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正愈來愈深地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投資格局也正經歷顯著的改變,后起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型經濟國家,在世界對外投資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企業跨國發展已成為后起國家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戰略環節,這些國家紛紛放松對外投資的限制,并采取各種鼓勵對外投資的政策。我國利用外資也正從資本內流為主向“引進來”、“走出去”并舉的模式轉換,探討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發展中國家海外投資的理論流派,并以此對我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做出指導,對于實施我國的“走出去”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理論綜述
(一)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John Dunning,1981)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是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延伸與發展。該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水平對本國企業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實現以及本國區位優勢的狀況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從而決定該國直接投資的地位和狀態。
鄧寧將各國以人均GDP為標準的經濟發展水平分為四個階段,并指出在不同階段直接投資的流出入狀況:第一階段,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由于沒有產生所有權優勢,因而沒有直接投資輸出,由于本國投資環境太差,只有少量直接投資流入;第二階段,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間,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明顯增加,外資大量流入,但由于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外資本輸出仍然十分有限;第三階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間,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對外投資大幅度上升,其發展速度有可能超過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但凈對外投資仍為負值;第四階段,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是發達國家,它們擁有了強大的所有權優勢,凈對外投資呈正數增長。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出現對外投資,緣于它們自身不斷增長的所有權優勢。影響各國在投資發展周期中所處階段的主要因素包括:國內資源稟賦的結構、對外開放的程度、國內市場的大小、國家的經濟制度、政府對吸引外資以及對外投資的政策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不同國家的不同企業所擁有的不同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決定了不同國家吸引外資和引進外資的不同的產業結構,并最終決定了各國在某一特定時點在投資發展周期上所處的不同的階段。
(二)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Small—scale Technology Theory,Louis T.Wells,1983)
小規模技術理論的邏輯基礎來源于比較優勢論。該理論的中心思想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比較優勢來源于小規模生產技術,這種小規模生產技術帶來的低生產成本等比較優勢能夠使生產者獲得比較利益。
按照威爾斯的研究結果,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緣于小規模技術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擁有為小市場需求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低收入國家制成品市場的一個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種小市場需求中獲得規模效益,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正是開發了滿足小市場需求的生產技術而獲得了競爭優勢;其二,傾向于當地采購。由于普遍存在的外匯短缺和收支逆差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都采取了各種限制進口和鼓勵進口替代的措施,這促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積極探尋用本地投入來替代特殊進口原材料的技術;其三,具有低廉的企業管理和營銷費用。調查顯示,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薪金收入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同時,由于對企業形象的重視程度不同,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在廠房建筑方面節約了大量支出;其四,能夠提供特殊產品。發展中國家一部分對外投資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這些投資往往以海外同一種族團體的需要而建立,利用母國的當地資源,使用傳統知名品牌,具有生產成本優勢,并且能夠在僑民散布的世界各地投資經營。
小規模技術理論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理論研究的早期代表性成果,它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來源與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特征相結合,為后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分析空間。該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在國際化的初期階段利用世界市場的多元化、多層次特性,通過技術創新和適當的經營戰略逐步獲得競爭優勢頗具啟迪意義。
(三)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The Theory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Lall Sanjaya,1983)
與威爾斯的分析視角相同,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旨在探究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比較優勢所在。技術地方化理論的核心命題是,對成熟技術或生產工藝的應用和改進,可以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形成和發展自己的特定優勢,進而實施對外投資。同時,差異化產品和規模經濟在現實經濟中也廣泛存在。因此,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對成熟技術的改進而形成其特有的國際競爭優勢。這些可能擁有的技術優勢表現在,通過對從發達國家進口的成熟技術進行地方化的應用與改進,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擁有更好地順應發展中國家的要素價格條件和產品質量要求的技術,可以生產更能夠滿足發展中國家市場需求和消費偏好的產品,可以開發出與名牌產品不同的差異化產品。這些技術優勢還能夠通過與本國廉價勞動力、大型家族企業或國有企業的結合而獲得資金、管理和技術等方面的額外優勢。
勞爾的技術地方化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分析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形成對外投資競爭優勢的可能性,而且強調了形成競爭優勢所需要的企業技術創新。在勞爾看來,正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進口技術的適應性改造和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活動給企業帶來了新的競爭優勢。小規模技術理論和技術地方化理論反映了一個共同點,即強調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具有的競爭優勢不是絕對優勢而是相對優勢,這種相對優勢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加適合當地市場條件的生產技術,因而在同類型發展中國家市場具有競爭優勢。二是相對于欠發達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有相對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具備了競爭優勢。與威爾斯相比,勞爾更加強調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對引進技術的再創新過程在競爭優勢形成中的作用,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尤為重要。
(四)坎特威爾和托倫惕諾(John Cantwell(Paz Estrella E.Tolentino,1990)的技術積累——技術改變的演進理論
坎特威爾和托倫惕諾從技術進步和技術積累的角度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階段性動態演進過程。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能力的提高是與它們對外投資的累積增長直接相關的,技術能力的積累是影響其國際生產活動的決定性因素,同時也影響著其對外投資的形勢和增長速度。因此,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產業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變化的,并且是可以預測的。
根據坎特威爾和托倫惕諾的研究,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深受其國內產業結構和內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在產業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縱向一體化生產活動,然后是以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為主的橫向一體化生產活動。
坎特威爾和托倫惕諾的技術積累——技術改變的演進理論表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從事海外直接投資,是在引進外資和技術以及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利用自身的生產要素創造某些優勢,從而提高了競爭力和綜合優勢來實現的。該理論構造了一個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技術積累為基礎,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與對外投資結構在相互促動中不斷升級的動態過程。這一理論有力地詮釋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新興工業體對外投資的結構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由傳統產業向高技術產業流動的軌跡,對于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外投資來加強技術創新與積累,進而提升產業結構和加強國際競爭力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五)小澤輝智(Ozawa)的一體化國際投資發展理論
該理論試圖把跨國公司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作用與開放經濟發展理論結合到一起。他認為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階梯形的等級結構,這種階梯等級結構為發達國家創造了轉移知識和技術的機會,為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提供了趕超機會,他提出了跨國投資的模式選擇問題,這種選擇應能夠使國家現有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激發出來,并達到最大程度。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跨國投資模式必須與工業化戰略結合起來,將經濟發展、比較優勢和跨國直接投資作為互相作用的三種因素結合起來分析。按照這個理論,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要從吸引外資中提高本國的比較優勢并不斷增強自身的比較優勢,從而提高經濟的競爭力。他認為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動機是發展中國家從純吸引外資轉變成向海外投資的國家的基本原因,并把這種轉換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第二階段是外資流入并向海外投資轉型階段;第三階段是從勞動力導向的對外投資貿易支持型向技術支持型的對外投資過渡;第四階段是資本密集型的資金流入和資本導向型對外投資交叉發展階段。
小澤輝智的理論是繼壟斷優勢論、投資發展周期論、產業選擇論、比較優勢論等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后,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要同國家工業化戰略結合起來,他的理論優點在于,不僅強調了發展中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以不同模式參與跨國投資的必要性,而且還提出了選擇原則和實現的步驟,即要以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為基礎,以出口導向為條件,這是其對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一大貢獻,進一步豐富了國際直接投資理論。
二、發展中國家海外投資理論對我國的啟示
經濟學界對于近些年來我國的海外投資一直比較關注,但注重的是現實狀況的分析和對策研究,很少利用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一般框架進行分析。通過以上對發展中國家海外投資理論的分析,中國的海外投資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一方面是從總量和地區分布上,第二方面是從企業構成和投資方向上,第三方面是從區域選擇和行業分布上,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1.投資總量和地區分布。
2007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87.2億美元,同比增長6.2%,其中以并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61億美元,占中國同期投資總額的32.6%。投資地區遍及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其中對美國投資最多,55,898.73萬美元(項目個數也最多:329個),其次是香港地區47,316.81萬美元、加拿大39,175.31萬美元、澳大利亞31,131.01萬美元、秘魯19,956.05萬美元、俄羅斯12,965.52萬美元。從地區分布上看我國在亞洲地區(包括香港)投資最多,達到113,361.56萬元,其次是北美、拉美和大洋州。
2.企業構成和投資方向。
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企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國有股占主導地位的股份制企業。這類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大、技術力量雄厚、專業化生產配套,在行業中處于優勢地位,在政府的指導下,開始走向世界,主要在海外從事國內稀缺性資源的開發,并逐步建立起國際化生產經營體系。另一類是有實力的地方企業,主要是一些出口產品量大,在同行業中生產規模、產品性能和質量具有國內外市場競爭力,以及特色產品的企業。這類企業一般利用自己的產品優勢,先以產品進入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而在東道國或大市場的臨近地區,重新進行生產要素的配置,建立帶料加工和本地化生產基地,取得經驗進一步擴張的經驗。
3.區域選擇和行業分布。
中國對外投資的行業比較多,由于我國產業規模大,行業門類比較齊全,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和企業不在少數,但是由于統計上的原因,不能全部反映出來,僅就了解的情況進行概述。自然資源開發(油氣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海洋漁業資源等),主要在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秘魯等國。農業、商業(養殖、種植業的生產加工、商場、賓館、餐飲業等),主要在獨聯體和一些東歐、亞洲、非洲國家。一般加工制造業(如紡織服裝、食品、電器、小型機械、摩托車、五金工具等)分布比較廣泛。高科技開發項目(如通信技術、光電技術、軟件開發、家電產品的研發等)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
以上的歸納分析說明,無論是政府出于宏觀戰略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國有大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還是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主動的海外投資擴張行為,都已經客觀地運用了國際直接投資的方法論。雖然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其固有的特點,對外投資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模式和步伐,但是我國海外投資的實際發展基本上遵循了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一般規律。
三、加快構建我國對外投資促進體系
盡管理論本身仍然在發展與變化之中,我們也不可能機械式地照搬某一理論來解釋和指揮實際經濟工作,理論的適宜與否具有時間、空間的相對性,因此,在對外投資促進措施的具體運用上,應廣泛借鑒發達國家與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經驗,構建我國對外投資促進體系,應著重在以下方面改進和強化對外投資促進措施。
第一,規范信息服務,加強技術援助
我國在提供海外投資信息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信息的采集不規范,缺少信息資料的加工整理,信息服務沒有明確的機構,信息發布缺乏權威渠道。信息服務體系的不健全直接影響了信息的質量和數量,影響企業的跨國經營決策。信息服務的改善不僅可減少企業海外投資的信息搜尋成本,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亦可為政府提供海外投資援助提供可靠的依據,使有限的援助資源充分發揮作用。
第二,區別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不同需求
根據我國現階段對外投資的實力與目標,應鼓勵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而不同類型主體對政府援助的需求是不同的。培育中國大型跨國公司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大型企業自身往往具備對外擴張所需的信息搜尋、資金技術供應等商業條件,政府的作用主要應體現在為其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例如,加強雙邊政府合作,由本國政府出面,與外國政府達成市場準入許可;爭取國外的大型投資項目等,尤其是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較大規模的投資,政府的上述推動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廣大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則需要政府較為具體的扶持,例如為中小企業海外投資提供政策性融資、貼息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為中小企業海外投資提供人員培訓服務等。
第三,加強對外投資鼓勵的區域導向
發達國家雖然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但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市場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在國際投資中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我國企業現有的特定優勢與這類國家的區位優勢的匹配度相對較好,能吻合雙方的利益與需要。因此,我國的對外投資促進政策應與外交政策與區域合作政策有機結合,采取區域、國別導向與協調措施,既實現重點布局,又要避免“一窩蜂”現象。應針對發展中國家投資風險大、資金供應缺乏等具體困難,著重在投資擔保、融資等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目前,我國現有投資保險覆蓋范圍很小,主要只是針對直接帶動出口的境外帶料加工項目,尚未建立起海外投資保險體系。提供投資保險是促進海外投資的基本措施,除了加大政府擔保力度外,還應充分利用國際組織如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IGO)的作用。MIGO是為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提供擔保的重要國際機構,可對不同形式的投資提供靈活的保險服務,保險期最長可達20年。
第四,建立健全投資促進機構,促進資本內、外流并舉
我國各地的投資促進機構(IPAs,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在促進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的成效是顯著的。但迄今為止,其工作重點尚集中于促進內流投資。隨著我國利用外資模式的轉變,應加快整合投資促進的資源,增加投資促進機構的職能。事實上,內流與外流投資促進所需的資源雖各有所側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互補的,例如,投資促進的信息服務網絡、與政府及產業的聯系渠道、人力資源等方面都可共享資源,建立內流、外流投資相互融合的促進體系,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投資促進效果。
總之,無論是在提高國家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觀層面,還是在企業生存發展的微觀層面,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對外投資都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二震、馬野青、方勇等著:《貿易投資一體化與中國的戰略》,人民出版社,2004年。
[2]陳潔蓓、張二震:《從分歧到融合: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的發展趨勢綜述》,《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3]江小涓、杜玲:《國外跨國投資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世界經濟》2001年第6期。
[4]保羅·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中國經濟統計年鑒,20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