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81年的6.0287億美元,增長至2007年744.58億美元,位居全國第八。其中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07億美元增長至2007年的499.43億美元,位居全國第六。2008年第一季度進出口、出口和進口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實現27.7%、22.9%和37.4%的增長,在全國十大進出口省(市、區)中均位列第4,對外貿易極大推動了福建的經濟增長。
一、福建外貿增長方式存在主要問題
福建的外貿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為福建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外貿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長期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擴大出口的格局沒有改變,依靠低效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出口產品的現象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出口規模雖然不斷擴大,但出口效益低下,出口產品豐富,但競爭力較弱。雖然我們從這個階段獲得了巨大利益,卻也為此付出了資源、環保等方面的代價。
隨著國際、國內宏觀形式的改變,特別是人民幣不斷升值、國內勞工、原材料成本不斷攀升,由此帶來的成本上升幾乎不可能通過出口價格調整來解決,出口和利潤水平明顯受到沖擊,使得福建省的家電、紡織服裝等出口企業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福建省急需解決的問題。福建省外貿增長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貿易摩擦多、損失大
歐盟等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和保障人身安全為借口,不斷通過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術標準、安全衛生要求和環境標準等,提高對機電、輕紡產品和農產品的進口門檻,而且技術壁壘的指標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廣,甚至達到了苛刻的程度。
由于福建省出口商品結構中大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以技術貿易壁壘為核心的新貿易壁壘對福建省出口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占全省出口額的85%的輕紡、機電和農產品這三大類出口產品受到的影響最大,輕紡產品現已遭受偶氮染料等10多種有毒有害物檢標準的限制;機電產品在原有環保標準的基礎上,更多涉及節能、可回收、排放、臭氧層保護、排污限制、電磁兼容、包裝設計等標準層出不窮。
據統計,自中國加入WTO以來,福建接連收到以歐盟、美國為首的1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涉及出口汽車擋風玻璃、化纖布、蝦類產品、紙制品、陶瓷、家具、家電、紡織品、鞋類等商品的一系列反傾銷調查和指控,全省共有28類出口產品遭遇反傾銷,并相對集中在紡織、輕工、五金、機電、食品等幾大支柱產業,尤其紡織服裝、鞋類產品更為突出。在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取消后,歐美等發達國家借口我國出口紡織品數量激增,先后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采取反傾銷、特殊調查等貿易保護措施,這也使福建省部分紡織品出口受阻。日益頻繁的貿易摩擦極大制約了福建省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加工貿易比重大、自主品牌少
2007年,福建省加工貿易出口199.0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2%,占全省出口比重為40%,是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之一。但是,福建省加工貿易大多為貼牌、定牌生產,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層次低,多是增值鏈條中附加值較低的加工制造環節,參與國際分工,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性技術均掌握在國外母公司中。因而只能賺取低廉的加工費,主要利潤被國外賺取了。
據商務部統計,我國出口商品中,擁有自主品牌出口產品的企業不足20%,自主品牌產品出口不足10%。2007年全國高新產品外貿達4000億美元,但目前福建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出口產品占該產品總額不足10%。
例如,福建省第一大出口商品——機電產品,雖然擁有700余家大小各類電機生產企業,但只有11家企業的13種產品獲得“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而且仍未實現中國產品“零的突破”。幾乎所有的電機生產企業都做過貼牌生產,至今還有200余家的電機企業主要從事貼牌生產,而貼牌拿到的僅是價值鏈最低端的微薄利潤。如:貼牌生產的出廠價格為百元人民幣左右的電機,在國外被經銷商以百美元的價格賣出,利潤只有國外經銷商的10%左右。
同樣,福建省的紡織服裝出口規模雖然大,但也主要是以貼牌加工、來樣加工為主,“兩頭在外”,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50%以上服裝出口為來料加工,30%以上由進口國提供商標、款式、紙樣等,自有品牌出口不到10%,競爭力不強。
顯然,改變單純依靠數量規模和價格優勢增長、依靠低附加值產品擴張的外貿增長模式,已成為福建省外貿發展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三)外貿依存度高,風險大
福建省的外貿依存度由1990年的43%提高到2007年的65%。對外依存度過高使福建省相關產業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加大,增大了產業安全風險。
福建省外貿出口的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市場。2007年,全省對美國、歐盟、日本、東盟、香港等傳統市場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70.7%。如果出口僅局限于幾個國家,一旦這些國家經濟發生下滑甚至出現經濟危機時,將嚴重影響福建省的出口貿易,貿易的外部風險凸現。
同時福建省出口商品也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等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來擴大出口的產品。2007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224.6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45.0%。如果出口商品過度集中在一個或幾個產業,就會使得一個地區在經濟上過于依賴這種產業,當國家對該產業進行調控(如實施出口配額)或該產業因某種原因受到沖擊,后果就會很嚴重。
(四)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不高
在出口商品中,紡織、服裝、家電等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普遍不高。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較弱,在國際高新技術產業鏈中尚處于低端的配套加工環節,出口比例還很小,縱向比較進步較快,但從橫向比較,與沿海地區的其它城市相比差距較大。
在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評選出“2007中國企業500強”,福建只有13家企業上榜(沿海大部分省份的上榜數都超過福建,北京、江蘇、廣東、浙江、山東、上海六省市包攬了304家),其中,工業企業才6家,包括,福建捷聯電子、戴爾、廈門金龍汽車集團、三鋼(集團)公司、翔鷺石化企業、廈門華僑電子等,數量偏少,且大多數分布在廈門地區。
據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與福建省經貿委聯合對2006年末福建紡織服裝、制鞋、造紙、石化、醫藥、建材、冶金、機器、電子9個行業2142家年產品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在這些企業進口的設備中,47.4%是1999年及以前出廠的;近五年福建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中,用于科技含量較高行業的比重僅26.6%,且全部投資中真正用于改建及技術改造的不到10%,大部分是用在了新建和擴建上。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引進外資從短期來講可以達到增加就業、稅收的目的,但從中長期來講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消化吸收,不注重創新發展,核心技術永遠滯后,企業缺乏新技術、新產品的支撐,勢必面臨技術、市場、價格、成本、原料、人才等方面的制約,一旦我們的市場、勞動力、土地等優勢弱化或消失,外資的轉移、企業的倒閉或陷入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福建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若干思路
隨著國際、國內宏觀形勢的改變,這種單純依靠數量規模和價格優勢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很難繼續支撐福建省外貿的持續增長,進而很難繼續推進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外貿由粗放型、數量擴張型增長轉向集約型、質量效益型的增長方式成為福建省未來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這不僅是對外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福建省出口產品附加值,提高出口質量和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針對福建省的外貿增長方式現狀,筆者提出幾點思路:
(一)培育自主品牌,促進加工貿易從貼牌向自有品牌發展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加強自主出口品牌培育,是增強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
由于福建省的加工貿易比重大,但是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鞋帽箱包、五金工具和塑料制品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國內、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被一再壓低,因此難以獲得較高利潤。在機械設備、電器及電子產品和信息及通信產品等高附加值的行業中,出口企業較少,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家外商投資企業,即使生產自有品牌產品也由于品牌影響力弱而不能取得較高市場售價,而且由于單個企業規模小、產量低,再生產過程中不能獲得規模效益,因此企業利潤率與同行業大型企業相比明顯偏低。
以技術創新促進品牌建立,并以品牌來消化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應是福建企業努力的方向。引導加工貿易企業逐步從代加工向代設計和自創品牌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從貼牌加工轉向以自主品牌加工出口,提升福建省產業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加工貿易產品的附加值。
為了增強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可以通過行業協會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展示活動,擴大自主品牌商品銷售。通過政府組織企業參加政府訪問團等途徑和方式,提高福建省自主品牌的整體形象。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開設專欄,宣傳福建企業自主品牌先進典型,增強品牌意識;定期舉辦自主品牌展會,專門推介福建的名牌產品,提高企業培育品牌的能力。通過自主品牌建設并加以提升,使得一些品牌能進入世界品牌500強,提升品牌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以提升出口商品的競爭優勢。
(二)優化商品結構,推動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
福建省出口商品不應僅僅局限在機電和紡織服裝兩大類產品上,應該尋找新的外貿出口增長點,可以選擇一批重點出口商品和出口優勢企業予以扶持,比如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訊、視聽、藥品等高新技術產品,同時,大力支持船舶、小家電、汽車、電機等大宗機電產品的出口。要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優化商品結構,以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
及時調整加工貿易的產業政策,不斷追蹤省內急需或短缺的產業和商品。通過制定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價格制造環節及高端研發中心,國際物流采購中心等轉移到福建省。同時加大對福建省企業技術改造的投入,扶持鼓勵省內企業通過各種聯合或合作,逐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使企業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逐步升級到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組裝環節,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三)拓展國外市場,分散出口風險
為了分散出口風險,必須不斷拓展出口商品市場。福建省的出口企業不應只盯住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而需要開拓非洲、東南亞、中東、拉美、東歐等新興市場來維持貿易的持續增長。利用中國——東盟自貿區實施《貨物貿易協議》的有利條件,積極拓展東盟市場,穩步擴大貿易規模。
隨著兩岸關系的不斷良性發展,臺灣對大陸產品的進口限制將逐步減少,福建的許多產品在臺灣將有很大的需求,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農漁產品、土特產品及一些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等在臺灣有較大的競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福建對臺出口的拳頭產品,不斷提升福建產品在臺灣市場的占有率。同時也可通過廈門“對臺出口商品交易會”、福州“海峽兩岸經貿博覽會”、石獅“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漳州“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等涉臺經濟貿易展覽會,擴大閩臺經貿交流。組織福建名優特產品到金馬舉辦展銷活動,積極擴大福建沿海與金馬直接經貿往來,繼續推進、促成赴臺灣本島辦展工作,力爭以展銷會為突破點,豐富兩岸經貿合作的內容,帶動貿易、投資、旅游、通匯等經貿合作項目全面展開。
同時,我們可以積極探索其他領域的國際服務貿易,如:承包工程、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等;抓住國際服務業外包快速發展的機遇,創造條件,積極承接新一輪的國際服務業轉移,推動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特別是要依托海峽西岸社會服務體系的發展,以旅游、物流、金融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閩臺服務業合作。利用本地對臺優勢和港口優勢,發揮物流中轉作用,促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利用兩岸金融業開放的契機,加強閩臺金融合作,促進各類金融市場發展。
(四)創新出口貿易方式,發展電子商務
在積極創新貿易方式時,要重視電子商務這一新型出口貿易方式的運用。國際貿易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發幾張產品圖片、E-mail一些資料,就能在境外推銷商品、尋找合作伙伴和新的商機,實現低成本開發。利用電子商務可以突破傳統交易過程中的信息障礙、時間障礙、空間障礙,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優勢。要有效利用我國首個區域性電子商務應用平臺——“福建省國際電子商務應用平臺”開通的契機,實現網絡成交與現場成交并舉,努力擴大商交會成交成果。
為了加快福建省國際貿易電子化的進程,省外經貿廳已逐步實施新發展計劃,如建設“福建國際電子商務平臺”,并與商務部“在線廣交會”平臺進行對接,將福建省特色商品迅速推向全球,吸引全球采購商關注福建商品,該平臺提供在線詢盤、在線洽談、網上交易等一站式的國際貿易服務,福建省將在政策、資金上對入網企業給予扶持。
企業可以積極利用電子方式建立營銷渠道來擴大貿易機會、提高貿易效率、降低貿易成本,從而改變外貿增長方式、規避貿易風險。
(五)利用華商優勢,積極開創國外閩商工業園區
福建人有“走出去”的傳統,在世界各國有大量的華僑、華商。如何利用這一優勢,促進福建省的輕工、紡織服裝、家用電器、機械、電子等加工產業,這既是國家目前鼓勵對外投資的主要產業,這也是福建產業結構調整和調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要。
從福建產業發展現狀和優勢出發,可在一些優勢產業、優勢行業的境外帶料加工方面先行起步,選擇輕工、電子、紡織、家電、通訊設備、機械等重點優勢行業的優勢企業,在非洲、拉美、南亞、獨聯體及東歐等重點地區實施重點突破。同時福建可以把投資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印尼以及非洲等一些國家作為進軍國際市場的跳板,這些國家都屬于最不發達國家,歐美發達國家對來自最不發達國家的產品限制較為寬松,可以幫助企業規避反傾銷指控,福建企業可以在這些國家設立閩商工業園區,進行投資生產,再將產品打入歐美市場。
通過建立國外閩商工業園區,可以緩解人民幣不斷升值,部分出口退稅縮水、新《勞動法》帶來的用工成本上升和國內原材料漲價等諸多的不利影響因素,同時可以規避貿易摩擦,分散經營風險。
(六)利用海西優勢,建立臺商高技術開發區
福建省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準設立的各類開發區共有65個,主要有: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臺商投資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綜合開發區、旅游度假區、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開發區等,其中以臺商投資密集型為特色的有:經濟技術開發區、臺商投資區。建議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專設臺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臺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由于海峽兩岸在信息產業在研發、制造、銷售網絡、品牌等方面發展上各具優勢,互補性強,存在很大合作空間,大陸有廣闊的經濟發展腹地、巨大的市場潛力、較強的研發實力,臺灣信息產業起步較早,在生產管理、市場開拓、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兩岸合作能給雙方都帶來巨大收益。
參考文獻:
[1]簡新華.《論中國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工業經濟》.2007年8月.
[2]邵望予.《試論中國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國際經貿探索》2006年第9月.
[3]全毅,林發彬,詹其怪.《WTO后過渡期夫君愛女外貿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福建論壇》,2006年第9期.
[4]裴長洪,《尋求新的突破——我國“十一五”期間的對外貿易》,《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5年第7期.
[5]聞潛,《論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5年第8期.
[6]李玉舉,《加快轉變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