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在國際貨物貿易中,賣方除了要按照合同將約定的貨物交付買方外,還有義務將與貨物有關的貨運單據(主要包括商業發票、運輸單據和保險單)移交買方。在實際業務中,單據的移交往往比貨物的交付更為重要,此時,可以認為買賣雙方之間進行的是與貨物有關的單據的買賣(a sale of documents)。本文從國際貿易術語和貨款支付方式這兩個方面探析單據買賣的形成原因、對國際貨物貿易帶來的便利及風險,并提出防范單據買賣風險的相應對策。
一、 單據買賣與貿易術語
在進行國際貨物買賣時需要使用國際貿易術語。國際貿易術語一方面用以表明商品的價格構成,另一方面用以劃分買賣雙方的風險、責任和費用,來確定買賣雙方交接貨物時的部分義務。根據國際商會《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所定義的13種貿易術語,按FOB、FCA、CFR、CPT、CIF或CIP術語達成的交易當屬單據買賣,以其他術語成交則不構成單據買賣。究其原因,按這六種術語訂立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屬于“象征性交貨”(symbolic delivery),賣方只要將貨物裝上船(FOB、CFR、CIF)或將貨物交付承運人(FCA、CPT、CIP),取得貨運單據交付買方即完成交貨,貨物的風險在裝運地即由賣方轉移至買方,賣方無須保證實際貨物到達買方。也就是說《2000通則》規定,在這六種術語中,運輸途中的風險都由買方承擔,即便運輸途中貨物遇險遭受損失,甚至滅失,只要賣方提交合格的單據,買方就必須對單據付款。而E組和D組術語,《2000通則》都規定賣方必須將實際貨物交付買方。如EXW術語規定賣方在其處所將貨物置于買方處置之下時即履行了交貨義務,D組術語也都要求賣方將貨物置于買方處置之下時方完成交貨。因此,在以E組或D組術語達成的交易中,賣方必須將實際貨物交付買方,屬“實際交貨”(actual delivery),而不能僅憑移交單據完成交貨義務,從而無法構成單據買賣。
二、 單據買賣與付款方式
國際貿易中基本的付款方式有匯付、托收和信用證三種。在光票托收、光票信用證和一般匯付業務(如預付貨款和貨到付款)中,貨款的收付不需要隨付貨運單據,只憑金融票據(匯票、支票等)即可完成貨款的結算,買賣雙方在與銀行的結算過程中不涉及貨運單據的移交。因而僅從支付方式來看,光票托收、光票信用證和一般匯付業務不構成單據買賣。而在跟單托收和跟單信用證方式下結算貨款,買方和銀行則都是對單據付款或承兌。如跟單托收方式下,有付款交單(D/P)和承兌交單(D/A)兩種做法,這兩種做法中,買方付款或是承兌所得到的都是貨運單據而非實際貨物。信用證結算尤其能夠體現單據買賣的特點。最新實施的《UCP600》第五條規定“銀行處理的是單據,而不是單據可能涉及的貨物、服務或履約行為。”可見在信用證業務中,銀行向賣方付款是以賣方提交的單據符合信用證的要求為條件的,只要受益人(賣方)提交的單據表面符合信用證的規定,銀行必須付款而不問單據的真實性以及貿易中的貨物是否符合合同的規定;其后,買方向銀行付款仍然是取得貨運單據,而非實際貨物。因此,以跟單托收或是跟單信用證作為付款方式的貨物貿易屬于單據買賣。
三、 單據買賣中的風險及防范
根據以上分析,國際貨物貿易中單據買賣的構成與交易中所使用的貿易術語及貨款的支付方式有關。而國際貿易中普遍使用的貿易術語和付款方式都能夠構成單據買賣,這就是國際貨物貿易主要表現為單據買賣的原因。
國際貿易中單據買賣的形成對互不熟悉的貿易雙方之間達成交易提供了可能,從而為國際貿易的進行帶來了許多便利。因為在單據買賣中,賣方能憑借單據控制貨物,避免發貨后買方失信拒絕付款而導致錢貨兩空;買方則可以通過要求賣方提交貨運單據促使賣方及時裝運,以保證如期收取貨物。當然,國際貿易中單據買賣的形成也給貿易雙方帶來了風險,如使用不當,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
1.賣方風險及防范
賣方在單據買賣中提交的運輸單據的性質不同,會面臨不同的風險。海洋運輸和多式聯運方式下,賣方提交的海運提單或多式聯運單據具有物權憑證的性質,買方需憑借這類單據提取貨物。而在其他運輸方式下,賣方交貨后取得的運輸單據不具有物權憑證的性質,買方僅憑承運人的到貨通知即可提取單據,也就是說即便買方不付款,也能收到貨物。因此,在單據買賣中如賣方提交的單據“值錢”,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這實際上意味著,海洋運輸和多式聯運方式下更適合進行單據買賣。當然,賣方必須了解承運人的資信,避免承運人無單放貨造成損失。
信用證業務中,賣方在單據買賣中的風險主要來自于信用證的單據條款,尤其是“軟條款”造成賣方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不符,而導致交貨后無法收到貨款的風險。因此,賣方收到信用證后必須仔細審核信用證條款,對其中不合理的條款提出修改。同時,單據制作必須符合有關的國際慣例,做到正確、及時,確保“單證一致,單單一致”。
托收業務中,買方對單據的付款則主要取決于買方自身的信譽。因此,進行單據買賣時,賣方必須熟悉買方的資信狀況,盡量爭取按付款交單和CIF(CIP)條件成交。在制作單據時,必須嚴格符合合同,防止買方以此為由拒付貨款。運輸單據應做成空白抬頭并加背書,以便賣方掌握貨物所有權。
2.買方風險及防范
買方在單據買賣中,是期望通過單據取得貨物。由于在單據買賣中,買方付款得到的對價是單據而不是貨物,這就使得買方面臨單貨不一致,甚至是有單無貨的風險。另外,屬于單據買賣的貿易術語都屬于裝運合同,因而運輸過程中的意外風險也都由買方承擔。所以,買方在單據買賣中,首先應掌握賣方的資信情況,尤其是在信用證業務中,以避免賣方假造單據而遭受損失。其次,還應了解承運人,防止承運人失職引起貨損,特別是在CIF條件下,要防止承運人簽發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提單。第三,必須做好貨物的運輸保險工作,如按CIF或CIP術語成交,應在合同中約定賣方的保險義務;如按FOB、FCA、CFR或CPT術語成交,則需及時投保,以避免貨物遇險而受損失。
國際貨物貿易單據買賣的形成與國際貿易術語和貨款的結算方式有關,常用的貿易術語和結算方式都構成了單據買賣,因此國際貨物貿易主要表現為單據買賣。單據買賣中買賣雙方所承擔的風險不同,在貿易實踐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才能真正從貿易中獲益。
參考文獻:
[1]吳百福、進出口貿易實務教程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黎孝先、國際貿易實務[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孟祥年、國際貿易實務操作教程 [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