86億美元)、未鍛造的鋅及鋅合金(1.81億美元)、家用陶瓷器皿(1.70億美元),合計36.81億美元,占當年湖南總出口額的75.8%。
湖北省的主要出口商品集中在紡織品、農產品、化工產品、機械電子產品、建筑材料等領域。近年來出現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高附加值制成品,如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訊設備及器材、家用小電器、電視機及音像設備、船用甲板機械、滾裝船汽車、汽車零件等。
安徽省2006年出口排在前10位的商品是: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6.87億美元)、服裝及衣著附件(5.98億美元)、鋼鐵(5.05億美元)、未鍛造的銅及銅材(3.79億美元)、汽車和汽車底盤(3.76億美元)、輪胎(2.43億美元)、鞋類(1.89億美元)、塑料制品(1.53億美元)、船舶(1.22億美元)、汽車零件(1.15億美元)。
江西省2006年出口前10位的商品是:服裝及衣著附件(7.24億美元)、鋼材(2.62億美元)、紡織織物及制品(2.54億美元)、未鍛造的銅及銅材(1.66億美元)、鎢及其化合物(1.58億美元)、鐵合金(1.40億美元)、白銀(1.09億美元)、紙及紙板(0.96億美元)、鞋類(0.90億美元)、烤鰻(0.67億美元)、稀土金屬及化合物(0.57億美元)。
從上述出口商品類別可以看出,中部6省在出口結構上具有明顯的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基本特征: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基本上都是初級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甚至有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產品。

五、主要出口市場比較
2006年,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出口額排在前4位的是美國(2035.16億美元,占比21.0%)、中國香港(1554.35億美元,占比16.0%)、日本(917.72億美元,占比9.5%)、韓國(44.56億美元,占比4.6%),對美國、香港、日本等3個國家(地區)的出口額占當年中國出口總額的37%。
中部6省的主要貿易伙伴與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基本相同。對美國、韓國、香港、日本等國家(地區)的出口占到各省出口的相當大一部分,反映出中部6省對上述國家(地區)市場的依賴程度相當高。對美國的出口均占中部6省出口的重要位置,其中,對美國出口排在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江西對外出口國家(地區)的第1位,均占上述4省對外出口總額的14%以上。對韓國的出口占到河南、山西對外出口的第2位,占到湖北、安徽對外出口的第3位。對香港的出口占湖南對外出口的第1位,湖北、江西對外出口的第2位,占河南對外出口的第3位。對前3位國家(地區)的出口,分別占到中部6省當年出口總額的27%以上,河南、山西、江西更是接近40%。
在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勢下,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開放型經濟拉動。中部外貿進出口依存度不僅低于全國水平,遠低于東部,也低于西部和東北地區。2006年,中部6省外貿依存度僅為0.1,東部為0.95,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0.11和0.27。說明中部6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足,也與其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不相稱。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在封閉的環境中求發展是不可能的。中部地區要實現崛起,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吸收外資和發展對外貿易。
參考文獻:
[1]翟玲玲,查貴勇:《河南省外貿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6年第9期.
[2]雷瑛:《加快河南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思考》,《國際經貿論壇》2007年第10期.
[3]梁丹,郭寶華,覃成林:《河南對外開放的區域格局與經濟增長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1期。
[4]儲祥好:《對外開放與中部崛起——析我國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現狀與中部崛起戰略》,《國際貿易》2006年第10期.
[5]張秀生、張文彬:《中部地區的對外開放:現狀與對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