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資源而興,是中國許多城市共同的發展之路,甚至有不少城市本身還是因資源而生。然而,不可再生的資源終究有枯竭的一天,當資源不復成為一個城市榮耀的標志,那些因資源而生、而興的城市將如何面對后資源時代?據統計在我國四百余個資源型城市中,處于成長期的占19.3%,處于成熟期的占68%,處于衰退期的占12.7%。為了擺脫發展的瓶頸問題,已經瀕臨資源枯竭的資源型城市開始尋求轉型,更有如遼寧盤錦等一批資源型城市,雖然當前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也未雨綢繆,開始探尋資源工業外的另一條發展路徑。在眾多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方案中,能否求得金融的支持是資源型城市能否成功轉型的一個關鍵點。2008年8月29日,一場主題為“金融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高層研討會在遼寧盤錦召開,遼寧省政府領導以及在這金融機構的高管悉數登場,探討金融機構與資源型城市如何在轉型中實現雙贏。
資源型城市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資源型城市產業過度集中、結構矛盾突出。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當地礦區、森林等自然資源等單一型產業模式,這也使得當地GDP增長、就業及財政收入對該資源型產業依賴過重,一旦該產業發展出現問題,對地方經濟發展及地區就業狀況就造成極大的影響。以盤錦為例,全市以石化為主要產業,石化企業達100多家,全市石化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75%,石化工業實現利稅占全部工業利稅85%以上,全市就業人口也主要以石化企業為主,產業單一問題嚴重,工業比例明顯失衡,城市轉型需求已經相當迫切。
政策行政性對經濟影響較大,經濟運行周期型較強。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演化為對資源的競爭,各國普遍加大對資源的控制力度,而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又過分依賴于資源的利用,一旦政策面加強對資源的調控力度,以及宏觀經濟情況發生變化,當地經濟必定產生較大波動。
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現象,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模式決定其經濟發展一般以重工業為主,多為資源消耗型產業,環境污染問題凸顯,與我國倡導的綠色GDP明顯不符,嚴重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金融發展滯后制約資源型城市發展。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金融機構發展相對落后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產業單一,傳統的信貸融資投放較集中,難以支持其他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資源型城市金融發展遲緩,缺乏有效的直接間接融資模式,嚴重制約了其他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金融機構在一定層面的缺位使得其他產業難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制約了多元化產業結構的發展。
金融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對策
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配合,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金融機構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涉及城市經濟的方方面面,只有政府進行有效指引并予以政策支持,才能有力推進城市轉型的進程。2007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便提出了要積極為資源型城市的各類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也在積極與金融機構合作,充分發揮城市自身特點為金融機構發展提供機遇和平臺的同時,也應努力使其成為自身轉型的助推器。如盤錦市政府就提出要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大背景下,充分發揮其自身區位、政策、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努力與金融機構合作,使自身由內陸資源型經濟向沿海開放型經濟轉變,由各產業各自獨立發展向產業融合發展轉變,由經濟為單一產業支撐向多元產業支撐轉變。
發揮金融機構核心引領作用,加大對城市轉型支持力度。資源型城市要實現轉型,金融機構對于其他產業企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中央銀行及監管機構要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國內商業銀行應增加對資源型城市基層行的授信額度,組織適當貸款比例投放到重點區域發展中。如盤錦市的遼濱經濟區作為經濟轉型的重點區域就應獲得金融的大力扶持。再者,資源型城市并不需要特別的政策性銀行,而應加快本地城商行及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利用本地金融機構優勢促進城市轉型。
改善地方金融生態,為城市轉型創造和諧環境。只有改善地方金融環境,才能吸引金融機構,促進銀企合作支持城市轉型。一是要注重社會信用建設,規范企業行為,形成良好信用環境。二是要有效清理不良貸款,提高銀行資產質量。三要努力加強政府、銀行及企業間聯系,形成互利共贏的和諧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