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中國的改革開放發端于農村、破題于農村,農村改革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30年來,貴州農村改革探索和總結了一系列新經驗、新創舉,特別是關嶺的頂云經驗、湄潭的土地制度改革試驗、畢節試驗區扶貧開發、生態建設的經驗對于全國的農村改革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頂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端地之一,“頂云經驗”是中國農村改革的雛形之一。它創立的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經營管理體制最重要的改革,是探索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它與安徽省鳳陽縣的小崗村創造的“包產到戶”經驗一起,開啟了中國農村體制創新的先河,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旗幟,載入史冊。
在1958至1978年漫長的二十年中,由于大搞“窮過渡”、割“資本主義”尾巴,全國農村人民公社社員平均收入年增長只有1塊錢!貴州低于全國水平,關嶺更為滯后,1976年頂云公社農民人均收入、人均糧食分別只有56元、158公斤。
1977年春季的一個晚上,頂云公社石板村陶家寨生產隊隊長陳高中等6人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采取6人3組,每組各自找親戚或熟人自行分地的方式,實行“定產到組”,這種明不分組暗分組的方式悄悄實行了一年。當年,石板村的村民就率先擺脫饑餓,從此進入“溫飽”。1978年3月,頂云公社大膽探索,在16個生產隊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深受廣大干部群眾歡迎。
1978年11月11日,《貴州日報》根據頂云公社實行“定產到組”責任制的做法,發表了題為《“定產到組”姓“社”,不姓“資”》的報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繼定產到組的大討論后不久,在全省范圍內又展開了關于包干到戶的大討論。上述兩次大討論,對于在全省范圍內澄清模糊認識,肅清極“左”路線的影響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蓄之既久,其發必速”,頂云的做法因為適應了生產力發展實際的規律,迅速釋放出了農業生產的巨大潛能。1979年,安順地區全面總結推廣“頂云經驗”。1980年,安順地區81%的農戶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1981年,關嶺縣實行“包干到戶”后出現“十增三降”:糧食產量、油菜籽產量、生豬、大牲畜、農業總收入、人均收入、人均口糧、農村社員儲蓄、國家農貸回收率、蓋新房分別增加8.46%、48.55%、16.46%、7.6%、10.66%、10.42%、8.4%、142%、28.26%、103%;回銷糧、救濟款分別下降69.98%和13.32萬元,化肥、種子貸款下降。到1983年,安順地區以家庭為主要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已占農戶總數的99.7%。1980年底,全省98.1%的生產隊選擇了生產責任制的形式,其中包干到戶的占60.8%。2004年,頂云又探索出“打包經營”新模式,農戶把承包的土地有償出租給土地承包經營者,再到承包經營者的地里“打工”?!绊斣平涷灐痹俣纫鹫蜕鐣鹘绲年P注。
30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度的推行,極大地發展了我省農村的生產力。從1978-2007年的統計資料2看,貴州的耕地面積由2858萬畝減少到2628萬畝,減少了8.1%,而糧食產量由643萬噸增加到1100萬噸,增長了71%,油菜由7.34萬噸增加到64.59萬噸,增長7.8倍,烤煙由8.11萬噸增加到31.22萬噸,增長了2.8倍。肉類由12.8萬噸增加到150.6萬噸,增長了10.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9.3元增加到2373.99元,恩格爾系數由69.26%下降到52.17%。這些巨大的變化和成就,是農村實施以包干到戶為主體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豐碩成果,其中有開拓者頂云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縱觀3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軌跡,令人稱奇。使人振奮。這使頂云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日益閃耀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今天,在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時點上,我們應當思考:頂云經驗的精神財富是什么?
頂云經驗告訴我們,農民是一個充滿著巨大創造力的群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的創造,鄉鎮企業是農民的創造,農民的一系列創造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尊重農民首創精神,就是堅持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
頂云經驗告訴我們,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一種生產關系是不是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同樣要由實踐來檢驗。徹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確立家庭聯產承包制,使其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這一重大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我國農業發展越過長期短缺階段,解決了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實踐證明,家庭聯產承包制是正確的,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是必守的政策“底線”,不可以隨便動搖。
頂云經驗告訴我們,改革就是要通過政策的調整,滿足絕大多數民眾的愿望,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民意是改革的基礎,改革的動力,也是改革的目的。以人為本是改革的出發點,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如果沒有民意這個基礎,無論什么樣的改革,其結果都不可能成功!
今天,在市場經濟迅速發育、發展的形勢下,我們應當看到,實行了30年的家庭聯產承包制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極大釋放,然而,也面臨著許多困惑和有待破解的難題:
現行聯產承包制度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均”字。農村廣大地區在改革初期基本上是按人頭平均分配土地。這種人人平分,戶戶承包的“均包制”,在初期對于解決溫飽問題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場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這種土地制度的不足也日益顯現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歷史局限性已不斷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土地平均承包的方式產生了土地規模過小、地塊零碎等問題,并存在著繼續被分割的趨勢,影響了農田基礎設施和共同性農藝措施效益的發揮,不利于新技術的采用。經營規模細化和承包零散的問題比較尖銳。由于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資源,又由于實施“增人不增地”的政策,因此不少農戶在家庭人口增加或者分家后重新在家庭內部中分土地。這樣就導致了不少地方出現了本來細化的土地再次細碎化的傾向,而在細化過程中又造成土地浪費。土地零碎、細化的狀況,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要求,從根本上講,對于現代化生產要素,如機械設備的利用,大型水利設施的建設,良種的大面積推廣,農藥的統一運用等都有極大的排斥作用。
中央一直提倡依照“有償、依法、自愿”的原則進行土地流轉,但事實上土地流轉速度并不盡如人意,由于流轉機制不健全,農民擔心作為財產與權力象征的土地使用權丟失,因而不輕易放棄對土地的使用和經營,往往寧肯拋荒,也不轉讓,因而不能形成土地積累機制和投資機制,影響了土地生產率的提高。由于農村土地制度不健全,因而現階段土地管理權相當混亂。由于土地是平均分包,無償使用(農業稅已免除、“交足集體的”也基本上落空),因而切斷了集體積累的主要來源,使公益事業的資金來源等都成了無源之水。
總之,現行土地制度是廣大農民的自發選擇,它符合生產力的實際水平,符合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三十年來,在脫貧致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啟動和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等方面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具有相當旺盛的生命力,這是首先必須肯定的。然而,只要我們冷靜地用科學態度進行分析,也不得不承認它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因此,在高度評價頂云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期望頂云在榮譽面前不浮眾望,要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實踐中創造新的輝煌。
目前,城鄉差距拉大問題、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問題、農村空心化問題、農業低效化問題、農民增收難問題。等等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根據這樣的實際,筆者認為,頂云在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制度方面的目標選擇包括:如何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巨r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如何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如何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辦法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進行流轉;如何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嚴格宅基地管理;如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如何通過農村產業的組織化,即專業合作社等組織來保護和發展農民的經濟利益,通過農民的組織化來保護和發展農民的社會利益。這些應該成為頂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
(執筆:龔曉寬)
責任編輯:吳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