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使學生能在畢業后很快適應企業及社會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競爭力,職業院校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外,更應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文章介紹了職業院校學生需要培養的五種職業能力的內涵及培養途徑。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一些學生:在學校時他們的各科學習成績都很優秀,并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然而等他們到了單位開始工作后,卻出現了很難適應工作單位的要求,與同事、領導的關系緊張,工作成績差等與當初在學校優秀表現差異很大的現象。
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和在企業的身份不同,所從事的任務不一樣而造成的。在學校時,學生的任務主要是將自己的學習成績搞好,在時間上沒有特別的緊迫性。而到企業單位后,由于各企業都要追求經濟效益,每個人員都有具體指定的工作內容,有具體的工作流程,每日甚至每小時都有具體的工作指標,不但要完成其數量,更要按照操作流程保證其質量,操作的時間性要求比學校學習任務強得多,工作壓力也比在學校時增加很多。因此,為使學生能很快適應企業的要求,我們在學校除了要教給他們知識外,更要培養他們適應企業工作要求的職業素質和能力。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是勞動者勝任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對畢業生的期望值由原來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所學專業轉變為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職業素質。職業素質的高低不僅決定了畢業生就業機會的多少和就業能力的強弱,也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而職業素質的培養不是簡單的說教或訓斥就可以實現的,必須通過職業情境的構建引入企業管理要素,在學校的學習情境中融入工作情境要素,達到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共同提高。
那么,學生需要學習和培養的職業素質主要有那些呢?這主要取決于各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具體的工作性質。根據企業工作的特點,以下五個方面是一些最基本的職業能力,包括時間管理能力、再學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下面就這些職業能力的內涵以及如何進行培養進行簡單介紹。
時間管理能力
時間管理能力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按質按量完成工作任務的一種能力,該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工作完成情況,直接影響到工作成績。要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必須讓他們學會根據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及完成時間等,在開始工作前做好工作計劃,并預留出部分時間以便調整。這一能力的培養可以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如在實驗課上可以教他們在接到實驗任務時,首先去了解該任務包括哪些具體的實驗內容,這些內容在時間上和邏輯上有什么樣的關系,以及每個步驟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再根據這些信息制訂出具體的實驗計劃,然后按照這個計劃進行具體執行,并根據執行情況及時調整工作節奏,最終使整個實驗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完成。在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和學生在一起或幾個學生在一起進行分析和制訂計劃,以后慢慢地讓每個學生獨立制訂自己的計劃,并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給與適當的獎勵或懲罰。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將得到明顯提高。
再學習能力
再學習能力是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基本能力。學生在學校所學的都是一些基礎理論或技術知識,而很多企業實際使用的一些應用知識是無法在課堂上完全學到的,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再學習能力,再學習能力的強弱也是其能否跟上社會發展的一大因素。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目前很多企業都在創建學習型組織。因此,我們平常教學時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停留在知識灌輸上。通過采用“項目教學”、“以問題為中心”等多種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從收集信息、查閱資料、主動思考、研究問題到解決問題每一個環節都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獨立完成。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懂得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不斷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學生再學習能力的培養。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能控制自己言行的沖動,預留一定的時間以便判定情勢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常常在有了足夠的信息后再采用系統的方法做事,而不是冒失地行動,就表明這個人具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由于企業中工作性質的不同,有些工作需要很冷靜地進行處理,不能有沖動,如客戶投訴事件的處理,企業人員面對投訴客戶要冷靜地聽取客戶投訴的原因,慢慢平息投訴客戶的過急情緒,然后再根據企業的處理流程進行相應處理。否則,將會給投訴客戶火上加油,影響企業在客戶中的聲譽,影響企業的品牌。要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就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灌輸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讓學生事先預估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應對計劃。在面臨可能引起情緒反應的場合時,想一想事先準備的情況,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交流溝通能力
交流溝通能力涵蓋理解別人的能力和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能力。交流溝通在我們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從某種意義上說,溝通已經不再是一種職業技能,而是一種生存的方式。在企業里工作,會遇到很多需要交流溝通的情況,能否很好地與上級、同事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一方面將直接影響到對工作內容的理解和對工作的完成,同時也將直接影響到在上級及同事中的印象。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以如下八種交流溝通方法和技巧為主:(1)悉心傾聽(不打斷對方,眼睛不躲閃,全神貫注地用心來聽);(2)勇敢講出(坦白講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期望);(3)不能口出惡言(惡言傷人,就是所謂的“禍從口出”);(4)對事不對人;(5)理性溝通,有情緒時避免溝通;(6)敢于認錯,勇于承擔責任;(7)要有耐心,也要有智慧;(8)學會拒絕。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時,一定要設法克服學生的害羞心理,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變傳統的填鴨式灌輸方式為誘導啟發式教學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論其觀點是否正確,都要對其態度進行肯定,特別是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更要為他們提供發言的機會,并積極鼓勵他們發言,幫助他們樹立交流溝通的信心。
團隊協作能力
團隊協作是一種為達到既定目標所顯現出來的自愿合作和協同努力的精神。團隊協作能力是學生未來發展、適應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教師首先要教學生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從實質上講,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是雙方長處的融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彌補。只有相互認識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在學生實習或實驗時,對于一些復雜的需要幾個學生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分組,讓學生充分認識小組里每個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在小組中自己起什么作用。以分組形式對學生進行協作意識的培養,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知道同學之間的互助作用。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人與人之間必須團結協作才能成功,企業和企業之間必須加強聯合才能共同發展,增強學生協作意識的培養,就是增加個人就業與成功的機會。
總之,為使學生能較快地適應社會、適應企業的要求,教師要在平常的課程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外,更要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使他們具有強烈的職業意識、良好的職業素養、高水平的職業技能,以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如何培養職業素質[J].職教論壇,2007,(9下).
[2]龐文淥.高職生職業素質現狀及培養模式的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8).
[3]劉明星,曾萍.從用人單位的視角分析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及培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29).
作者簡介:
金薇(1974—),女,江蘇蘇州人,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蘇州大學教育管理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