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很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國際競爭力逐漸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逐漸擴大,成為世界市場上具有發展潛力的重要力量。
一、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現狀及特點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經歷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1998年)、發展階段(1999~2001年)、高速發展階段(2002~現在)。
第一階段,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高,199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率為38.9%,1995年為59.1%,這階段平均增長率達32.7%,但出口規模小,1991年出口額僅為28.8億美元,1998年為202.1億美元。
第二階段,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9年的247.04億美元猛增長到2001年的464.52億美元,年均增長37.1%,但這階段進口增長比第一階段更快,從376億美元增至641.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30.6%,這期間累計貿易逆差達460.2億美元。
第三階段,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高速增長,出口規模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率達到42.7%,逆差逐步縮小,2004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終于擺脫了長期逆差的局面,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高達1655.4億美元,實現了41.3億美元的順差,應該說從此中國已跨入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國的行列(見表1)。

從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現狀來看,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有以下特點
1、 發展速度快。1993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為205.86億美元,2007年為6384.1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27.8%。其中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快于進口增長。1993年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46.76億美元,2007年達3478.25億美元,年均增長36%,進口額1993年為159.1億美元,2007年為2869.86億美元,年均增長22.95%。
2、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導地位。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出口額從2001年起占高技術產品出口的80%以上,如2004年占82.3%。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高新技術產品1807.1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高新技術產品的92.5%。2006年達4/5以上。
3、外國企業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占主導地位。近年來,外國企業出口量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中所占份額越來越高,2005年前11個月,外商獨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76.2%;國有企業出口額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7.4%。2007年三資企業出口占電子行業出口的83.6%以上,可見,外國企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4、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帶動了貿易出口的高增長。根據計算發現,1993年~2004年12年間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對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1993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對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僅為10%;1996年超過了100%,1998年達到387.5%,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后,基本穩定在30%以上,約占全部貿易總額的1/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1/3以上,2007年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26.6%。
二、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發展迅速,但由于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差,國際競爭力總的來說還很弱。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 自主創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術。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弱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密切相關。2002年,在我國發明專利中國外授權占到72.3%,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2002年電子百強企業申請專利達1816件,也僅與國外企業一家的數量相當(IBM、佳能都在2000件左右)。2005年申請國際專利排在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45111項)、日本(25145項)、德國(15870項)、法國(5522項)、英國(5115項),合計占各國和地區申請總量的72.3%,中國雖為第10位(2452項),但所占比例僅為美國的1/20,不足日本的1/10,這與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5%,電子信息產業占全球接近20%形成巨大反差。目前,我國現有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大中型企業中71%沒有技術開發機構,2/3沒有技術開發活動。我國90%的企業沒有專利,電子百強企業中仍有近35%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專利。特別是航空設備、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含量產品,80%以上依賴進口。
2、 贏利能力低。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主要以加工貿易形式進行,加工貿易出口獲利小,只能賺取少量的加工費,導致我國貿易福利水平下降。2004年部分高技術產品出口量增長快,而出口單價卻下降,例如錄放像機出口量增長率為52.6%,出口單價增長率為-6.6%;照像機出口量增長率為-7.2%,單價增長率為-38.4%,電視機出口量增長率為33.1%,單價增長率為-17.3%,汽車及汽車底盤出口量增長率為240.6%,單價增長率為-47.5%。顯像管彩電平均單價從2000年的111.77美元下降到2005年的76.15美元,手機配置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仍然從116美元下降到84.28美元,臺式PC也從705美元下降到618.6美元。2005年1~9月軟件巨頭微軟公司凈利潤為95億美元,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利潤總額還多12億美元。英特爾的凈利潤達62.2億美元,IBM凈利潤為47.5億美元,分別是我國電子百強企業利潤總額的4倍和3倍。可見,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贏利水平低。贏利低說明我國出口的高技術產品不是世界一流高新技術,國際競爭力差。
3、缺乏骨干人才。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觀念的改變,人們追求最大程度地實現人生價值,大量骨干人才流向工作環境好,收入高的外資企業和單位或出國。特別是,現在經濟利益越來越向領導集中,他們的收入高出職工幾倍甚至幾十倍,企業和事業單位領導權力越來越大,他們可以決定一個職工或科研人員的職務升降和貧富程度,可以決定職工的命運(如大搞無法律依據的所謂“末位淘汰制”,清洗領導不喜歡的人)。由于分配不公,企業領導不能公正地對待職工等種種原因,造成大量骨干人才流失。因此,目前,高新技術企業或單位缺乏科研領頭人的現象很普遍。
三、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思考
第一, 要繼續全面實施“科技興貿”戰略
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迅速增長,對我國外貿出口產生了巨大促進作用,效果顯著。為此,要充分認識到“科技興貿”戰略目標一方面是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是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既要發揮比較優勢又要培育競爭優勢。這是中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核心點。只有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提高了,高新技術產品質量高了,才能提高國際競爭力,更多地占領國際市場。因此,要繼續全面落實“科技興貿”戰略,從技術引進為基礎的技術進步路線轉變到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路線上來,加強組織,加大實施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提高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使“科技興貿”戰略成為每個出口企業擴大出口的實際行動。
第二, 要培育高新技術主導產業,提升高新技術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為我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和國際分工提供了機遇,我國出口企業要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鏈分工體系中由生產加工環節向自主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轉移;由下游生產環節向上游生產環節轉移。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53個高新技術開發區,還建立了長江三角、珠江三角以及環勃海灣等高新技術產業群。要采取各種措施,如優惠政策、人才培養以及出口加工區建設等,并將高新技術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擴展,政府應大力資助落后地區發展高新技術,加快和完善高新技術的配套產業體系,形成產業群。要將高新技術產業整體發展規劃與高新技術產品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結合起來,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第三, 要加緊研究和制定符合WTO規則的高新技術產業及出口政策體系
我國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應以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結合并重轉變,利用后發優勢,培養競爭優勢。政府應制定政策將外商投資一般高技術引向投資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技術,如集成電路、軟件等關鍵高新技術,再將引進的高新技術導向自主創新;制定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逐步培養我國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場秩序,沒有行政干預、沒有地方保護主義、條塊分割、價格壟斷的國內統一市場以及大膽創建國際自由貿易區,勇于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培育我國企業具有抑制國外企業壟斷市場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市場能力,為我國參與新的國際分工清除市場障礙。
第四, 要加快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市場競爭主體
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競爭主體是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加大科研投資,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加強基礎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提高自主技術研發能力;企業應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聯合攻關,突破國外核心技術的封鎖,勇于攀登科學高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我國企業要繼續大力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各項政策和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實現跨國經營;“走出去”的企業要有計劃地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國外高技術人才資源和發展高新技術的環境,制定發展戰略,擴大市場,站穩腳跟,穩步推進,利用時機,加快發展,培育跨國公司。
第五, 要加大國際化經營人才的培養力度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也是“科技興貿”戰略的關鍵,因此,要培養骨干人才。我國企業一方面要雇傭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及吸引出口留學人員“回家”創業;另一方面注重全球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專業技術骨干,也要培養懂WTO等國際法規政策的專門人才和外語水平高的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要花本錢選送一批素質好、外語好、有愛國思想的人到國外培養;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構建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風氣,培植鼓勵創新探索、敢冒風險、寬容失敗、尊重不同學術觀點的文化氛圍;要形成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評價和獎勵制度,以此引導科技人員尊重科學真理,強化創新意識,培養開放理念,打破學術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