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由中共貴州省委講師團和貴州省情研究會主辦的“貴州農村改革30年”理論研討會暨《輝煌的探索——貴州農村改革30年研究》(專著)首發式在貴陽舉行。本專著由經濟學博士、貴州省核心專家、中共貴州省委講師團團長龔曉寬主編,專著在充分尊重農民群眾首創精神的前提下,闡釋了貴州農村改革概貌、光輝歷程及實行各種改革的成就與思考,并從不同的層面論述貴州30年來農村改革的成就與經驗,并以專題的形式就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進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達到了值得肯定的新高度。
30年間貴州探索的一系列新經驗、新創舉,特別是關嶺的頂云經驗、湄潭的土地制度改革試驗、畢節實驗區扶貧開發、生態建設經驗,對于全國的農村改革與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農村改革成就的展示臺
《輝煌的探索——貴州農村改革30年研究》(專著)“上篇”重點以展示貴州農村改革取得的輝煌成就為主,系統地對貴州省30年農村改革成功經驗進行了總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抉擇。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開始,貴州農村走在全國前列。1978年,貴州關嶺縣頂云公社率先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生產責任制,在全國引起了較大反響,隨后,貴州省委及時總結、宣傳、推廣這一做法,形成了“北有小崗,南有頂云”之說,拉開了貴州農村改革的序幕。
1983年7月27日至8月3日,中共貴州省委在貴陽召開第一次農村綜合改革會議—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座談會。會議明確了綏陽、龍里、玉屏、興義、金沙、平壩、施秉、六枝、烏當9縣(區)為農村改革試點。
1987年7月8日,貴州省委、省政府向黨中央、國務院上報了《關于建立貴州湄潭縣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報告》。隨后,中央下達了當年首批建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兩個地區、9個縣市1個林業局、1個國營農場)的文件,貴州湄潭試驗區為其中之一。湄潭試驗區緊緊圍繞試驗主題開展農村改革試驗,探索了一系列農村改革方法,取得了豐碩的改革試驗成果,多項做法及經驗受到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好評。其中,試驗區探索總結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寫進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農業部文件指出,湄潭試驗區進行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為中央制定全國性稅費改革方案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1998年11月,中共貴州省委八屆二次全會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其中明確指出,認真總結湄潭農村稅費改革經驗,分期分批在全省推行。2003年農業部文件認為,湄潭試驗區按照中央關于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要求制定了《湄潭縣農村改革試驗區完善農村稅費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減輕了當地農民的負擔。通過改革試驗和成果推廣作用,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如果說,湄潭試驗區的農村改革試驗,為貴州乃至全國農村稅費改革樹起一個典范,那么,畢節試驗區的改革試驗成功,則為貧窮落后、生態惡化、人口膨脹惡性循環地區樹起了實現人口、糧食、生態、經濟及社會協調發展的標桿。
1985年4月,當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子富來到赫章縣海雀村時,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他寫道,“在海雀村3個村民組察看了3ll戶農家,家家斷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干枯的骨架支撐著腦袋,一家4口人,丈夫、兩個兒子和她,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苗族老大娘“衣衫破爛掩不住胸肚,一見有人來,趕忙雙手屈抱胸前……”。這篇不足千字的報道作為新華社內參,很快被送到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的案頭,并引起高層重視。1988年6月9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建立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至此,畢節地區作為全國第19個農村改革試驗區正式誕生。
針對畢節地區人口過快增長、有限的土地承載著龐大的人口,導致越墾越窮、越窮越生的嚴峻現實,如果不遏制人口惡性膨脹的趨勢,將對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破壞。為此,自籌劃建立試驗區之初,人口控制就納入了改革試驗內容,與扶貧開發、生態建設緊密聯系。遵照胡錦濤同志的講話精神,20年來畢節試驗區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自試驗區創立的那一天起,這三大主題就被并行推進。
可以說,在其他地區還在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80年代,作為貧困山區的畢節試驗區,能夠把生態、經濟、人口統籌考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世界上并沒有先例。而畢節試驗區這一超前探索和實踐,被很多人認為是后來“十六大”科學發展觀的雛形和策源之地。
同時,專著還對貴州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基層民主政治體制、鄉鎮體制、金融體制、財政體制、二元機構、文化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成果及經驗啟示進行全方位的展示。
農村改革的智囊庫
《輝煌的探索——貴州農村改革30年研究》(專著)“下篇”以專題形式深入對關嶺縣頂云經驗、湄潭的土地制度改革試驗、畢節地區扶貧開發、生態建設試驗、余慶縣“四在農家”活動研究、貴陽市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研究等進行闡釋,它成了貴州農村體制改革的智囊庫。
30年不息探索,貴州農村體制改革不僅突破了傳統體制的束縛,而且極大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30年前,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頂云鄉石板井村陶家寨30多戶村民在當時的生產隊長陳高宗的帶領下,打破當時以“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為特征的人民公社所實行的“三級所有,隊為單位”的舊體制,把土地包產到戶。頂云因此與安徽鳳陽一起,成為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行者。
實踐證明,頂云的路走對了。當年,全公社28個生產隊有16個試行這一辦法,在夏收作物遭了冰雹,秋季作物受到旱澇的情況下,16個生產隊個個增產,平均產量比上年增加三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幾年時間,農村實現歷史性大跨越。但發展進入新階段,這種模式遇到了障礙。30年來,農村最大的變化,農民能吃飽飯了,茅草房被磚瓦房代替了。
后來,一家一戶的土地分散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生產,農民靠土地增收有限,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選擇了外出打工。目前全鄉外出人口占總人口的近1/3。頂云鄉近些年來每年有2000畝以上耕地“擱荒”。為改變這一狀況,頂云鄉從2004開始進行集中土地“打包經營”的嘗試,探索農業增效的發展空間,嘗試獲得成功,2007年鄉黨委、鄉政府決定在全鄉大力推進土地“打包經營”模式。土地“打包經營”模式,即政府從分散農戶手中集中土地,再選擇包括外地的種植大戶或科技能手進行“打包經營”種植。農產不僅能從承包經營者手中收取每畝500至600元的土地租金,還能再到經營者的地里“打工”掙工資。同時,政府對農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扶持,吸引了鄰近縣、鄉和外出打工的本鄉40多名種植能手承包土地。目前,全鄉以西紅柿為主的蔬菜產業種植已達5400畝。頂云土地“打包經營”模式獲得成功,再次證明只要尊重農民意愿,就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就能加快農村發展步伐。
貴州農村改革的成功,不僅僅在頂云經驗樹起的中國農村改革旗幟,畢節試驗區扶貧開發、生態建設的成功,而且新農村建設在一步步推進,如余慶縣“四在農家”活動、貴陽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等都為貴州乃至全國農村體制改革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