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要“注重防范國際經濟風險”。浙江是我國的外貿大省,在開放條件下,面臨著巨大的國際貿易風險。本文主要從宏觀層面即經濟安全的戰略角度考察和論述開放條件下浙江省面臨的國際貿易風險。
一、貿易摩擦風險
浙江省在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貿易摩擦事件不斷,已經成為我國貿易摩擦的重災區。貿易摩擦對浙江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較大的風險:
1、阻礙浙江省出口貿易的正常進行
據統計,從2002年到2006年底,浙江省共遭遇來自美國、歐盟、土耳其、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提起的“兩反兩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紡織品特保和337調查案件等貿易摩擦案件近200起,涉案企業3000余家,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趨于多元化,包括:紡織品、鞋革、絲綢、茶葉、煙具、熱水器、輪胎、金剛石鋸片、一次性刻錄光盤、電動發動機、照明設備以及暖氣、通風和空調系統等等,已占浙江省出口總量的10%左右,嚴重影響了浙江出口貿易的正常開展。
2、造成失業人口增加,影響就業
一方面,貿易摩擦對就業量產生直接影響,其中影響最為突出的是一些訂單來源比較單一的中小企業,出口設限將造成企業停產或裁員,直接威脅他們的就業。另一方面,貿易摩擦將通過產業鏈對上下游產業的就業產生間接影響。
浙江國際貿易摩擦涉案產品多集中在“當家花旦”產品上,特別是紡織品、鞋革、絲綢等大宗商品、傳統產品和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關注焦點。而浙江與貿易伙伴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造成了失業人口增加,這與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是不相符合的,尤其是失業人口增加帶來的不安定因素,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
3、干擾浙江省正常經濟發展
貿易摩擦破壞了與其他國家的良好經濟關系,日益嚴重的國際貿易摩擦,還容易引起國際貿易摩擦連鎖反應,不利于浙江省正常經濟發展。
傳統上與浙江發生貿易摩擦的主要是發達國家和地區,但近幾年來,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對浙江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也明顯增長。2004年杭州貿易摩擦案件中歐美等發達國家立案數在全部33起案件中占70%;而2005年由印度、哥倫比亞等發展中國家發起的案件共16起,超過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立案數,在全部案件中占59%。與越來越多的國家之間發生的貿易摩擦破壞了浙江省與其他重要經濟伙伴國之間的良好經濟關系,影響浙江省正常的出口活動及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的運轉過程,干擾浙江省的經濟發展。
二、對外依存風險
進入2000年后,浙江省外貿依存度快速上升,2006年達到了70%左右,浙江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已經到達一個比較深的程度。過高的貿易依存度,增加了浙江省產品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產生包括貿易摩擦(前面有所敘述)、市場集中、資源安全和技術依賴風險。
1、 市場集中風險
國際經驗表明,在國際貿易中,市場集中程度越低,市場范圍越大,個別市場的影響就越小,抗風險能力就越大。
從浙江省出口市場的地區分布來看,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浙江省對亞洲的出口量始終占總出口量的首位,其次是歐洲,然后是北美洲,而對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總出口量只占13%左右,不及歐洲的一半,亞洲的1/3。從出口市場的國別分布來看,浙江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和香港,對美國和日本出口市場的依存度尤其過高。事實上,最近美國經濟的不景氣已經對浙江省出口造成重大影響。
2、 資源安全風險
資源安全風險是對國際資源依賴度日益擴大的風險。浙江是一個資源小省,發展國際貿易固然能解決某些短缺資源的供應,但如果浙江省對外資源的依賴度不斷擴大,就容易形成資源供應的安全問題。目前,國際市場上能源、礦產和糧食價格的波動,已經對浙江省經濟的安全運行帶來了影響。據有關部門統計,浙江省糧食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多種戰略資源,如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的對外依存度高達40%以上,鎳和天然橡膠的對外依存度更高達55%以上。主要能源和經濟資源對外依賴性如此之高,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購買力問題了,任何國際因素的變動,都有可能引發資源安全危機,使浙江省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打擊。如果我們不能做到“未雨綢繆”,隨時都會產生資源安全風險,甚至有可能演變為政治風險。同時,資源型產品、價格上漲還會對相關產業產品價格上漲造成壓力,從而最終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
3、 技術依賴風險
除了對外資源的直接依賴外,還有一類不易發現的對外依存風險對浙江省經濟健康發展構成很大威脅,即對國外先進技術的依賴。
浙江制造業近年來的進步有目共睹,但這進步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技術的引進。這些引進的技術當中,有少部分被消化和吸收,成為自主創新的基礎,但更多的情況是企業形成技術依賴,開發能力不足。盡管我們具備“以市場換技術”的絕好條件,國家發展自主品牌的產業導向也相當明確,可是企業創新技術的能力依然不足,“浙江制造”還只是停留在“浙江制造”的層面。原因在于對于國外先進機器、設備及技術、標準和專利的直接使用雖可在短時間內提高浙江省企業的生產能力、促進浙江省經濟增長,但過度的使用將導致浙江省企業產生技術依賴,影響其自主創新能力,造成浙江省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缺少重大發明創造、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少、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局面。
三、產業安全風險
在開放條件下,國際貿易還給浙江產業安全帶來一定的風險。
1、“比較優勢陷阱”影響產業結構升級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浙江抓住了三次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從而在以輕紡和機電為代表的領域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出口產業。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資源和環境成本相對較低,因此企業傾向于更多地投入勞動力資源,從而形成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國際市場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廣泛需求抑制了消費結構升級對產業結構的推動作用。因此,開放型轉軌經濟體背景下,“比較優勢陷阱”造成浙江省產業依附于發達國家產業分工協作體系,使產業結構演變變得相對緩慢,從而影響產業結構安全。雖然近幾年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但高新技術產品中的核心技術大都掌握在外商手中,且外商投資企業的主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到了其中的80%以上,而本土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并不多。如果“浙江制造”今后長期停留在貼牌加工的層面,滿足于給自己制造1%~2%的利潤,浙江將成為國際產業鏈的最低端,產業結構安全自然前景堪憂。
2、進口產品競爭影響產業調整步伐
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過去沒有或者缺乏的產業正在建立和形成,一些產業正在醞釀和出現。但是在開放條件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引發對各類進口商品的大量需求,進口產品的增長將不可避免地引起不公平貿易現象的增加,破壞正常的競爭秩序,而國內相關產業會引不公平貿易或正常貿易的進口激增而遭受破壞。隨著外國相同或相似產品的傾銷,建立國內產業就舉步維艱,有些產業甚至被扼殺在搖籃中,增大了產業調整的難度。
3、不公平貿易影響產業技術創新
為了爭奪國際市場,浙江企業之間相互壓價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嵊州領帶、永康五金、柯橋輕紡、諸暨的珍珠和襪子、溫州的眼鏡和打火機、樂清的電器等,都是浙江有名的產業群,都發生過因為局部產能過大,出口時相互壓價的情況。這導致企業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企業生存尚有困難,就根本談不上引進先進技術、進行技術設備改造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了。另外,針對浙江省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以保護知識產權為借口的貿易摩擦,限制技術在浙江乃至中國的傳播和浙江技術產品對外的出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術在國內擴散的代價,不利于更快地推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四、生態環境風險
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擴大了生產和消費活動的規模,增加了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廢物的排放,從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產生生態環境風險。
1、對外貿易導致能源消耗增長,進一步加劇生態污染
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有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傳統產品包括服裝、紡織品、皮革及皮革制品、塑料制品、玩具、家具、燈具、醫藥品、金屬制品及石油加工及煉焦制品和化學品等。這些傳統行業,全部都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 而且也都屬于污染密集產業。特別是食品、紡織服裝、皮革、塑料更是高度污染產業。數據表明,幾乎所有的出口行業在出口額上升的同時,工業廢氣排放量也呈上升趨勢,進一步加劇大氣污染。此外,浙江省的印染和制革行業較為發達,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造成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增加,造成水環境質量惡化,水環境容量基本飽和,水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總之,由國際貿易帶來的專業化分工使得浙江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將資源分配于具有污染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對浙江生態環境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后果。
2、進口廢物帶來的生態環境安全問題
廢物進口雖然可以緩解我國資源供應緊張狀況,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生態安全業需要認真研究和分析。由于利益驅動,浙江一些地方或公司走私進口“洋垃圾”的問題也相當突出。發達國家通過貿易將原料性廢物輸入浙江省進行再加工,可以避免在本國進行再生產是對能源和環境的壓力,實質上是通過廢物貿易的方式實現了污染轉移。每年從浙江口岸入境的廢物的數量巨大,而其中最為嚴重的應屬臺州。臺州可以說是中國幾個主要的電子廢物集散地之一,其中溫嶺市溫嬌鎮等地,已經成為進口電子廢物集中拆解的終端。有的地方分解“洋垃圾”所造成的生態破壞,甚至到了無法恢復的程度。在電子垃圾堆放、拆解、處置等分拆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嚴重污染了當地的水質、大氣和耕地。
3、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安全的危害
通過貿易途徑的外來生物入侵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而傳入的無意引進。
浙江省作為我國的沿海開放門戶,人口密集、對外貿易頻繁,是外來生物入侵危害嚴重的省份之一。90年代以來,松材線蟲、稻水象甲、美洲斑潛蠅、蔗扁蛾、煙粉虱、灰豆象、“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有害生物不斷入侵,對浙江省農業和林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其中“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葫蘆、假高粱、豚草、毒麥等有害生物已在浙江省局部地區形成典型危害,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巨大威脅。
國際貿易風險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源于浙江省外貿粗放型增長模式。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的情況下,浙江省的國際貿易風險形勢仍十分嚴峻,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進一步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有效轉變。在開放條件下發展經濟,必須打造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開放型產業;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推行市場多元化;保障資源的穩定供應;同時加大污染懲治力度,以實現浙江省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秋菊.開放經濟下的中國產業安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吳建功,王濤生.論國際貿易的風險評價[J].《求索》,2008(2).
[3]耿明英,羅時凡.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風險及防范[J]. 《改革與戰略》,2006(9).
[4]孫祁祥,李心愉.中國市場經濟風險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