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早在1998年,滿洲里某公司就與當地農行建立了借貸關系,貸款額度達到1490萬元,到期后該公司未能及時償還農行貸款本息,后經雙方多次協商,于2002年12月19日達成協議:該公司同意以公司房產和其他財產抵償該筆貸款,但抵償后仍有70萬元貸款本金和100萬元利息未能清償,另外該公司還從抵償資產變現中占用320萬元用于安置職工和支付對外債務,因此該公司仍欠農行貸款本息490萬元,對于該筆欠款,雙方同意以該公司集裝箱站的部分資產作為抵押擔保,到期后辦理借新還舊,到2003年末該筆貸款的抵押登記等相關手續辦理完畢。2004年該公司經營出現問題,信用等級由B級(限制客戶)降為C級(淘汰客戶),該筆貸款到期后農行未給予辦理借新還舊,該公司只償還了36萬元,剩余貸款本金454萬元無力償還,同時欠利息6萬元,后該筆貸款在當地農行提起訴訟前、清理不良資產時被核銷。
2003年5月22日、26日和29日該公司與農行簽訂了四份最高額抵押擔保合同,雙方約定該公司以房屋、鐵路專用線(可以作為抵押)、車輛等為在當地農行一定期間內實際形成的最高債權余額650萬元提供抵押擔保,并且抵押物都在法定部門辦理了抵押登記手續。合同簽訂后,該公司分別于2003年5月23日、7月24日和2004年6月15日向農行借款190萬元、52萬元和408萬元,期限均為一年,雙方簽訂了借款合同,當地農行按照約定發放了貸款,貸款到期后,經農行多次催收,該公司償還了貸款本金27萬元,剩余本金623萬元未予償還,同時欠利息8萬元。
上述兩項合計該公司欠農行貸款本金1077萬元,利息14萬元。
法院審理過程
上述貸款到期后經農行多次催收且與該公司協商未果的情況下,為確保國有資產不受損失,當地農行于2006年3月9日依法向呼倫貝爾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該公司償還農行貸款本金1077萬元及利息14萬元,共計1091萬元。法院經審理認為:該公司與農行借貸關系明確,簽訂的合同合法有效,且農行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了向該公司發放貸款的義務,該公司應當按期償還貸款,最終判決該公司償還農行貸款本息1091萬元;農行對抵押物享有優先受償權。
該公司不服判決,向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請求依法撤消原審判決,駁回農行的訴訟請求。內蒙古高院審理查明中院判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最終雙方在高院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該公司于2007年4月30日前償還農行貸款本金1077萬元,由該公司的總公司負責償還,所欠利息不再負擔;在貸款還清之日,農行應將抵押物所有權憑證等資料返還給該公司,并協助其解除抵押擔保等手續。目前該公司已按照調解協議全部償還了農行貸款。
至此,這家公司與當地農行長達9年之久的借貸關系告一段落。
本案對銀行的啟示
銀企債務契約的存在,賦予銀行對其資產的保護權。在企業有償債能力而不承認或不履行債務時,銀行應通過法律上的民事債權制度和民事訴訟與執行制度來保障債務的履行。《民法通則》規定:債務應當清償。有能力償還而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可見依法還債是促使企業如約履債,銀行保護債權的基本手段,充分運用好法律手段,則銀行債權保護能力就強。本案就是一個銀行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最好證明。
依靠法律手段解決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問題。過去國有商業銀行對形成不良的金融債權多采用核銷的方法來處理,這雖然減輕了銀行的壓力,但卻將負擔轉嫁給了國家財政,并沒有從根本上將不良債權清理掉。所以為了解決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問題,打擊企業逃廢金融債務的行為,最終還是要依靠法律的手段來解決。本案中的這家公司在農業銀行實際形成的1077萬元借款中,就有453萬元已經被核銷掉了,但農行還是將該筆貸款作為訴訟標的向法院提起了訴訟,法院對該訴訟請求也給予了支持。農業銀行的勝訴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依法收貸、依法維權的理念,同時這種做法也保護了國有財產未受損失、維護了良好的金融秩序。
商業銀行應積極依法維權。銀行在不違反公序良俗與誠實信用原則前提下,為維護自身權益不受損失,可以運用一些維權智慧。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法院充分尊重了當地農行的這種維權智慧。該公司在法庭審理中提出,雙方于2002年簽訂的《以資抵債協議》等一系列協議,約定由集裝箱站抵押的660萬元貸款只要正常付息,在貸款到期時,農行將繼續貸款給該公司,等該公司條件好轉時再逐漸還本金。該公司稱現在公司情況正在逐漸好轉,也已經開始還本金,但不可能一下子還清,農行應該兌現過去的承諾,請求法院駁回農行的訴訟請求。對于此要求,兩審法院都未予以采納。農行是在該公司經營不善,出現虧損,并一度進入清產核資,已經無法用第一還款來源償還貸款的情況下做出上述承諾的,這完全是為使金融債權受到最小損失而采取的措施,該公司的賴債行為已屬最大之不誠信,因此對銀行的維權行為應該予以鼓勵。我國《擔保法》總則中就開宗明義將保障債權的實現規定為首要立法宗旨,因此依法保護金融債權的價值取向,也是有法理依據的。另外高院的調解協議規定由該公司的總公司承擔償還貸款的義務,也使得農行債權的順利實現有了充分的保障。
綜上所述,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必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而審判機關運用司法手段維護金融債權有助于依法預防和化解銀行的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保持金融市場的長期和諧與穩定,推動我國金融市場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金融債權作為債權之一種,固然應予以保護,但金融債權不同于普通債權的地方在于:金融債權保護不周的結果是不僅損害金融機構及其投資者的切身利益,而且殃及整個金融市場的安全和國民經濟的健康。因此,保護金融債權不僅具有民商法層面的微觀經濟意義,而且具有社會法層面的宏觀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可喜的是,本案中兩審法院在保護金融債權方面的做法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提煉。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法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