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盡管鉗工技能等級考試要求工件的最后加工面基本上是銼削面,但影響工件加工效率及加工精度的往往要涉及鋸割。因此,在鉗工技能教學過程中,提高鋸割質量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根據多年的鉗工實習指導經驗,總結出鋸割“三環”訓練法,在技能教學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鋸割“三環”訓練法;鋸面光潔訓練;鋸面平直訓練;鋸割余量訓練
鉗工技能等級考試中,毛坯的尺寸往往比成品工件的尺寸大2mm左右,若只采用銼削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還會大大消耗學生的體能,造成操作動作變形,影響加工精度。若先采用鋸割加工去除大部分余量,只留0.3~0.5mm的合適余量給銼削加工,就能有效地減少學生的體力支出,大大提高加工速度,為工件最后的整體修正留出足夠的時間,有利于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
要使鋸割后留下0.3~0.5mm的加工余量給下一道工序,這就需要有相當高超的鋸割技能水平。筆者從多年來的鉗工技能指導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鋸割“三環”訓練法,即鋸面光潔訓練、鋸面平直訓練、鋸割余量訓練。
鋸面光潔訓練
鋸面光潔是指鋸割面比較光滑、表面粗糙度不超過Ra50。由于影響鋸面光潔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正確的鋸削姿勢和協調的鋸削動作,所以必須要對學生依次進行如下訓練:
鋸削姿勢訓練正確的鋸削姿勢為:左腳跨前半步與臺虎鉗軸線約成30°,右腳稍微朝后與臺虎鉗軸線約成75°(如圖1a);左腿彎曲,右腿伸直;右手握鋸弓,左手輕扶鋸弓前端;身體稍向前傾,重心落在左腳上(如圖1b)。由于鋸削姿勢要求較為復雜,實習指導教師應將腳、腿、手、身體的正確姿勢逐一進行分解示范,在學生各個姿勢的訓練過程中加強巡視,對他們的錯誤姿勢要不厭其煩、逐一地加以糾正,并盡量發動相鄰工位的學生相互進行督促和競賽,促使全體學生盡快掌握正確的鋸削姿勢。

鋸削運動訓練合理的鋸削運動為:開始鋸割時,身體稍向前傾,與豎直方向約成10°角,此時右肘盡量向后收(如圖1b),隨著推鋸行程的增大,身體逐漸向前傾斜(如圖2a),行程達三分之二時,身體傾斜約18°角,左右臂均向前伸出(如圖2b),當鋸削最后三分之一行程時,用手腕推進鋸弓,身體隨著鋸弓的反作用力退回到15°角位置(如圖2c);回程時,取消壓力使手和身體都退回到最初位置;鋸削頻率以每分鐘20~40次為宜。由于鋸削運動是手、腿、身體、鋸弓的運動及用力的動態協調過程,難度很大,初學者往往一時難以掌握。因此,實習指導教師應先采用慢動作示范鋸削運動的整個過程,并強調圖1、圖2所示的四個關鍵位置的姿勢要求。然后,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實習指導教師必須加強個別指導,最好能做到“手把手”地貼身輔導。由于學生對鋸削運動的掌握程度往往個體差異較大,實習指導教師可將掌握得較好的學生樹為榜樣,讓他們進行示范操作,并加入對技能“差生”的貼身輔導,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
鋸面平直訓練
鋸面平直是指鋸縫平直,鋸割面與側面垂直。為達到鋸面平直的要求,應加強以下訓練:
鋸縫平直訓練鋸縫平直是指鋸縫無明顯彎曲、基本上成一直線。可先對學生進行“騎線”鋸削訓練,再進行鋸“梳齒”訓練。所謂“騎線”鋸削,也就是先劃鋸割面的位置線,再沿劃線進行鋸割。由于鋸割時一旦出現鋸削歪斜量過大,就會導致整條鋸縫無法糾直,甚至會產生“夾鋸”,使鋸削不能繼續進行,更為嚴重的還會造成鋸條折斷。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實習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邊鋸割邊觀察的習慣樹立及時糾直鋸縫的意識。當學生的鋸縫基本平直之后,為進一步提高鋸縫的直線度,就要進行鋸“梳齒”訓練:先讓學生劃出一條條先疏后密的“梳齒”線,再進行“騎線”鋸削。待他們能熟練操作后,可進行不劃線的鋸“梳齒”訓練,要求“梳齒”越薄越好。
鋸割面與側面垂直訓練鋸割面與側面垂直是指鋸割面與其前、后兩側面基本上垂直。造成鋸割面與側面傾斜的主要原因在于鋸割時鋸條平面與兩側面沒有保持垂直。要解決這一問題,可采用兩面劃線“騎線”鋸削訓練,即先在材料的前、后兩側面劃出兩條平行線(要求這兩條劃線所組成的平面與前、后兩側面垂直),再沿這兩條劃線進行鋸割。學生的鋸割面是否與側面垂直,只須檢查一下鋸割后兩條劃線是否存在就可得知:若兩條劃線全都消失,則鋸割面與側面已垂直,否則,鋸割面與側面沒有垂直。在練習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動作,可組織面對面工位的兩個學生相互觀察對方的鋸條平面是否與側面垂直,若發現傾斜就應及時相互糾正。
鋸割余量訓練
鋸割后如能留下0.3~0.5mm的余量給下一道工序,將非常有利于提高工件的整體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要使學生達到控制合適鋸割余量的水平,必須采取系統的、科學的訓練方法。根據多年的鉗工技能指導經驗,筆者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目測0.3~0.5mm的尺寸訓練、控制起鋸后的余量訓練、“傍線”鋸削訓練。
目測0.3~0.5mm的尺寸訓練由于鋸割時鋸割余量難以直接使用量具進行準確測量,往往通過目測估計,所以目測0.3~0.5mm的尺寸訓練是保證鋸割后余量達標的主要措施。具體的訓練方法為:第一步,兩人編為一組,每組發一把厚薄規,兩個學生輪流觀察0.3~0.5mm尺寸范圍的厚薄規片的厚度;第二步,兩個學生相互考核目測估計0.3~0.5mm尺寸范圍的厚薄規片的準確度,直到兩人都能準確估計出來為止。

控制起鋸后的余量訓練起鋸后的余量會直接影響鋸割后余量的大小,因而對起鋸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起鋸分遠起鋸和近起鋸兩種,一般采用遠起鋸。正確的遠起鋸方法為:用左手大拇指對鋸條進行卡位(如圖3a),起鋸角約為15°(如圖3b),開始起鋸時壓力要小,行程要短。從正確的遠起鋸方法中可知,控制起鋸后的余量大小是通過左手大拇指對鋸條的準確卡位來實現的。為提高學生的卡位準確性,訓練時,可要求他們先對鋸割面的平行面進行精加工,再按一定的尺寸劃出鋸割面的位置線,然后在劃線的外側進行起鋸并鋸割。鋸割后,用游標卡尺測出起鋸鋸割面到其平行面的距離,便可得知起鋸后的余量大小,并作相應調整。當通過游標卡尺測得學生起鋸后的余量大小在0.3~0.5mm的合適范圍內時,就應利用上一步的訓練(目測0.3~0.5mm的尺寸訓練),培養他們對起鋸后合適余量大小的直觀感悟。當學生對起鋸后的合適余量大小有了一定的直覺后,便可讓他們直接通過目測進行起鋸后余量大小的控制訓練,直至能夠熟練、自如地獲得起鋸后合適的余量為止。
“傍線”鋸削訓練所謂“傍線”鋸削,是指靠近劃線進行鋸削,鋸割后鋸縫盡可能接近劃線而不使劃線斷開。“傍線”鋸削后的合適余量為0.3~0.5mm,要達此水平,可對學生先進行單面劃線“傍線”鋸削訓練,再進行兩面劃線“傍線”鋸削訓練。單面劃線“傍線”鋸削,即先在材料的前側面上劃出鋸割面的位置線,再進行單面“傍線”鋸削。學生練習時,要求先精加工鋸割面的平行面,再按一定的尺寸在前側面上劃出鋸割面的位置線,然后進行“傍線”鋸削。鋸斷后,可用游標卡尺測量單面劃線“傍線”鋸削的余量。若測得的鋸割余量合適,就應及時讓學生對合適的鋸割余量進行必要的直觀感悟,再通過一定量的強化訓練,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脫離量具的輔助就能直接地目測控制合適的單面劃線“傍線”鋸削余量的水平。由于單面劃線“傍線”鋸削難以保證整個鋸割面上余量的均勻度,往往是近前側面的鋸割余量合適了,而遠前側面的鋸割余量卻是超差的,所以必須還要再進行兩面劃線“傍線”鋸削訓練。兩面劃線“傍線”鋸削,即先在材料的前、后側面上劃出鋸割面的位置線,再進行兩面“傍線”鋸削。學生訓練時,同樣可要求先用量具測出整個鋸割面的合適鋸割余量,培養學生的直觀感悟能力,然后再脫離量具,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都能達到鋸割后留出合適鋸割余量的要求。
在鋸割訓練最后“一環”——鋸割余量訓練的過程中,合適的余量要求為0.3~0.5mm,對學生而言絕非易事,這一環節的訓練強度高、體力消耗大,極為勞累,常常引發學生的畏難情緒。所以,實習指導教師在教授技能的同時,必須摸清各個學生的心理特點與體能狀況,多理解、多鼓勵,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使鋸割余量訓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鋸割“三環”訓練法只是提高學生鋸割質量的一個整體訓練骨架,各項鋸割技能的具體操作細節、教授技巧以及因人而異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要做的思想工作才是提高學生鋸割訓練質量的“血”和“肉”。實習指導教師只有將適合自己學生的“血”和“肉”合理地附植到鋸割“三環”訓練法這一個整體訓練骨架上,才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鋸割訓練質量。
參考文獻:
[1]操作考題研究組.技術工人等級操作技能考題集(鉗工1~6級)[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88:1-89.
[2]張斯元.淺談專業技能訓練的層次性[J].職業教育研究,2006,(10):167.
[3]徐冬元,等.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功,郭紅梅.淺談鉗工“技能差生”的技能訓練[J].職業教育研究,2006,(8):160.
作者簡介:
郭傳波(1971—),浙江省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機械專業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