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主要有兩種優勢可以利用:一是比較優勢;另一種是后發優勢。對外直接投資后發優勢是指世界經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極為不平衡的情況下,后者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遲緩所形成的內在的、客觀的有利條件。利用這些優勢發展對外投資,可以加快經濟增長,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目前,學術界大多重視比較優勢的作用,相對忽視后發優勢的作用,而事實上后發優勢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加速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是非常重要。在國際直接投資領域,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與發達國家相比而言,投資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缺少名牌產品等。如果不能利用后發優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當中是難以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
一、對外投資后發優勢及其主要表現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正在興起,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近幾年的海外投資有了長足發展,自2000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在對外投資中,要發揮后發優勢,自先要認識后發優勢。根據企業跨國發展所需的條件,我國對外投資的后發優勢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資源的后發優勢。發展中國家由于工業化進程慢,大多具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這種資源的后發優勢表現在,它可以為投資國外的企業提供產業鏈上游或下游的支持,減少企業經營成本,也可帶動本國的出口。如我國生絲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4左右,本國企業投資于國外絲綢紡織行業,即可帶動我國生絲的出口,又可減少國外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另外,發展中國家往往因為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在民族產品的海外生產上頗具優勢,投資國外的企業可利用母國資源,東道國的技術、設備、人才和研究開發能力,生產特色產品來打開國外市場,如中國的陶瓷和宣紙等民族產品。
2.技術的后發優勢。在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落差中,蘊藏著潛在的后發優勢。大多數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發達國家是花費了巨大的投資和長期的研發而創造出來的,作為人類社會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發展中國家學習利用這些先進技術可以極大地節約研發時間和費用。因高新技術從一國擴展到另一國家具有時滯性,投資發達國家的某些高新技術產業,獲取先進技術或管理技能,加快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模仿、技術積累和技術創新過程,為企業創建自己品牌,打開市場提供了條件。如海爾集團先后在美國,法國等國建立了分公司,其技術創新原則之一就是技術獲取的國際化,要求企業自身具備全球的戰略眼光,全面動態地了解世界在這一課題上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利用國際上關于這一課題的最先進科研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技術創新。
3、市場的后發優勢。對外投資市場的后發優勢主要體現在對發達國家成熟市場的學習和利用方面。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發達國家一般是市場經濟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家。這些國家政局相對穩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市場潛力較大,金融市場發達,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法律法規體系。我國企業投資于這樣的環境中發展,有利于公平競爭和發揮自身優勢。再者,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我國相當一部分產業已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其中有些產品是適應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國際市場需要的。通過對外投資,在全球范圍內更新配置這些生產能力,無疑將有利于國內結構調整,以及這部分企業資產效益的充分發揮。最后,我國國內市場雖然容量巨大,但相對于一些高新技術產品,國內需求不足,必須以全球市場為目標,才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和經營。因此,通過對外投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將加速我國企業的技術進步。
4、管理制度的后發優勢。管理制度的后發優勢,是指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外投資可以更直接的學習、效仿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制度和管理經驗。一種先進的管理制度的形成,往往要經過反復、動蕩、較大的付出、以及一定的時間、空間檢驗才能完成。當今幾乎所有大型的跨國公司都來自于發達國家。它們對外投資經營起步早,規模大,經驗豐富,管理制度完善。通過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有利于近距離學習東道國在規章制度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經驗。通過管理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創新,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節約發展的創新成本和時間成本,以相對較小的社會成本和代價取得相對較大的發展收益。
二、發揮對外投資后發優勢所面臨的障礙
后發優勢具有潛在性,雖然它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所具有,但由潛在性轉換為現實性只在部分國家獲得了成功,主要是因為這些優勢的實現是受一定條件約束的。認識和分析這些約束條件可以使我國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少走彎路,減少風險,對外投資獲得更快、更有效率的發展。中國企業在發揮對外投資后發優勢方面面臨著很多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意識約束。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雖然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壯大,但對外投資規模較小,2007年對外直接投資只有920億美元。對外投資步伐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缺乏“走出去”的意識。由于國外投資具有較大的風險和投資周期較長,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對經濟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民營企業,更多的是在國內市場做強做大,缺少培養國際化經營人才以及,參與國際競爭,投資國外的意識。
2、資金約束。資金往往是海外投資企業的瓶頸,我國在這方面較多的是限制,而相應的鼓勵和幫助措施顯得不夠。按我國現行規定,對于資源開發性企業和資金投入較多的企業可以向國家銀行申請優惠貸款,但這些措施遠遠無法適應我國對外投資發展的需求。同時根據我國《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用于境外投資的外匯僅限于境外投資者自有外匯,向外籌措資金需要經過批準,同時境內企業也不得為其擅自擔保。即使近年出臺了一些鼓勵政策,例如在對人民幣中長期貸款和外匯貸款方面,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可以申請中央外貿發展基金予以貼息,但事實上政策落實難度較大。這些都限制了境外企業的融資能力和規模。
3、技術約束。技術優勢方面,學習型的對外投資是對國外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制度進行模仿、創造。但是過多的依賴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可能會產生不愿創新的惰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軌跡并非是同一發展軌道上的前后兩個階段,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發展有其獨特性。向發達國家學習有時并不能成為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突破技術約束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中的“低收入國”來說,消除技術差距的困難可能很大。因此,對我國的對外投資企業而言,在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走學習型創新道路,建立發展自主技術能力是尋求突破技術約束的最有效的途徑。只有建立發展自主技術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使用引進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創造出具有適用于自身技術特征的新技術,從而減少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
4、制度約束。企業進行跨國經營運作時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指宏觀政策制度),也需要健全的內部組織管理制度,只有具有有效的組織結構和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跨國經營才能順利進行并持續運作。我國很多企業不太重視管理制度的完善,同時,由于技術模仿比較容易,制度模仿比較困難,我國企業大多會從比較容易的技術模仿開始做起,把比較難的制度模仿放在后面。從技術模仿開始做起,比較容易在短期內取得資本積累、結構變遷、技術創新,但這樣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制度可能會成為設置長期發展的一個障礙。
5、市場環境約束。國際投資可能遭遇的風險比國內投資大得多,東道國的投資環境與投資者熟悉的本國投資環境有很大差異,其變化程度也有更大的不確定性。文化方面的不同,法律法規的差異,重大歷史事件的出現、國際經濟秩序的調整等,有時為投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有時又極大地妨礙甚至中斷了投資發展的進程。
三、發揮我國對外投資后發優勢的戰略舉措
我國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后發優勢,克服觀念、要素稟賦和東道國環境的約束,充分釋放對外投資的后發優勢,在全球化條件下推動本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具體來說,主要應從兩方面采取措施。
(一)政府層面。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能力,鼓勵企業走出去,同時加強財政、金融、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利于企業打破意識約束,資金約束,東道國環境等方面的約束。
首先,政府應制定一些稅收、金融方面的優惠措施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尤其應當鼓勵和指導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
再者,積極培養和發展為企業對外投資服務的金融體系,強化企業對外投資的金融服務和政策支持,賦予條件適合的跨國企業以必要的國內外的融資權。同時,要積極推進金融國際化,擴大我國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份額,加快境外業務的發展,為企業的對外投資提供融資便利。
最后,成立各類對外投資信息服務中心,建立既與金融、法律、會計等中介服務機構內向聯系又與國際著名投資咨詢公司外向聯系的信息系統,收集國際市場和投資環境信息,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同時建立對外直接投資的人才培養和培訓體系,為跨國公司提供國際化經營人才。
(二)企業層面。對外投資后發優勢的發揮,關鍵是要投資國外的企業能充認識到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合理充分的利用這些優勢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外市場。
首先,企業必須由技術學習向技術創新轉變,打破技術方面的約束。企業在技術學習和技術進步的過程中,前期以技術模仿和積累為主,而后期隨著自身技術水平的成熟,以及后發優勢的邊際效率降低,企業應實現技術的自我創新,直接進入技術的前沿領域與發達國家競爭。海爾集團就是采用這種技術發展模式,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再者,我國企業應在發展初期效仿或借鑒東道國優秀跨國公司的治理結構、組織方式、管理方法和文化建設等,并結合自身特點進行適應性改進。單純追求技術的模仿,很可能最終會因為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不合適,管理混亂等不能長遠的發展。
最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上百年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5700多萬華人和由他們編織的己經形成相當規模的海外華人網絡。他們對國外市場環境相當熟悉,同時對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產品情有獨鐘,例如中國服裝、食品、中藥、特殊民族用品等,利用他們來打開國外市場,是海外企業打破東道國市場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志彬.論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1月,第28卷.
[2]吳鈞.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后發優勢探析[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28卷.
[3]丁祥生.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J].統計與決策.2003年第9期.
[4]石靜.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優勢分析[J].北方經貿.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