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工半讀”是當前國家大力推行的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要保證“半工半讀”的培養質量,教學改革是關鍵。佛山市順德區陳村職業技術學校在積極探索“半工半讀”培養模式的實踐過程中,對課程體系構成、教學實施計劃、教學內容與方法以及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半工半讀;教學改革;實踐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廣東省教育廳為了落實這一決定,從2006年開始,逐步推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并確定順德5所學校為廣東省“半工半讀”試點學校。作為試點學校之一,我校對“半工半讀,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教學改革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下面就“半工半讀”教學改革談談我們的做法。
課程體系的改革
“半工半讀”學生在三年時間里,一部分時間用于“工”,在校“學”的時間相對減少,因此,必須建立與“半工半讀”辦學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以滿足這一新的辦學模式的需要。
課時比例分配更實際相對于傳統的全日制課程體系,三類課程的學時數應作適當的調整:(1)減少文化基礎課。公共通識課作適當刪減整合,而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基礎課則以“實用”為原則進行模塊整合。(2)整合專業理論課。以“夠用”為原則,整合專業理論課程,剔除實用性不強的內容,避免重復,節約教學時數。(3)強化專業技能課。針對學生頂崗實習的迫切需要,以“頂用”為原則,保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達到1∶1,強化學生的技能操作訓練。
課程能力要求更突出“半工半讀”課程體系應根據崗位職業群的要求,打破學科體系的束縛,以“實用”為原則,以技術應用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進行課程的優化整合。對專業基礎課,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對專業技能課,要根據市場需求,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所開設的課程既要突出對本專業職業能力的培養,又要體現對學生基本素質、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對其成長與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各方面的關注。同時,為適應專業技術的快速發展,應及時開設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課程。
教學實施計劃的改革
在保證“半工半讀”校內學習總課時不變的前提下,可采用較為靈活的辦學形式。在三年時間內工學交替,可以先“讀”后“工”,也可以先“工”后“讀”,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制定課程教學實施計劃。
工學安排要合理“半工半讀”學生可以先“讀”后“工”,也可以先“工”后“讀”。不過,因為第一學年學校對學生不熟悉,學生不懂得技能,少部分學生年齡未達到16周歲等,故第一學年應以“讀”為主,先“讀”后“工”,集中安排文化課和專業基礎課。第二學年集中一段時間學習專業技能,可以工學交替。第三學年以“工”為主,工學結合。
教學時間要靈活學校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靈活安排教學時間。按照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安排,一般一學年學習時間為41周,扣除法定假期2周,期末考試1周,校內實習4周,實際上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課學習時間35周,每周上課5天,共計175天,每天上6節課,共計1050節。“半工半讀”的學生可以晚上、周六、周日,甚至是假日上課,周課時可達到48節,一學年達到1680課時,可完成一年半的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集中時間頂崗實習。
教學形式要多樣公共基礎課中的職業道德、政治法律、心理健康等課程,可以放到工廠企業頂崗實習時結合實際進行學習,這是“課堂+企業”的“企業課堂”形式;也可以讓學生在校內實訓時學習專業理論基礎知識,這是一種“課堂+實訓”的形式;還可以在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的同時讓學生參加全國技能鑒定考核,領取技能證書,這是一種“教學+認證”的形式。
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當前中等職業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摒棄過時的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我們注意了兩方面的問題。
課程內容突出實用性由于“半工半讀”要求教學效益要高,因而教學內容要實際適用。因此,無論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還是專業技能課,教師要根據實際需求,結合“半工半讀”學生的特點,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調整,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如我校開發的《語文》、《數學》、《英語》已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語文》側重口語交流能力,強化應用文寫作;《數學》則體現了四個結合,即與學生實際相結合、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英語》則注重學生口語和聽力訓練。
教學方法突出針對性我校針對“半工半讀”的實際,大力推行“教、學、做”合一的小班制項目教學法。學生分組,好、中、差學生搭配組合;小組集體討論、交流、協作,教師個性化指導到位;項目具體分解同時進行,小組按項目階段進行輪訓。這種項目教學,從教學內容選擇上體現以實際生產過程為中心,并有典型性和案例型的工作任務;對于學科而言,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的結合更加緊密;體現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以合作式學習為主,是進行知識技能學習的學習小組,也是進行產品設計生產的工作小組;體現在教學方法上,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學生自我管理式學習;體現在教學場地上,以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為主,是課堂與車間的整合。實踐證明,項目教學有效地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對專業基礎理論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是為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價提供依據,也是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手段。學生成績反映了學生在校期間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程度,是教學過程中評價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原始數據。由于“半工半讀”的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因而“半工半讀”模式的教學考核也應有所不同。學校要改革傳統、單一的筆試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為主的、綜合的考試制度,進行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以下幾個結合:
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學校應不斷提升出題的科學性,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堅持“強化應用”的命題原則,著重考核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水平。比如語文課中的應用文寫作、專業理論課中的實驗,都可以讓學生進行開卷考試。
理論考試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既要考專業理論基礎,又要看實際操作水平,重點以實際操作、技術比武、上機操作等考核方式為主,根據學生實際操作的熟練程度來判定成績。
學校考試與企業考核相結合“半工半讀”的學生有很長的時間在校外頂崗實習,很多能力和素質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可以引入用人單位的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考核。此外,《職業道德》、《政治與法律》等課程也可以在企業中進行考核。
考證與畢業設計相結合學生畢業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畢業設計(含論文答辯),但“半工半讀”的學生由于在校時間緊,只要學生在畢業前通過了國家職業技能考試,領取了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則可允許免去畢業設計考核。
參考文獻:
[1]伍國長.試論項目教學法的課程開發[OL].http://kjxx.hfcas.ac.cn/jxgl/Show Article.asp?ArticleID=1018,2008-05-07.
[2]竇俊輝.中職學校教學考核改革初探[J].教學工作通訊,2006,(7).
作者簡介:
彭志斌(1957—),男,廣東韶關人,佛山市順德區陳村職業技術學校校長,研究方向為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與管理。
(本文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