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技能型實用人才,而實訓基地建設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培養技能型人才要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實訓基地是實施實訓教學的場所,是職業院校實施工學結合的平臺,是校企合作的載體。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技能型人才
北方機電工業學校1998年開辦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數控技術教育實訓基地由中央財政支持220萬元,國債資金扶持200萬元,學校配套600多萬元,在原有400多萬元設備的基礎上,于2005年建成“國家制造業技能型緊缺人才(數控技術應用)教育實訓基地”;2006年恢復地勘類專業招生;2007年由中央財政支持130萬,省級財政配套65萬元,學校配套65萬元建成“國家地勘行業技能人才教育實訓基地”。目前,學校教育實訓基地擁有加工中心兩臺(四軸聯動一臺);數控銑床12臺;數控車床13臺;數控線切割機1臺;數控電火花機1臺;數控對刀儀1臺;數控銑床原理實驗臺5臺;數控車床原理實驗臺5臺;數控實訓用計算機100臺:CAD/CAM、CAXA機械制造工程師仿真軟件40點;普通車床80臺;普通銑床、磨床等相關設備40臺;XY-5巖芯鉆機1臺;鉆塔1架;物化探、測量、巖礦分析實習設備100多臺,與教育實訓基地配套的各類實驗室12個。
實訓教育基地建設的意義
(一)實訓基地建設的內涵
教育實訓基地是相關專業實施實訓教學過程的技能訓練場所,教育培訓功能是實訓基地的基本功能,也是基地建設的根本目標。同時,實訓基地也具有社會服務功能,為社會和行業進行職業資格培訓鑒定、高新技術孵化、科技交流等提供服務平臺。
基地的內涵功能是:按培養計劃完成實訓教學任務,并使受訓者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完成職業技能鑒定任務;逐步發展成為培養數控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實訓教學、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及產教結合的重要基地。基地的外延功能是:為企業培養具有職業道德素質、安全生產意識、班組生產意識和初步掌握生產流程和工藝的專門技能人才,能夠基本勝任企業生產崗位的要求,最大限度的縮短學生到工人角色轉換的過渡期。因此,校內實訓基地是工學結合的平臺和校企合作的載體。
(二)實訓基地建設的意義
校內實訓基地有別于專業教室、實習車間,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場所。主要功能是實現課堂無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規范的模擬實際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訓練,使學生的技能得到充分鍛煉,為教師提高專業水平提供平臺。因此,高標準的實訓基地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和核心,這就要求實訓基地既要跟上企業技術水平的發展,又要體現出技術起點高、科技含量大、技術先進的特點。實訓基地建設對形成職業教育品牌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實訓教育基地建設的內容
目前,國家鼓勵建設資源共享的規模較大的實訓基地,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益。實訓基地建設應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主旨,以行業科技和社會發展水平為標準,以學校發展規劃目標所設專業的實際需要為依據。
(一)以實訓基地為依托,進行產教結合
最大限度的使學生技能訓練與產品加工過程同步,努力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按照未來專業崗位群對基本技能的要求,培養實際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為學生參與“實習+就業”培養模式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就會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形成,培訓能力得到進一步擴大,產品生產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逐步使消耗性實習轉變為生產性實習。
(二)教學方式激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學習小組為單元的項目設計制度使學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創造力,參考課題計劃自己設計課題和訓練項目,這種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高。很多學生由過去的“等著做”變成了“搶著做”,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我們試行的教學方式提高了設備有效利用率,激勵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對尖子學生,我們調整教學計劃,提前進入下一課題,安排較先進的設備訓練;對那些有能力、有創意的學生,我們設計一些研究性課題,指導他們自主發揮,鼓勵他們創新思維。
(三)多元技能遞進教學方式
我校采用的不同專業遞進式教學方式,例如數控專業采用從普通車、銑床到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鉆探工程專業采用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現場模擬、實際生產一線的多元技能遞進的教學制度,增強了學生就業競爭力,充分發揮了基地設備的作用,保證了實訓效果,使學生全面扎實地掌握相關操作技能。

(四)創新意識培養
我校在實訓基地建設和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納入教學計劃,針對訓練及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技術革新、技術創新。例如有一次我們接受了加工一種定位塊工件的任務,這批零件批量大、精度要求較高,針對這批零件組織教學生產時,我們制定了兩個方案:(1)按照常規工藝方法安排加工工序,讓學生熟悉掌握這類零件的一般加工過程。(2)組織學生討論常規工藝方法加工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提出改進意見和方案。學生對此表現得非常踴躍積極,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設想。教師進一步組織學生研究論證各種方案的利弊,加工方案確定后又指導學生動手加工驗證,最終制定出較為理想的加工方案并設計制作了專用夾具。
(五)模擬企業生產組織實訓教學
實訓基地擔負著直接向用人單位輸送技能人才的責任。我們在實訓計劃中安排了貼近企業的模擬訓練場,其中的人員管理、工作安排、規章制度、質量標準、生產運行模式基本按照企業規范進行。通過考核選拔安排了學生班組長、學生工段長、學生質檢員、學生安全員、學生現場技術員、學生工時定額員、學生成本核算員、學生材料及流動工具管理員、學生考勤員等崗位;定期召開班前會、總結會、技術難題討論會、質量問題分析會、技術成果發布會、優秀員工表彰會等等;所進行的技能訓練也基本上是真實產品的加工。通過這種訓練模式,學生深刻感覺到企業產品生產的工藝流程,不僅對今后進入工作崗位有了心理上、技術上的準備,也拉近了學校與企業的距離。
關于實訓基地建設的反思
(一)實訓教學要嚴格管理
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要不斷探索總結,制定一系列相應的制度和規范。這當中既有要求學生必須遵守的實訓操作守則,也有要求教師必須履行的實訓教學計劃。
實訓教學計劃是組織教學的依據。為保證實訓教學正常進行,不僅要考慮到學校的教學安排和進度,還要了解各校外實訓基地崗位職業技能要求。實訓教學計劃不是靜態執行,而是動態調整的。及時收集用人單位意見,根據崗位需求變化和新技術發展動態調整實訓計劃,努力實現基地與企業的深度融合。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實行課題過關制度。針對每一課題制定詳盡的教學指導書,把課題操作過程用圖解的方式分解細化,每一步驟如何操作都有詳細嚴密的說明和要求。訓練時每個學員按圖示規范逐項反復練習,使學生把書上寫出的、教師講到的、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轉化為自己手里做到的,并且通過多次重復練習,學生由想一步做一步過渡為自然而然的熟練操作。
(二)加強“雙師型”實訓教師隊伍建設
有計劃地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業務培訓。選派教師到生產一線實踐,參與企業生產及管理。讓教師參與實訓基地的規劃和建設,規定未取得“雙師”資格教師不得上崗。另外,從社會上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到校擔任兼職教師,從企業中選拔優秀工程師、技師,經過教學業務培訓后擔任實習指導教師。
(三)注重實訓基地教學軟實力建設
學校先后建立了計算機文字處理、應用軟件、PLC編程、CAD/CAM及CAXA機械制造工程師等數據處理中心。每個實訓場所均配有投影儀、視頻展示臺、大屏幕演播裝置,并與網絡連接。建立了網絡教學資源導航和網絡數控精品課點播系統,方便學生觀看,以輔助教學,學生可以在網上看到學校最先進的數控加工設備和最先進的鉆探、物化探、測量、巖礦測試設備及其實際操作方法,彌補了教學設備落后的缺陷。
(四)實訓基地建設應統籌全局
既然實訓基地是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場所,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因此對實訓基地建設要統籌全局,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或企業要有所側重,避免實訓基地建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目前,有些地區實訓基地設置與建設出現了較為混亂的局面,專業相同或相近的實訓基地一哄而上,上級有關部門對此缺乏有效監督,致使國家有限的職教資金被浪費。筆者認為,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對實訓基地建設的宏觀調控,重點扶持具備一定條件的職業院校和企業,使實訓基地建設步入正常化軌道。另外,實訓基地建設要與學校的其他教學工作融為一體,這樣才能使實訓基地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總之,如何提高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滿足行業、企業的需要,創新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加強實訓基地建設,能夠使學生得到系統的、規范的專業技能訓練,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應該十分重視,努力把實訓基地建設好,為社會培養合格的貼近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通過實訓基地建設,使學校增強辦學活力,增加招生數量,提高教學水平和畢業生質量,使畢業生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參考文獻:
[1]楊曉文.加強實訓工作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J].衛生職業教育,2005,(10).
[2]祭彥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訓基地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7).
[3]吳啟迪.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推進職業教育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0).
[4]騰金芳.高職教育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功能實現[J].中國成人教育,2007,(3).
[5]王俊,田萬濤,徐鵬.高職教育實訓基地的類別及功能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32).
作者簡介:
高慶柱(1963—),男,河北省張家口市北方機電工業學校教師,主要從事教學及教學管理。(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