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不管是在高校教學中,還是在實際操作中,都十分強調信用證結算的重要性。有關國際貿易結算的教科書或其他宣傳資料在講解信用證結算方式時,通常側重于對其安全性和科學性的介紹,而在介紹其他結算方式時(如匯付、托收等),又側重于分析其風險和弊病。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難免出現迷信信用證,主觀夸大其他結算方式風險程度的現象。因此本文就國際貿易結算中存在的風險進行總結、歸納,得出以下幾種風險:
一、銀行信用風險
根據《UCP500》規定,信用證是指由銀行(開證行)依照客戶(申請人)的邀請和指示和自己主動開立的,在符合信用證條款的條件下憑規定單據承諾付款的書面文件。由此可知,信用證是銀行開立的,承擔第一付款責任。但是,有時由于某些原因,開證行和保兌行等不履行自己的承諾,拒絕向出口商付款,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開出的信用證常常出現這種風險。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在做出口貿易時,必須注意開證行的資產實力、信譽等各種因素。
例如,某年,我某公司向國外A商出口貨物一批。A商按時開來不可撤銷信用證,我公司按時裝船并向議付行交單(單證嚴格相符)。不久后我方接議付行通知,稱該開證行因經營不善已宣布破產了,故不愿承擔付款責任,開證行有關經營人員也不知去向,而此時,貨已由A商提走,我出口公司對貨物失去了控制權,能否按時、全額的收回貨款,完全取決于A商的信用,銀行信用轉為商業信用。此種案例在出口貿易中經常遇見。要是進口商信用不佳,則出口公司則陷入追討貨款的馬拉松戰中;或是恰逢該貨物市場價格下跌,進口商也會惡意要求降價,出口商則為了能早日收到貨款,不得不做出讓步,以削價方式了事,從而對他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二、單證不符的風險
信用證是一種單據交易,出口商只有按照信用證規定提交全套單據,才能從銀行取得貨款。有的信用證要求出口商提交種類繁多的單據,出口商在制單工作上的任何疏忽,都會造成單證不符、銀行拒付的后果。
例如,某外資企業出口貨物一批,買賣合同與信用證均規定為CIF條件,貨物裝運后,出口企業在向輪船公司支付全額運費后,取得了由船公司簽發的已裝船清潔提單,但制單人員在提單上漏打了“Freight prepaid”字樣,當時正遇上市場價格下跌,開證行根據開證申請人意見,以所交單據與信用證不符為由拒付貨款。《UCP500》規定,銀行的付款完全以受益人提交的單據完全符合信用證條款規定為條件的,所以要求交付的單據嚴格做到正確、完整,特別強調單證一致、單單一致,才能保證及時收匯,若有不符之處,銀行有權拒付。本案中,信用證規定CIF條件,顯然由賣方預付運費(Freight prepaid),提單中漏掉未顯示此內容,就構成了單據與信用證內容不符,不管實際上賣方確實已交運費,銀行有權拒付,因此,賣方不得不吃這啞巴虧,最后,出口商被迫委托我駐外機構在當地處理了貨物,損失數萬元。
單證不符,有時候也是由于買方造成的,例如,我某進出口公司與歐洲某客戶達成一筆圣誕節應季禮品的出口交易。合同中規定,以CIF為交貨條件,交貨期為2000年12月1日以前,但合同未對買方的開證時間予以規定。賣方于2000年上旬開始向買方催開信用證,經多次催證,買方于11月25日才將信用證開抵我方,由于收到L/C的時間較晚,使得我方于12月5日才將貨物裝運完畢,當我方向銀行提交單據時,遭到銀行以單據不符為由拒付。本案中,雖然是由于買方遲開信用證造成我方所交單據不符,但是,按照信用證業務規定,銀行有關各方處理的是單據,而不是與單據有關的貨物、服務、履約行為,我方未能在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內完成裝運,銀行當然可以單證不符為由拒付貨款。
三、軟條款風險
軟條款風險指的是進口商利用出口商缺乏國際貿易知識和經驗及急于出口的心態,在信用證中設有一些對進口商有利而出口商卻難以控制且不易發現的條款,該條款可能導致出口商難以履行合同或給開證行和開證申請人解除付款合同埋下伏筆。信用證的軟條款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出口商能否按時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并得到付款將取決于開證人或開證行的意愿,結果常常使得出口商受制于人,最后不得不喪失一部分貿易項下的利益,如被迫同意降價銷售、接受延后付款的安排等。
常見的信用證“軟條款”很多, 可歸納為以下五類:
1.信用證暫不生效, 而生效的主動權在申請人或開證行、通知行等手中。例: This credit will be operative only after receipt of further instruction.本證在開證行另行通知后生效。也就是說, 開證行或進口商只要不通知, 信用證就無法生效了。
2.限制受益人提供的單據, 而這種單據通常是很難獲得或必須由申請人或開證行、通知行等才能提供的。例: The document beneficiary present should include an inspection certificate signed by applicant of its agent.受益人提交的單據中應包括由開證申請人或其代表署的檢驗證書一份。
3.限制受益人裝運, 如規定船公司、船名、裝船日期、目的港、起運港、驗貨人等必須得到申請人的指示。例: The goods will be shipped upon receipt of shipping advice issued by opener of L/C appointing the name of vessel, which will be issued byway of an amendment to this credit by the issuing bank.貨物只能待收到開證人指定船名的裝運通知后裝運, 而該裝運通知將由開證行以信用證修改書的方式發出。
4.開證行付款不是無條件( 在單證相符且受益人無欺詐情況下) , 而是有條件的。例: The opening bank is obliged to payment only after goods are shipped to the port of destination.貨到目的港后才付款。
5.規定相互矛盾的條款, 使受益人處于兩難境地, 無法同時滿足, 而申請人取得貨物或保證金后反而指責受益人“違約”。例:某出口公司接到一張信用證,經審核除了檢驗證書外未發現其他問題。該檢驗證書條款:“Inspection certificate of quality issued by the buyer’s representative, his signature must be verified by the opening bank.(由買方代表簽發的品質檢驗證書,其簽字須由開證行證實。)”
四、單據過期的風險
近年來由于高速船舶的出現,中途港減少,集裝箱的廣泛使用,港口裝卸設備改進等原因使海運時間大大縮短。 而信用證的結算周期卻較長,在航程較短的近洋運輸中,這就很容易出現貨物已經到達進口國,而進口商用于提貨的單據尚未抵達進口商的情況,從而影響進口商的用貨安排,并加大貨物發生損壞和滅失的風險。
單據過期的常見形式是:所交的單據上所載明的時間超出了信用證規定的時間。
例如,某單位出口一批貨物,合同和來證均規定為空運。發貨人托運后,取得3月1日簽發的空運單,其上注明實飛日前為3月17日。出口單位于3月23日持空運單向議付行辦理議付時,遭拒付。根據《UCP500》第27條a款Ⅲ項規定:“如信用證要求注明實際發運日期,則應對此日期作出專項批注。在空運單據上如此表示的發運日期,即視為裝運日期。就本條款而言,在空運單據的方格(標明僅供承運人使用或類似說明)內表示的有關航班號和起飛日期的信息不能視為發運日期的專項批注。在所有其他情況下,空運單據的簽發日期即視為裝運日期。”因此,該批貨物的裝運日期應為3月1日。又根據《UCP500》第43條規定,銀行拒收遲于裝運日期后21天提交的單據。所以銀行有權拒絕議付。有關貨款,賣方只能自己向買方要回。
再一種情況就是,雖然買賣雙方同意延展裝船期,但是未經過銀行,修改相應的信用證有關規定,從而造成賣方提交的單據過期。
例如,我向美出口一批貨物,合同規定8月份裝船,后國外來證將裝船期改為不得晚于8月15日。但8月15日前無船去美,我立即要求外商將裝船期延至9月15日前裝運。隨后美商來電稱:同意船期延展,有效期也順延一個月。我于9月10日裝船完畢,15日持全套單據向銀行辦理議付,但銀行拒絕收單。根據信用證國際慣例,不可撤銷L/C非經所有當事人同意,不得任意修改或撤銷。由此可見,如開證人和受益人雙方撇開開證行而對L/C之內容進行修改顯屬無效,裝船日期仍應為8月15日之前,議付行當然拒絕議付。因此,如受益人要求改證應先給開證人,開證人同意后再由其給開證行,而后開證行通知通知行向受益人發出修改通知,至此這已修改方能生效。如開證人需要修改L/C,亦應先給開證行,然后由開證行將修改內容通知通知行轉受益人。如受益人同意,則修改成立;如受益人不同意,則不能修改。
五、電放提單破壞了信用證的規則
國際航運實踐中,在貨物裝船、船公司簽發正本提單的情況下,卸貨港收貨人須憑經過適當背書的正本提單在卸貨港換取提貨單才能提取貨物,船公司放貨的原則是“認單不認人”。然而,為了減少或避免貨物已到目的港但收貨人還未拿到正本提單或憑正本提單無法提貨的現象給收貨人造成的損失,近十年來,航運實踐中出現了一種變通的做法——電放提單。
電子放單是指貨物先于單據到達進口方,進口方為不因貨物產生滯港費用而先行提貨,而要求賣方至電船公司,憑這個賣方出具的“準予買方先憑副本提單提貨”的電文(傳真或電傳),先行提貨的行為。這樣一來,等于賣方將貨物直接放給了買方,其風險是一旦客戶不付款,則貨款兩空,風險很大。電放破壞了信用證的規則,因為如果信用證沒有明文規定一張正本提單可以由賣方直接寄給買方,那么作為開證行或付款行或保兌行,保證單證相符的情況下付款的承諾,是要以控制提單及其貨權為前提的。如果電放沒有通知開證行或付款行或保兌行,或經這些銀行同意,即使所交的單據沒有不符點,銀行也不再承擔原有的第一付款責任的承諾。這樣做由原來的信用證結算,實際變成了類似托收(D/P),但又不是托收,因為貨物已經被提走,只是正本單據由銀行轉交而已。所以,如果要做電放,一定要買方向銀行做出書面承諾,保證賣方提交單據后,不論是否有不符點,無條件地接受,同時保證付款贖單,然后由開證行出具同樣內容的文件,或做出同樣內容的信用證修改。
六、單貨不符的風險
信用證結算使貨款的支付與貨物交付相脫離,進口商常常遭遇單貨不符,甚至有單無貨的風險。
例如,我山東一家進出口公司和外國A公司訂立了進口尿素5000頓的合同,依合同規定我方開出以該外國公司為受益人的不可撤銷信用證,總金額為148萬美元。1990年10月貨物裝船后,該外國公司持提單在銀行議付了貨款。貨到青島后,我公司發現尿素有嚴重質量問題。立即請商檢機構進行了檢驗,證實該批尿素是毫無價值的廢品。但由于外商所交單據符合信用證的各項規定,銀行必須向出口商承擔付款責任,我公司亦無權拒絕向銀行付款,有關貨物質量問題只能通過仲裁方式向買方索賠。
按信用證支付方式,開證行僅憑單據付款,因此在進口業務中,客戶資信如何事關重大,與新客戶做大宗買賣,更應對對方的資信做深入的調查了解,以防止上當受騙。例如,我某外貿公司向國外一新客戶定購了一批初級產品,按CFR中國某港口、即期L/C付款條件達成交易,合同規定由賣方以承租船方式將貨物運交我方。我開證銀行也憑國外議付行提交的符合L/C規定的單據付了款。但裝運船只一直未到達目的港,后經多方查詢,發現承運人是一條舊船,船、貨均告失蹤,此系賣方與船方互相勾結進行詐騙,導致我方蒙受重大損失。
其他參與結算的當事人,如開證行、議付行、保兌行等,也會由于自己在信用證結算中的職能的特點而承擔不同性質和種類的風險。
由此可見,信用證結算和其他結算方式一樣,有利也有弊,我們的出口企業應該改變“但凡有進出口貿易,一律采用信用證結算,否則寧可不出口,不成交”的想法,辯證地認識信用證結算的利弊,并結合客戶的資信狀況、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結算銀行的信用等級、貿易的性質、成交金額的大小等多方面的情況確定是否采用信用證結算。對于資信狀況良好、無不良拒付記錄的客戶,最好采用托收、匯付等程序簡單、周期短、費用低的結算方式。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結合國際保理、銀行保函、出口信用保險進行結算。
參考文獻:
[1]劉鴻.淺析外貿合同中的彈性條款[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11):39~40.
[2]辛志明.淺談CIF條件下買方對賣方風險的防范[J].山東經濟,1999(4):51~53.
[3]張志.從一則案例看出口業務風險識別程序[J].對外經貿實務,2006(6):25~27.
[4]沈沛龍,任若恩. 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較研究[J].經濟科學,2002(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