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觀溫州民營企業當前的跨國經營活動實踐,可以發現,溫州企業海外經營戰略具有顯著的漸進式發展特征,即:立足本國市場,選定一個務實的發展目標,同時結合自身產業特征,通過充分發揮其傳統輕工產品的比較優勢來尋求國際市場上的縫隙,“先易后難、逐步升級”。這是一種帶有溫州模式色彩的海外經營戰略,也是實現溫州區域經濟國際化的有效途徑之一。面對當前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溫州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路該怎么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憑借海外溫州華僑優勢逐步“走出去”
溫州是一個人口流動性很大的城市,有五十多萬溫州人分布在世界65個國家,擁有大規模善于闖蕩、敢冒風險、積極創業的海外溫州華僑的支持,是溫州民營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重要競爭優勢之一。境外的溫州人大多從事與溫州本地類似的產業,如做服裝、做皮革等。由于他們既了解溫州市場的信息,又熟悉所在國家或地區的市場需求特點和社會環境,而且擁有溫州人特有的商業頭腦,自然就成為溫州民營經濟對外貿易的“推銷員”,在促進溫州產品不斷地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又使國際市場的最新市場信息迅速地反饋給溫州,有利于溫州民營經濟在國際化過程中準確把握國際市場的脈搏。溫州企業的海外營銷沿承專賣營銷的成功經驗,不斷在國外開出自己的專賣店。康奈集團作為溫州最著名的制鞋企業,從本世紀初開始實施構建全球終端網絡戰略。2001年1月溫州康奈鞋業第一個代表溫州乃至中國在時尚之都巴黎的第19街區開出了專賣店,迄今為止,康奈已在美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葡萄牙、比利時等7個國家建立30多家專賣店。康奈的專賣店大多是由當地的溫州華僑開的,由他們出資開店,康奈和當地人成立合資公司,幫助他們做市場推廣。
二、建立海外營銷戰略聯盟集體“走出去”
溫州企業通過建立海外零售分銷策略聯盟打開海外市場,以溫州企業為主在巴西開設的“中國商城”是這種模式的成功典范。1998年,溫州人在巴西圣保羅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境外專業商品市場——巴西中華商城。此后幾年間,又先后在喀麥隆、荷蘭、俄羅斯、阿聯酋、蒙古、美國、英國、芬蘭等國家的一些主要城市設立了15家市場。溫州只要一家企業“走出去”,跟隨而至的就是十幾家幾十家企業,充分發揮了專業市場的集聚效應。1998年至今,溫州通過境外市場,將1000多家企業和經營戶帶出國門。比如2003年開業的迪拜中國輕工城,3層容納了100多家商鋪。2006年下半年開業的芬蘭北歐中國城,一期有1萬多平方米,二期完工達10萬平方米。在莫斯科最大的商品交易ACT市場中,溫州有近2000人在做皮鞋、旅游鞋、服裝、襪和日用小商品等生意。其主要做法是:產品性質相近的制造商,對海外零售業給予融資協助,輔導傳統產業。例如運動、休閑鞋相關產業建立零售渠道策略聯盟,從構建國外市場渠道的基礎工作做起,結合從業者力量成立海外銷售公司,并且共同創建品牌,在初期占領某一市場后,逐步擴大銷售范圍,集中企業的合力各個擊破。
隨著溫州經濟水平的提升,境外中國商城也在悄悄變化。這些商城的投資規模逐步擴大,投資主體趨向多元化,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從占領低端市場到涉足中高檔產品,呈現出新的跨越式發展。
三、實施海外“綠地”投資主動“走出去”
由于對生產經營的管理能力把握上要優于資本運作,溫州一些民營企業選擇了到海外新建設廠,并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到反傾銷目的國新建設廠,這是規避反傾銷的有效途徑之一。這一想法最初來自一起反傾銷案例。當時,歐盟宣布不得將使用一種膠合劑的鞋類產品輸入歐盟,而戚立勝等溫州制鞋業主前往歐洲考察時卻發現,當地所有超市都在銷售這種皮鞋,而這種材料其成員國的制鞋企業都在使用,只是不允許中國產品進入市場。戚立勝決定到歐洲某國投資設廠,以“本土”企業身份直接在其國內生產銷售各類皮鞋,借以繞過貿易壁壘。2003年6月,戚立勝經浙江省外經貿廳正式批準,設立境外加工貿易項目。由于設備、產品的本土化,使得當地無法對我國企業的產品設置“防線”。此外,零配件出口的稅率遠遠低于產品,還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這樣“一舉多得”的境外投資模式受到了許多溫州企業的青睞。
近年來隨著溫州企業“走出去”水平的不斷升級,從原先單個企業海外擺攤設點,變為現在多個企業聯合在海外建立、投資工業園。2006年9月,溫州市的康奈集團與黑龍江省東寧吉信工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斥資20億元,在俄羅斯烏蘇斯克市建設占地2平方公里的遠東康吉工業園。該經貿合作區順利入圍第一批國家重點境外合作區項目,這是由中國企業建設的第一個境外工業園。在鞋服等傳統制造業走出去的同時,溫州市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企業也大膽瞄準高端市場,投身建立海外工業園的潮流。2007年5月11日,溫州樂清的通領科技集團在美國亞特蘭大市拉瑪郡的工業園區項目奠基建設,一期工程占地約1300畝,總投資1億美元。企業借助這一渠道在美制造、銷售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溫州高新技術產品。
四、通過“借船出海”途徑借力“走出去”
接受國外企業的委托加工,從事貼牌生產(OEM)是“溫州制造”與跨國公司優勢互補的一貫做法,也是溫州企業“借船出海”的重要途徑。其主要做法是,發揮自己在配套能力、原材料成本、靈活的市場機制、配件物流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規避在技術研發、品牌推廣方面的劣勢,將比較優勢與跨國公司的品牌優勢相結合,從而實現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在競爭中取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在溫州服裝、鞋業、打火機等行業,由于先進生產線和高新技術工藝集中,品牌知名度提高,吸引了大批有加工需求的國外客商,通過貼牌加工,溫州企業逐步進入海外市場。服裝業方面,據不完全統計,溫州服裝行業至少有60%以上的企業一邊在打自己的品牌,一邊做貼牌加工。利用這塊資源,即使每個企業貼牌加工只20%,但在260多億元的服裝業年產值中,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塊巨型“奶酪”。 例如,丹頂鶴、華士、法派等服飾公司為彌補定單的不足,開始了向貼牌加工的方向轉移,奧奔妮等服裝企業也以貼牌方式擴大出口額度,進軍國際市場。制鞋業方面,溫州奧康集團不僅為意大利最大制鞋企業GEOX加工全球市場產品,更將參與其在亞洲市場銷售產品的設計開發;GEOX 則允許奧康通過其全球的網絡推薦并銷售奧康品牌產品,奧康因而得以借道進入歐洲市場。另外,溫州打火機行業已成為世界打火機市場的“生產車間”,法國的“都彭”,韓國的“松樹”,德國的“哈德森”,日本的“廣田”等眾多國際知名打火機企業在溫州進行貼牌生產。
五、兼并收購海外企業大步“走出去”
雖然兼并收購是歐美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的戰略,但溫州的民營企業并非無所作為。憑借傳統輕加工產業的制造優勢,以及相當規模的民間資本,溫州民營企業通過海外兼并收購加快了其進入海外市場的進程。例如,溫州制鞋企業哈杉鞋業收購了具有50年歷史的意大利制鞋企業Wilson鞋業,作為在歐洲的一個窗口,并以此作為基礎建立了鞋類研發中心,使哈杉的研發與世界流行同步;哈杉還在尼日利亞設廠,利用其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并避開了尼日利亞對中國鞋品進口的控制;收購臺灣立將貿易有限公司作為子公司,有效地利用了立將貿易有限公司在國際市場中的營銷網絡。
當然,收購國外企業有較大的風險,比如由于文化、市場、法律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資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而不能步人正常的發展軌道,則有可能使得企業國際化的戰略無法得到有效的實施。例如今年上半年溫州樂清的一家企業本打算以1.5億元收購法國的一家企業,談判已經進入尾聲,結果按照法國的法律,需要支付法國這家企業73名工人的安置費,每人15萬歐元,咨詢了相關的法律人士才得知,在法國,連這些工人的家屬也要一并支付安置費,這樣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結果收購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總的看來,在全球化浪潮中,溫州民營企業為融入國際大家庭正在進行著各種嘗試,這當中有單一模式的選擇,也有多種模式的有機結合。這些海外經營戰略既使溫州民營企業獲得一定程度的利益,看到了“走出去”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也使其能夠充分利用溫州的資本與市場資源,有力地推動了溫州區域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對今后溫州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