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報》2001年6月17日刊登一篇《緊急求助》的文章。一周以后,即6月24日在第002版隨即刊登五位行家解析《緊急求助》文章題為:信用證方式也有風險。筆者仔細閱讀了這兩篇文章,發現《求助》文章與事實有些出入,通過五行家的解析,還原了一部分事實,同時對事態的發展也做了一些預測。但不知實際結果怎樣,當時留下了一個懸念。事也湊巧,一個偶然機會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了一位老師寫的一篇題為“一則SWIFT信用證損失案的教訓”的文章。該案酷似當年的那宗“懸案”。筆者由于長期從事信用證的教學工作,平時很注意搜集關于信用證的案例。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很難搜集到真實完整的案例,于是產生了還原這個案例欲望。筆者試圖通過對這三篇文章的剖析,還原一個真實的案例,幫助外經貿工作者以及同行認清信用證這種支付方式的本質,更好的做好本職工作。
緊急求助文章回放:
我司于日前裝運1€?0’FCL凍柜出口至西班牙。信用證是由某國中間商開給我公司的,但L/C是以MT199形式開給我司的?,F在我已將所有單據通過銀行寄到某國銀行,目前某國銀行提出拒付通知,稱單據中有不符點(其實不符點可以成立)。經我與客戶緊急聯絡,客戶聲稱保證付款,但銀行遲遲不能付款至我司。目前,貨物馬上到達目的港,我司十分著急,我想請教同行如下問題:
1.L/C199形式,如某國銀行提出拒付,客戶能否拿到單據?
2.據當地銀行告知,L/CMT199形式不能確認此L/C的真偽。以上事件,如銀行提出拒付,是否能確認此L/C的真實性?再有,MT199形式L/C通過什么方式詐騙?
3.據客戶講,因某國銀行(客戶的開證行)與國內銀行無直接委任關系,故采用MT199L/C形式,而不能直接開MT710形式。請問,客戶這種理由成立嗎?
4.請指教我司應如何應付此事件?
行家A首先對文中提到信用證的開立方式為MT199提出質疑,認為文中提到“因某國銀行(客戶的開證行)與國內銀行無直接委任關系,故采用MT199L/C形式,而不能直接開MT710形式”一說是不能成立的。行家A的說法得到了行家E的證實。為了把事情搞清楚,E調閱了該信用證。經查這份L/C是美國H銀行某國分行用SWIFT(銀行間電訊往來的一種方式)MT999格式開出的,然后由美國H銀行用MT199格式開出了證實書,證明了L/C的真實性。即這份L/C不是以MT199格式開出的。事實上SWIFTMT199格式只能用于匯款和開出證實書等,而不能開立L/C。
該案例應該是這樣:該公司于日前裝運1€?0’FCL凍柜出口至西班牙。信用證由中間商通過美國H銀行某國分行用SWIFT(銀行間電訊往來的一種方式)MT999格式開出的,然后由美國H銀行用MT199格式開出了證實書(該信用證是真實的)。
該公司發貨后已將所有單據通過提示行寄到某國銀行(開證行),該開證行稱單據中有不符點(其實不符點可以成立),發出拒付通知。該公司于是與客戶緊急聯絡,客戶聲稱保證付款,但銀行遲遲不付款。至此再無下文。
雜志文章中提到的案例:
某公司與國外一家公司(中間商)簽訂出口冷凍蔬菜到西班牙的銷售合同。合同中規定:買方必須于2000年3月15日前開立信用證,賣方在收到信用證后1個月內裝運貨物。2000年3月12日國外中間商如期開來SWIFT信用證,但信用證是用MT199格式開給外貿公司的。對此客戶解釋說:因開證行與國內銀行無委任關系,故采用MT199格式開立,而不是常見的MT710的格式開立。通知行在給受益人的面函中告知收益人MT199格式無法辨認真偽,并且批注提示收益人出貨謹慎。受益人在無法辨別信用證真偽的情況下于2000年4月10日貿然出貨,并于20日將全套出口結匯單據提交給議付行。議付行審單后認為單證相符,單單相符,于是將單據寄往開證行。開證行收到單據后,以單據中有不符點為由向議付行發出拒付通知。外貿公司得知貨款遭拒付,急忙與新加坡客戶聯系,客戶聲稱會向銀行發函表示接受不符點,保證到時會付款贖單。外貿公司于是安心等待。此時單據己達客戶兩個星期了,貨物也已到達目的港,但仍不見付款通知。后經多種方式向客戶追索貨款,僅得到原貨款的40%,損失大半。
至此可以將該案例全部還原:外貿公司安心等待。單據己達客戶兩個星期了,貨物也已到達目的港,但仍不見付款通知。后經多方努力,收回40%貨款,損失大半。
基本分析: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出該出口公司在處理信用證業務時存在兩點失誤:第一,對中間商使用的信用證認識不足。第二,單據遭到開證行拒付之后,應對的手段不夠積極。在國際貿易中,中間商使用的多半是對背信用證和可轉讓信用證。這兩種信用證都是以原證為基礎,開出的第二張信用證。真正的出口商提交單據后,中間商要換單。轉開行對單據的要求極其嚴格,極易發生信用證“短路”,既出現單證不符,單單不符,導致開證行拒付。一旦開證行拒付,貨款能否收回,只能取決于進口商的信譽了,這樣支付方式從銀行信用又轉為商業信用了。
開證行因單證不符拒付信用證項下的單據,這是它的權利,這時開證行保留單據聽候處理。本案中的出口方擔心開證行擅自放單給進口方?!禪CP》500第14條E款規定:如開證行及/或保兌行(如有),未能按照本條文規定辦理及/或未能代為保管單據聽候處理,或徑退交單人時,開證行及/或保兌行(如有),就無權宣稱單據與信用證條款不符了。《UCP》600第16條對此也做出了詳細地規定。結論是:開證行擅自放單要承擔賠償責任。
至于開證申請人能否贖單,那就看客戶的信譽了。客戶聲稱保證付款,但銀行遲遲不能付款,說明客戶還沒有接受不符點,可能等貨到目的港后看市場行情,如行情看好則要貨,如行情不好,則可能砍價甚至不要貨,因此先口頭承諾會接受不符點,穩住出口方,不要有所作為,以便日后占據更大的主動權。因此,出口方應做好客戶不要貨的最壞打算,積極做好各種應對準備。首先,出口方應該一邊通過各種渠道打聽一下目的港該貨的市場行情見機行事,一邊看能否在目的港找到另外一家公司愿意幫助處理一下這方面的事務,或轉賣或退回??傊鲎顗牡拇蛩?,往最好的方向努力。其次,催促客戶去銀行贖單,履行合同的支付義務。出口方按合同的要求提交了貨物,已經履行合同主要義務;進口商也應該依據合同履行對價義務,不能因開證行拒付而免除自己的付款義務。
通過對上述案例的還原,我們應該對信用證這種支付方式的特點有更清醒的認識。不要迷信信用證支付方式,信用證方式也有風險。作為一種已有兩百多年實務和法律發展歷史的信用證支付方式以其付款的確定性和付款的迅捷性為全球的貿易上廣泛采用。尤其為中國商人所推崇。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的進出口結算中,有50%以上采用信用證結算方式。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信用證業務堅持的獨立性的原則是保證受益人能迅速準確地收回貨款的保障。所謂的信用證的獨立性要求開證行只審查單據,既“單證一致”、“單單一致”的原則來決定是否付款或承兌,而不考慮合同下的基礎交易。按照德國人的說法“先付款,后訴訟”,出口方要獲得這種便利,要付出的代價只有一個就是繕制一套與信用證相符的單據。因而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信用證結算方式下,單據比貨物還重要。
本文的結論是:
要安全收匯,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先由通知行確定信用證的真偽。通知行有義務來審核信用證的真偽并在通知受益人的面函上注明,即以密押是否已核或相符來表示。在無法辨別信用證真偽情況下,絕不能貿然發貨。此時,可以請進口方重新申請開證,或者請資信好的銀行對這張信用證加保。
第二,通知行轉來信用證后要認真審核,包括通知面函。當業務員拿到信用證時,除了要仔細閱讀信用證的單據條款外,其他和信用證有關的所有條款和文字包括信用證上對銀行的指示,或者關于付款的條款都要認真核對。通知面函上當然會有許多例行公事的內容,但往往還會有對受益人來說很重要的內容,比如對信用證的表面真實性的描述,比如對信用證的有些條款的批注,以及提請受益人注意風險防范的一些建議等。所以,受益人一定要仔細閱讀和妥善保管通知面函,否則無法及時提出質疑,出問題時也就無法據理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