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八輪GATT多邊談判,各國關稅水平大大下降了,而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rs,簡稱NTBs)具有靈活性、隱蔽性和有效性,作為保護手段和管理貿易工具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在制造業NTBs幾乎取代了關稅措施。日本從1993年以來一直位于中國對外貿易伙伴國的前3位、出口目的地的前4位、進口來源地的第1位。而中國也是日本重要的貿易伙伴,并于2006年成為其最大的貿易伙伴,連續多年成為日本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因此,分析研究中日雙邊NTBs實施類型和強度,有利于中日有效開展雙邊貿易,并且有助于中國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有效應對貿易保護問題。
一 、NTBs的分類及量化方法
NTBs是指一國政府采用除關稅外的各種方法,來對本國的對外貿易活動進行調節、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和手段的總和。NTBs種類多樣,形式各異,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本文研究采用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UNCTAD)的分類方法,將NTBs分為6章,見表1。其中核心NTBs措施包括價格控制措施、金融措施(4170除外)、數量控制措施(6170、6270、6370除外)和壟斷控制措施;非核心NTBs措施包括自動許可、技術措施和4170、6170、6270、6370?,F有NTBs的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技術措施使用劇增,其他措施使用下降,非核心措施使用比例上升,核心措施使用比例下降。

NTBs的量化方法主要有頻率類方法、價格比較法、數量影響法和福利影響法。其中頻率類方法包括頻數比率、覆蓋率指標,頻數比率=受到一種或一種以上NTBs影響的關稅稅則號數目/關稅稅則號總數,可以衡量NTBs實施的強度;覆蓋率=受一種或一種以上NTBs影響的進口金額/總進口金額,可以衡量NTBs覆蓋范圍;兩個指標都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對象如一國總體情況或特定部門、特定類型商品進行計算分析,數值介于0到1之間,越大表示NTBs實施程度越高。后三種方法對數據質量要求高,鑒于篇幅有限故不贅述。
二、中日NTBs的實施類型及強度分析
(一) 中日雙邊NTBs實施的總體情況
NTBs數據來自UNCTAD的TRAINS數據庫,采用頻數比率指標量化及分析NTBs實施強度;中日雙邊NTBs僅有2001年的數據,不過該年中國入世,可作為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起點,故分析仍有必要、有意義。

中國對日本實施NTBs的總體情況見表2,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主要使用價格控制措施、數量控制措施和技術措施,其中價格控制措施以反傾銷調查和反傾銷稅為主,技術措施使用最多。第二,使用頻數比率較高的三種NTBs依次為8159檢驗檢疫要求(0.106)、6160與特殊進口授權相結合或被其取代的許可證(0.087)、6210全球配額(0.048)。第三,國家計劃管理性措施實施程度較高,如對機械電子進口招標、進口登記和進口檢查。
日本對中國實施NTBs的總體情況,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主要使用價格控制措施、數量控制措施、壟斷控制措施和技術措施,其中價格控制措施采用其他差價稅措施,數量控制措施使用最多,壟斷控制措施為日本單邊使用、中國未使用。第二,使用頻數比率較高的四種NTBs依次為6160與特殊進口授權相結合或被其取代的許可證(0.0588)、3390其他差價稅(0.0258)和6271為保護人類健康實施的配額(0.0258)、6278為保護國家安全實施的配額(0.0242)。第三,以保護人類、動植物健康及安全、國家安全的名義,針對比較具體的產品實施NTBs,如針對海洋哺乳動物及其制品、鮭魚和大馬哈魚及其制品、絹絲等實施的NTBs幾乎覆蓋了70%的NTBs措施。

(二)中日雙邊21類商品的NTBs實施情況
中日雙邊對21類商品的NTBs實施頻數比率見表4,將NTBs實施強度分為五個層次,第1-5層次NTBs實施強度依次降低:第1層次實施高強度NTBs,頻數比率在0.3以上,第2層次實施較高強度NTBs,介于0.2-0.3之間,第3層次實施較低強度NTBs,介于0.1-0.2之間,第4層次實施低強度NTBs,介于0-0.1之間,第5層次不實施NTBs,頻數比率為0。
由表4可以看出,兩國對21類商品的NTBs實施特點為:第一,主要對比較劣勢產品實施高強度或較高強度的NTBs。中國對技術、資本密集型等比較劣勢產品實施高強度的NTBs,對與日本有競爭性的產品也實施較高NTBs;日本對資源性、勞動密集型比較劣勢產品實施高強度的NTBs,但依賴于進口的部分比較劣勢產品則實施低強度的NTBs。第二,主要對比較優勢產品實施低強度或者不實施NTBs。第三,對進口比重小的產品不實施NTBs,其中日本還對嚴重依賴進口的產品不實施NTBs。第四,中國NTBs實施的總體強度高于日本,原因是日本經濟比中國發達,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早于中國,但日本在部分產品上實施的NTBs強度也高于中國。
三、 啟示
2001年以后中國按照入世承諾在2005年底前取消400多個稅號的進口配額、許可證、特定進口招標、數量限制措施等,修改清理了計劃性貿易措施。而日本NTBs技術、數量措施等日益加劇,存在不合理、歧視性問題,針對機電、電子電器等中國出口增加的產品,技術性措施也不斷修改和增加。在中國NTBs減少而日本NTBs日益嚴峻的形勢下,需要本國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應對NTBs:一方面,政府構建合理的非關稅措施時應多采用非核心措施,如技術措施、自動許可和考慮保護人、動植物安全健康等因素的措施;產品選擇上應結合產業政策和本國比較優、劣勢,針對重點產品、具有戰略意義產品和比較劣勢產品合理構建非關稅措施,降低或取消依賴進口的原材料等產品以及比較優勢和競爭力較強的產品的NTBs;應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基本標準體系,引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對日本NTBs的研究與相關信息動態追蹤并及時公布,特別是我國的比較優勢產品如食品、鞋類、紡織、機電等;對于日本不合理、歧視性的NTBs政府應該積極進行溝通并消除壁壘、降低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在生產過程中努力達到相關標準、提高競爭力;積極應用合理的非關稅措施如反傾銷等;分散出口市場,避免因市場集中于日本導致出口劇增而遭受更嚴厲的N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