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次貸危機中重新審視銀行風險管理

2008-12-31 00:00:00黨均章王慶華
銀行家 2008年11期

次貸危機發軔于美國的次級房屋貸款,正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在這場危機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金融機構以及大型企業遭受重創。危機給了我們許多的教訓,本文試圖對銀行風險管理所存在的問題予以審視。

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

次貸危機發生在美國,產生于房地產市場,這絕不是偶然的現象。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和美國消費的過度發展是根本原因;市場監管的松弛、激勵錯位以及機構自身風險管理的缺失等是具體原因。

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和美國消費的過度膨脹。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為本位的信用貨幣體系,而美國則進入了無約束的美金泛濫時期。全球經濟的不平衡使得亞洲的過度儲蓄與美國的過度消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的石油國家和亞洲出口型國家通過購買美國國債和公司債,進一步壓制了美國的市場利率,造成了美國低利率環境。由于房地產市場需要資金量較大,成為吸納大額投資的理想市場,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資金逐利的驅動下,向信用等級較低的人群發放貸款成為必然。

從2001年到2005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刺激了次貸的快速發展。2006年,美國次貸總規模是2001年的5.3倍。截止2007年底,次級市場總規模大致在15000億美元左右,其中有近半數的人沒有固定收入,這部分貸款額在5000億~6000億美元之間。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瑞銀國際(UBS)的研究數據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還款違約率高達10.5%,是優惠級貸款市場的7倍。

而隨著2001年到2007年間美聯儲不斷升息,美國房價開始下跌,次級房貸的違約率開始上升,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比例逐步上升,高杠桿機構開始倒閉,市場變得更敏感,拆借利率上升,市場流動性更緊缺,從而形成恐慌。隨著流動性壓力和資產損失的不斷蔓延,歐洲金融市場受到嚴重沖擊。全球經濟放緩的預期增加,商品市場開始暴跌,美元意外走強導致外匯市場大幅波動,新興市場國家遭受重創。次貸危機遂逐漸演變為一場大的金融危機。

除了大的宏觀經濟因素以外,市場各參與主體對于危機的爆發也難辭其咎。我們認為主要還有以下原因:

(1)次級抵押貸款標準降低。由于證券化市場的發展,貸款風險被認為可以分散,從2004年末至2007年初,美國浮動利率次級抵押貸款的承銷標準大大降低,由于住房價格下降,這種抵押貸款的拖欠率大幅上升,從而埋下了危機爆發的種子。

(2)激勵錯位引發嚴重道德風險。“金降落傘”、“股票期權”、“大比例分紅”等等激勵措施導致了管理層和員工的短期行為。在這種激勵措施下,員工的交易策略會置公司的長遠利益及聲譽而不顧,而傾向于非對稱交易,這種策略在市場形勢好的時候會取得額外的正向回報,但市場一旦大幅逆轉,公司將面臨極大的風險。

(3)不透明的復雜金融衍生品。以CDO為代表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設計過于復雜,而且不透明。如2004年美國的Axa公司發起的AriaCDO的資產池中出現了140家公司,分出了28層,含5種貨幣,不同層中又分了固定、浮動以及通貨膨脹相連的層,可謂是創了CDO市場的先河。這種純粹為了追求高利潤而設計的金融衍生品,使這些業務變成了純粹的金錢游戲,這與分散風險的初衷差之千里,遠遠脫離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

(4)投資者缺乏盡職調查。首先,現代金融衍生品的盛行使得金融工程師流行,而基礎信用分析技術喪失,投資者普遍認為,金融工程技術會把基礎信用風險剔除。其次,證券產品的過于復雜以及信息在不斷傳遞中的損耗也使得投資者缺乏盡職調查的條件。最后,在經歷了多年良好的經濟形勢和充足的市場流動性后,評級機構和投資者都已變得相當自滿,降低了風險意識。

(5)信息披露不充分。美國大量的房屋貸款是通過貸款經紀人發放的,貸款經紀人掌握了貸款者的第一手資料,但它增加了銀行對信貸質量評估的困難。在貸款證券化過程中,信息傳遞的鏈條過長,導致信息進一步失真,參與各主體,包括發行人、承銷商、資產管理人、信用評級機構和投資者沒有獲得足夠的信息。同時,他們自身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做得不夠。

(6)信用評級機構存在缺陷。首先,評級機構的自身利益驅動。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評級的收入來自于產品的賣方-投資銀行,投資銀行一般按照評級機構提供的評級模型設計證券化產品,以便得到較好的評級,由于自身的利益關系,信用評級機構在主觀上也有提高產品評級等級的動力。其次,評級機構不盡責。證券化產品大多集合了風險性類似的資產,對系統性風險更加敏感,但評級機構并沒有區分不同債券風險性的差別,對AAA太大方。最后,評級機構針對證券化產品的評級模型存在缺陷。內含價值模型不適宜CDO證券,公司債的信用主要依靠公司信用及宏觀經濟條件,而債務證券更依賴宏觀經濟周期,具有更高的系統化風險。此外,對公司債評級的歷史數據覆蓋了過去幾個經濟周期,但CDO市場卻只有好時期的數據,數據具有片面性。

(7)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薄弱。美國和歐洲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實踐,尤其是在風險集中、非流動性金融工具評估以及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美國和歐洲共同的問題都在于壓力測試程序的失敗,壓力測試假定情景太保守。

(8)監管失效。監管失效表現為監管體制的失效和監管方法的失效。監管體制失效表現為監管的多頭性,缺乏對市場的統一監管,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的推進,金融市場之間產品創新的發展,交叉出售的涌現和風險的快速傳遞,這樣的監管體制也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一些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它的監管標準不一致,監管領域的重疊和空白同時存在,過于細致的規則描述對于市場的反應太慢,沒有一個機構有足夠的法律授權來負責看管金融市場和體系的整體風險監管狀況,風險無法得到全方位的覆蓋等等。監管的方法失效表現為忽視了對流動性風險的監管,以及監管的親周期性,對聲譽風險以及表外帳戶的風險監督不夠等等。

(9)公允價值的親周期性。使用公允價值的方法對流動性較差的證券進行估值可能放大損失的規模,從而迫使機構需要計提更多的準備以及籌集更多的資本,加劇市場恐慌,市場流動性變弱,市值進一步降低,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10)對模型過度依賴。所有的模型都只是幫助人們判斷未來的一種工具,模型總是會假設一些簡單的共同性因素,當危機來臨時,無關聯的風險也開始產生關聯,模型就失效了。格林斯潘就說:“根本問題在于,那些已變得十分復雜的模型—既包括風險模型,也包括計量經濟學模型—仍過于簡單,我們無法捕捉到驅動全球經濟變化的全部主導變量”,“當前的風險管理或計量經濟學預測體系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植根于現實世界。風險管理和宏觀計量經濟學模型中均缺失重大“解釋性變量”。因此,過度依賴模型的風險管理方式將會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糾正。

銀行機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本次金融危機是對銀行風險管理有效性的一次全面檢驗。為什么那么多的資本充足、經驗豐富的國際大行也紛紛陷入困境,銀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再次受到危機的沖擊,損失累累?

次貸危機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的失效。在次貸危機發生前,充足的市場流動性和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使得一些機構高估了市場吸收風險的能力,很多機構的風險管理政策、流程和技術出現了不足,尤其是集團層面的全面風險管理缺失,導致機構未能對主要風險加以識別或有效管理。

1992年,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的贊助委員會COSO制定了COSO內部控制框架,這個框架主要是從財務的角度出發保證企業財務報告的可靠性。1998年,巴塞爾委員會借鑒COSO內部控制框架提出了銀行內部控制框架,從內容上來看,基本就是COSO內部控制框架的翻版,但巴塞爾委員會著重提出了監管機構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估和監管。

2004年,COSO在內部控制框架概念基礎上,提出一個基于風險管理的全新報告《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簡稱ERM),這也是近年來國內外銀行所探討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基礎,但怎樣結合銀行業的實際把這個框架運用到銀行的內部風險控制管理,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巴塞爾委員會也沒有進一步改進1998年銀行內部控制框架。

比較1998年巴塞爾銀行內部控制框架和ERM,我們發現ERM更全面,它在目標內增加了戰略目標,在要素里增加了目標制定、事項識別以及風險對策三個要素。從當前的危機來看,這些都是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必不可少的環節。如,銀行普遍對戰略風險的忽視,對風險的反應緩慢而又無效,等等。

巴塞爾委員會一直倡導的新資本協議主要從資本的角度約束銀行的風險,力求銀行的風險與收益相匹配。各國監管機構也制定了實施新巴塞爾協議的日程表。巴塞爾委員對資本監管的重視導致各國監管機構對銀行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監督和評價的忽視。英國北巖銀行是銀行實施新巴塞爾協議的第一家銀行,但也是英國第一家倒閉的銀行,這不能不說是對監管導向的一種諷刺。

因此,我們認為監管導向以及銀行內控失效是國際先進銀行陷入危機困境的主要原因。以下我們結合COSO框架和銀行危機的案例分析當前銀行內部風險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風險文化意識淡薄

良好的風險控制體系需要良好的風險文化,這是內部控制環境的基礎。高盛為什么能躲過這場危機?這與高盛良好的風險文化相關。最早看空次貸資產是兩個普通的交易員,他們竭力向上層反映存在的風險,并說服了他們的財務總監,從而及早將次貸資產賣出,這說明高盛的風險文化已經深入到了每個員工。能夠預測次貸危機的絕不僅僅是高盛的交易員,相信還有很多公司的員工也預計到了危險,但卻沒有躲過這場危機。這表明,在全機構上下有效地培養統一的“風險文化”是風險管理的有力工具。銀行機構應建立健全的風險文化,并在機構的經營理念和各項業務活動中加以落實。

風險控制組織不完善

2008年8月,國際交易對手風險防范小組發布了題為“抑制系統性風險-改革之路”的報告,這份報告由國際主要金融機構的風險及業務管理高層人員組成完成。該報告對于風險緩釋第一條核心原則即是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該小組建議:“所有大型綜合金融機構必須定期檢查其公司治理結構,以確保其激勵機制在追求商業利潤和防范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同時確保主要的內控人員的決策制定真正獨立于業務部門”。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國際大行的風險管理人員深刻的認識到正是公司治理失效以及風險控制組織不完善才導致了這么嚴重的后果。

風險控制組織不完善還表現為:

(1)信息溝通機制欠缺。很多大行的部門和部門之間缺乏溝通,風險信息并沒有在各部門之間有效流動,董事會與高管層缺乏持續對話。比如,次貸產品由一個部門賣出,但同時又被另一個部門買回,等等。因此,銀行機構應充分評估信息流動的有效性,確保風險信息在內部及時、合理的流動和傳遞。

(2)風險管理部門的非獨立性。風險管理部門與業務部門保持相對獨立有利于發揮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能。很多銀行的風險管理部設置在經營層之下,而不是在董事會之下,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風險管理部的建議讓位于業務發展的需要。因此,銀行機構在設置風險管理和其它關鍵控制職能時,應保證其行為和決策的相對獨立性。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應積極發揮作用,確保機構關鍵控制職能的獨立性。此外,即使首席風險官不直接向董事會報告,也應設置其與董事會的有效溝通路徑。

(3)風險容忍度過高。風險容忍度是一家銀行風險戰略的基本內容。很多銀行陷入危機就是因為沒有確定適當的風險容忍度,風險戰略過于激進。因此,銀行機構應確保其風險容忍度由最高層管理人員確定或批準并通報董事會。應確保將風險容忍度的定期評估情況通報最高層管理人員、董事會和主監管機構。

(4)不合格的人員。從巴林銀行的倒閉以及法國興業銀行的巨額損失案例來看,合格的人員也是風險管理的關鍵。合格的人員要能夠理解和適當評估市場穩定時和遭受壓力時的風險狀況,必須恪守職業道德,在為銀行謀取利益時也應合理的評估業務的風險。

(5)司庫與風險管理職能的不協調。雷曼倒閉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德國國家發展銀行通過自動付款系統,向雷曼轉入3億歐元,這充分說明了司庫并沒有融入銀行的風險管理。因此,銀行應確保司庫職能和風險管理職能相互協調,并應與業務單元協調管理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構成,確保設定的風險容忍度與融資能力及持續的流動性的一致性。

(6)定期檢查的松弛。很多銀行的風險管理制度不可謂不完善,風險管理政策不可謂不合理,但政策的執行往往存在偏差,這就需要最高管理層定期檢查相關委員會的架構和運作情況,以確保各委員會的主席及人員配備合理。銀行內部審計部門應充分承擔監督和評價的功能,確保政策執行的到位。

(7)新產品審批專門委員會的缺失。次貸危機也是金融衍生品的危機。目前金融創新日益頻繁,銀行新業務、新產品層出不窮,其風險也往往高于傳統的業務。因此,銀行應設立專門的委員會針對新產品進行審批,其監督流程應包括系統性的審批后評價,尤其當新產品涉及較高的財務風險、操作風險或聲譽風險時,更應如此。

對主要風險因素的忽視

銀行經營風險不僅僅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以及操作風險,還包括戰略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國別風險,等等。在次貸危機中,我們看到,導致大多數銀行遭受損失的卻是巴塞爾協議關注的主要風險之外的風險事件。

首先,銀行對戰略風險不夠重視。次貸危機也是一場系統性風險,銀行應該制定戰略風險防范措施應對系統性風險以及風險容認度過高,而當前世界主要銀行對戰略風險明顯重視不夠。

其次,對流動性風險的嚴重性估計不夠。雷曼倒閉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流動性枯竭,它在危機爆發之初,并沒有利用美聯儲的流動性支持政策,低估了流動性風險,最終陷入倒閉。在次貸危機的后期,流動性問題已經成為市場的主要問題。因此,銀行應充分重視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

第三,對聲譽風險重視不夠。很多銀行的表外次貸資產由于聲譽的原因不得不購回;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在出現問題后也不得不進行回購,如雷曼倒閉后,香港銀行界被逼回購雷曼“迷你債券”。等等,這說明聲譽風險對銀行經營影響重大。銀行在將資產移出表外的時候應充分評估可能的聲譽風險。

對整體性風險把握不夠

本次危機不是單個的風險事件,而是一次全面的風險事件,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等等相互影響、相互推動,造成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原因。信用風險受市場信心的影響在危機中不斷擴大,并向市場風險轉化,而在市場出現恐慌時,流動性出現干涸,引起信貸緊縮,這樣形成市場的惡性循環。因此,銀行機構應形成跨產品、跨賬戶、跨部門、跨市場的整體化風險管理,從整體的角度全面把握風險。

風險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銀行在風險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各種缺陷,如對集中性風險注意不夠,模型假設使用不當,壓力測試太保守,交易限額管理不嚴,授信條件不靈活等等。

集中性風險注意不夠是本次危機暴露的風險管理方法最大的缺陷之一。陷入危機的銀行大多由于房貸資產過多。此外,壓力測試太保守也是銀行風險管理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大多數銀行的情景分析中沒有假定更嚴酷的市場環境。

新巴塞爾協議對銀行風險管理的不足

從銀行的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來看,新巴塞爾協議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面對諸多的批評,巴塞爾委員會也意識到了存在的問題,在近期出臺了《流動性管理與監管的原則》以及《交易賬戶的增量資本的計量》兩個文件,以彌補新巴塞爾協議在流動性管理和交易賬戶資本計量方面的不足,但我們認為,新巴塞爾協議還存在更多的問題,全面實施新巴塞爾協議還很長的路要走。

與舊巴塞爾協議相比,新巴塞爾協議有四個優點,一是建立了風險更敏感的資本要求體系;二是通過資本節約鼓勵好的風險管理模式;三是要求有完善的監督;四是運用了市場紀律。

新巴塞爾協議通過資本約束機制引導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但新協議在第二支柱的監督檢查的重要性中也專門提到:“銀行為抵御風險所持資本的數量與其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等程序的執行力度及有效性有關。增加資本不應被視為銀行解決更大風險的唯一選擇”,“增加資本不能替代控制或風險管理中的根本性問題”,因此,巴塞爾委員會也意識到資本監管不能完全代替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我們且不論監管部門對銀行風險管理引導的片面性,僅就新巴塞爾協議本身來看,它在指導銀行風險管理方面還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支柱存在的問題

第一支柱存在三個主要方面的問題,一是風險權重公式的假定存在缺陷;二是存在監管套利;三是親周期性。

第一,風險權重公式的假定缺陷。內部評級法的風險權重模型有兩個主要假定:一是假設信用風險的系統風險由單一風險因子決定;二是組合不變性,組合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使所有特殊風險充分多樣化。這些假設促成內部評級法成為簡單易行、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資本監管工具。這導致兩個重大風險忽視,一是集中度風險,二是國家和區域風險。因為該模型假定資產風險是分散的,所以,過于集中的資產不會影響銀行的風險資本的計量,而次貸危機導致的銀行倒閉正是由于次級房貸資產過于集中導致。其次,本次發生的次貸危機表明,由于對小事件的共同敏感導致單億因子模型并不有效,該模型對國家和區域風險不敏感。

第二,存在監管套利。內部評級模型具有道德風險,如當某些風險參數是主觀的,或某些沒有市場參考價格的資產,銀行可能操縱這些參數去降低銀行的資本需要。次貸危機中銀行交易賬戶中差流動性資產的估值就是一個體現。

第三,親周期性。第一支柱下的資本要求一定程度上具有親周期特點。在市場不好的時候,要求銀行提供更多的資本,市場好的時候,資本要求較少,它加劇了銀行的資本波動。本次危機也體現了資本要求從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危機。巴塞爾委員會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通過三個渠道緩解:一是對PD/LGD等風險參數估計采取跨經濟周期評級法,使用長期歷史數據;二是在第二支柱框架下監管當局在經濟上升時期要求商業銀行多提資本,以備經濟衰退時期彌補損失;三是通過建立動態準備金制度,以熨平資本水平的波動。

第二支柱存在的問題

第二支柱描述的是監管責任,主要缺陷在于對流動性、集中風險、聲譽風險管理的標準缺失,以及監管盡職的困難等等。新協議認為銀行的資本充足狀況能影響它獲取流動性的能力,但需要制定流動性準備的標準。目前,巴塞爾委員會已制定了相關的標準。此外,監管部門資本監管的能力以及監管實踐的有效性也值得懷疑。如果監管不能有效,又怎么能保證資本計量的準確性呢。

第三支柱的問題。

第三支柱通過市場紀律和信息披露要完善銀行的風險管理措施。事實上,即使是內部人也很難評估自身的風險,延遲的財務報表以及不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得市場紀律達不到預期效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巴塞爾協議只是一個監管標準,而不是一個銀行全面風險控制的標準。銀行應正確的認識到監管標準和自身風險控制體系之間的關系,切忌讓監管標準高于內部風險控制,而應堅持以滿足自身發展戰略相適應的風險控制體系為第一位,以監管標準為第二位。

次貸危機的主要啟示

次貸危機對全球銀行業界來說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國銀行業應充分借鑒,綜合以上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1)應培育良好的風險文化

目前,國內銀行業還沒有刻意加強對風險文化的培育。培育良好的風險文化是風險管理的關鍵,這需要國內銀行業界共同努力。

(2)盡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

全面的風險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風險管理流程設計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礎。目前,國內有少數幾家銀行已經設立了比較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但大多數城商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仍不夠完善。

(3)保持風險管理部門的獨立性

國內風險管理部門的獨立性都不夠,風險管理往往讓位于業務發展,風險管理處于經營層下,這些都不利于風險管理部發揮獨立的判斷,也不利于對業務部門的制約。

(4)發揮內部審計部門的功能

內部審計承擔了后監督、后評價的職責。特別是對風險政策的執行情況、業務規章制度的合規情況等的評價,這對于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5)要重視對新產品、新業務的風險

目前,國內新業務、新產品也逐漸增多,如資產證券化產品、互換、掉期等業務。對于這類新產品的風險,風險管理部門應特別重視,應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對此進行評價。

(6)重視聲譽風險管理

國內銀行特別要注意理財產品的聲譽風險。香港雷曼債的回購事件說明,從法律意義上對銀行沒有風險的事件,由于考慮到銀行的聲譽,也不得不承擔相應的風險。此外,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項目,如貸款出售等,也可能會由于聲譽問題而回購。因此,國內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及將表內資產移出表外時,一定要認真研究聲譽風險的影響。

(7)重視戰略風險管理

戰略風險是關系到銀行發展方向性的重大問題,是回避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手段,因此,銀行應有專門的研究支持部門進行研究,把握自身的特點和行業發展的方向,確定合理的戰略方向。

(8)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

由于國內流動性非常充足,國內銀行對流動性風險重視不夠明顯。為獲取更多的利益,有的銀行的超額備付金常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同時,我國大多數銀行的期限結構非常不平衡,短借長貸的情況很多,特別是中小銀行,這種狀況更普遍。一旦市場發生逆轉,市場信心下降,對于中小銀行將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我國的商業銀行應充分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合理調整期限結構,保留適當的準備,做好流動性風險測算。

(9)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方法

我國銀行應著重防范集中性風險。我國銀行業的集中性風險比較嚴重,城商行的貸款大多集中于政府相關聯的企業貸款,大型企業的貸款也往往非常集中,而中小企業的貸款卻非常少。此外,銀行應進一步嚴格放貸標準,切實防范信貸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午夜精品影院| 欧美在线三级| 久久香蕉国产线|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97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福利视频99| 免费一极毛片|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亚洲αv毛片|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性欧美精品xxxx| 日本午夜网站| 国内a级毛片| 青青草91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精品国产www|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狠狠综合久久|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在线啪|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免费亚洲成人| 亚洲天堂久久久| 91视频首页| 综合色88|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日韩国产 在线| 国产网站在线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