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調整紡織品服裝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8月1日起,調整部分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本次調整的產品,橫跨幾乎所有出口的紡織和服裝產品。
發改委經濟運行局統計,2008年1-5月,全國紡織行業累計虧損額達99.5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29.72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2.54%。并且上半年全國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其中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超過1萬多家,有2/3的紡織企業面臨重整。當前全國紡織服裝業形勢十分嚴峻,浙江作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出口省,該何去何從?本文就將通過探討浙江省出口紡織企業現狀,分析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對紡織服裝業的影響,尋找其發展受困的深層原因,提出浙江紡織企業的發展思路。
一、出口退稅率調整仍難改變浙江紡織企業的現狀
紡織服裝業一直以來都是浙江省的支柱產業,占全省出口總量的三成,占全國紡織品出口的五分之一。浙江省自從2004年超越廣東省躍居全國首位,紡織品服裝出口一直領跑全國,當年浙江省紡織品服裝共出口196.55億美元。今年據杭州海關分析人士表示,1-6月,浙江的紡織品服裝的出口總額為192.98億美元,同比有較大增長,接近04年全年出口總額。但在這跨越式發展背后,浙江紡織外貿存在著諸多危機。
1.紹興紡織服裝業全線虧損
“大多數企業都在虧本運營。”紹興一個鎮長這樣說。據中國柯橋紡織指數顯示,2008年3月出口景氣指數為1006.00點,比上期下降22.82%,下降趨勢明顯。“整個形勢很不樂觀,但沒有大公司歇業。”這位鎮長說,一旦停業,不僅客戶資源將全部流失,銀行也將上門逼債,勢必導致社會評價降低以及應收款無法到位、固定資產貶值等惡性循環。“好死不如賴活,就算訂單少或者訂單無利潤,大企業之間相互調劑一下業務,總會維持一個正常運營的狀態。”
2.浙江紡織服裝業已成偷稅重災區
在2007年度浙江9大稅案中,有4家涉案主體為紡織服裝企業,涉案金額達4700余萬元。其中,有多家杭派女裝企業卷入“偷稅門”。在浙江紹興某服飾產業集群內部,2005年以來甚至出現137家生產企業集體偷稅的丑聞,其中既有年產值5億元的大企業,也有年加工額不到200萬元的家庭作坊式工廠。其偷稅額度多則上千萬元,少的不過三萬余元。近年來紡織品貿易深受配額和反傾銷等貿易壁壘沖擊,再加上各種要素資源上漲,導致行業企業處于微利乃至虧損邊緣,才出現這種紡織企業的玩火行為。
3.嵊州領帶“集體提價,抱團自救”
紡織服裝業虧損,波及到了利潤最高的領帶業。嵊州市以行業協會牽頭發起“集體提價”,謀求定價權,與美國公司談判。4月30日,在經過近20天的“較量”后,美國公司同意5月1日起,每條色織真絲領帶提價0.1美元。雖然只有0.1美元的提價,但提價后,嵊州領帶將凈增收約1000萬美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收益。
在此困境中,浙江省紡織服裝行業在全省綜合百強的數量也在逐漸下降中:2002年~2007年期間,綜合百強企業中,紡織和服裝行業等企業數量從2002年的16家下降到2007年的7家,降幅超過56%。
這次出口退稅率調整之前,國家曾出臺兩個相關紡織品出口退稅率政策,一個是2006年9月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11%,另一個是2007年7月服裝由13%降至11%。加之去年以來,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加快、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疊加,諸多因素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受阻,全國紡織服裝業形勢十分嚴峻。
如何改善紡織企業出口環境?業界有兩種意見:一是放緩人民幣升值速度,穩定市場預期;二是適度提高紡織出口退稅率。其中,提高紡織出口退稅率可以徹底改善紡織企業出口環境嗎?
其實,出口退稅率是通過影響出口企業成本作用于產品銷售價格。短期內,提高紡織出口退稅率2個百分點,對于出口型企業產生的利好是直接而迅速的,相當于將企業出口總額的2%的金額直接增加到企業利潤中去;對整個紡織行業來講是個好消息,對1/3的好企業來說是一劑補藥,而對2/3的企業來說是一劑強行針。中長期來看,紡織出口企業的發展還是取決于出口貿易環境以及企業的自身競爭力。僅僅靠出口退稅率的調整或提高,仍然難以改變浙江紡織企業不景氣的現狀。
二、浙江紡織企業發展受困的原因分析
我省紡織企業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企業自身發展上存在著一些深層問題。
1. 出口依存度偏高
2006年浙江省紡織與服裝的外貿依存度在57%,換言之浙江省生產的一半以上的紡織品與服裝是出口至國外的,并且浙江省紡織品與服裝的年出口額每年不斷增加。由此,容易遇到國外的貿易壁壘,同時過于依賴國外市場,一旦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不穩定或下坡路,國外訂單減少,國內市場將很難消化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
2. 創新能力不強
浙江省的紡織品與服裝產品較多是中低檔的產品,所使用的生產線也大多是從國外引進的,產品的技術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貢獻率是評價一個產業技術水平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的貢獻率僅為20 % ,大大低于發達國家60 %~80 %的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后續發展。
3. 出口品牌實力弱,盈利能力不強。
浙江雖然有不少國內著名的服裝品牌,如寧波的雅戈爾、羅蒙,還有義烏的浪莎等。但用自己的品牌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不足30%,長期以來在出口中卻是以OEM生產為主,主要為國外的一些進口商和零售商貼牌生產。在經營模式上是一種以“跑量”為主的經營模式。有人估算過,一件產品的利潤40 %歸零售商,40 %歸品牌所有者,10 %歸貿易商,最后10 %歸生產商。由于絕大多數的紡織品與服裝企業是以貼牌生產為主,所以產品的利潤率也是非常之低的。
4. 人民幣對美元升值
美元是世界主要的計價貨幣,而美國又是中國紡織品與服裝出口的重要國家,人民幣不斷升值,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也在不斷的提高,國內企業如果不提高報價,則自己要承受更大的成本壓力。國內企業如果提高報價,又擔心有別的企業會報更低的價格而失去客戶,同時由于人民幣的升值,使得有些國外客商開始把訂單轉移,下單至越南等其它新興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二年中,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還將不斷的升值,因此擺在浙江紡織品與服裝企業面前的壓力是非常之大的。
這次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可以說只對少數好企業是一劑“補藥”,而對大多的中小企業來說只是一劑“強心針”,利好是短期的。浙江紡織企業要想真正擺脫困境,還要依靠自身的提升。對于出口退稅的真正作用,我們要理性思考。
三、浙江紡織企業發展需創新思路
我們紡織企業一方面希望得到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培養自身的抵抗風險、適應壓力的能力。浙江紡織服裝業要走出困局,就必須清醒認識到目前的出路:“自救”是根本。
1.自主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創新是整個產業進步的大文章,而技術創新又是所有創新的基礎。技術創新決定了能不能發展自己的新原料、新工藝、新裝備、新產品。不僅要在縱向產業鏈上尋求創新,還要在橫向的產業鏈、循環價值鏈等方面大膽創新,使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都與企業形成效益關系。這次上調可能只是維穩的權宜之計,如果企業不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很可能會倒下。例如雅戈爾每年堅持投入銷售收入的3%作為技術開發經費,先后開發出了VP襯衫、DP純棉免熨精品襯衫等中高檔系列襯衫。在每年投放市場的產品中,新型產品占70%以上。目前代理加工1件襯衫,在老撾的加工費是0.5美元,江蘇的一些企業可掙1~1.5美元,而雅戈爾能掙2.5美元。如做世界頂尖品牌,甚至可拿15~20美元的差價。
2.創立國際品牌
目前,世界多數名牌服裝產品在浙江均有生產,但是在國際市場卻難覓浙江企業的自主品牌。貼牌生產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獲利微薄,再加上與印度等國相比我們逐漸失去勞動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優勢,在紡織品一體化的時代,國際紡織服裝市場已不缺產品,進而品牌產品和名牌產品將成為競爭的法寶。例如寧波杉杉集團曾70%的服裝都給別人貼牌生產,在國內做到了品牌第一,但是在國際上,卻少有人知。董事長鄭永剛看到自己的產品貼牌出口后,價格翻了十倍還多,他決定轉變公司戰略,大力發展國際化。從品牌設計、品牌控制、品牌發布到日常的經營管理,向國外品牌學習。杉杉旗下現有22個自主品牌,杉杉以其資本優勢、資源平臺,成為自主服裝品牌的孵化器。杉杉的最終夢想,是要把杉杉打造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品牌。
3.轉變國際競爭模式
浙江省中小紡企為搶占出口,極力壓低價格,企業利潤直線下降。杭州海關調研分析認為,由于受資金、產能和人才等制約,浙江中小紡企一般依賴國內外中間商,甚至會接下已轉三四手的訂單,通過代客加工和貼牌生產賺取低廉加工費。一旦失去中間商訂單,這些中小企業很容易陷入困境。出口退稅率下調,企業利潤越來越少,競爭力小產品附加值低的小企業逐漸退出市場或被大企業所并購,對于上規模的企業有更強的資金實力更新生產設備,促進新產品的研發,從而生產出更具特色且附加值更高的產品,使企業由依賴量與價格優勢的國際競爭模式轉變到產品質量與創新上來。
4.內外銷并行、開拓新市場
當產品出口屢屢“碰壁”,無利可圖時,加大國內市場的分量也不失為明智之舉。杉杉集團采取內銷和外銷兩條腿走路,其中內銷業績占大頭,并且預計今年對全球市場的整體出口額不會下降。另外如果出口市場依賴一兩個國家,如果這些國家市場發生變化,企業就面臨嚴重的風險。因此企業必須通過質量和價格提升,確保現有歐美高端市場,同時利用低價優勢大力開發拉美、非洲等新市場。例如紹興的越美集團,在尼日利亞設立了一個紡織開發區,計劃引進15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園,形成一個從紡紗、織造、繡花、針織到成套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已吸引了6家紹興紡企,逐步打開非洲市場。
總之,大部分企業都欣喜期盼出口退稅率的上調所帶來的短期利潤。但也有很多企業意識到面臨的機遇,把握出口退稅率的上調給紡織企業帶來的時間和空間,及時思考產業調整謀求發展之路。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對浙江紡織品出口企業只能是一劑強心針,要恢復體力尋求發展,歸根結底靠“自救”。
參考文獻:
[1]中國紡織網http://info.texnet.com.cn/.
[2]趙玉珍.岑彩云.紡織企業應如何面對出口退稅率下調[J] .經濟師,2007,(01).
[3]孫琪.我國紡織服裝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路徑選擇——以浙江寧波為例[J] .經濟問題,2007,(04).
[4]吳昕 浙江省紡織服裝業的SWOT 分析[J] .企業家天地,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