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用品戰爭
關 鑒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溫斯頓·丘吉爾

60名美國工人的工作機會就差點毀掉了中國對美幾百萬美元的出口生意,并使上萬美國家庭增加了日常支出。
1988年5月,一些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者要求對上年底剛剛簽訂的中美紡織品協定進行修改,對其中中國出口美國的棉制尿布實施更加嚴格的配額限制。他們認為,中國棉制尿布出口的激增已經威脅到相關美國工人的就業安全。美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受到沖擊的美國企業聲稱“快被進口貨逼死了”。1985—1986年,中國出口美國的棉質尿布從45000打增加到89400打,占據了美國市場90%的市場份額。
但是,1980年代還只能處在全球分工最下游的中國企業對這種指責難以理解,美國一次性紙尿褲市場發展到幾十億美元的規模,同時,大手大腳的美國父母差不多已經遺忘了那種反復使用的嬰兒棉布尿布,中國進入的是美國一個萎縮中的市場。
事實上,受中國進口尿布影響的僅僅是60名美國工人,全美只有Gerber公司一間小廠還繼續生產傳統嬰兒尿布。而一些美國人指出,如果對中國進口美國的棉制尿布進行配額限制,實際可能導致更多美國人丟掉工作——限制進口造成棉制尿布價格上漲,會讓更多美國家庭改用一次性紙尿褲,從而減少嬰兒看護行業的工作機會,在美國,清洗、包裝等和使用棉制尿布相關的工作崗位至少有40000個。
同樣,美國消費者也不得不增加開支。在實行進口限制的半年里,Gerber將幾年來價格穩定的棉質尿布連續兩次分別提價12%和15%,公司發言人稱未來還會有25%的價格增長。“當只剩下唯一一個供貨商的時候,你只能寄希望他們能仁慈點。”一個嬰兒看護公司的經理說。
不僅如此,限制進口還會付出額外的環境代價。一次性紙尿褲多數由不可降解的材料組成,增加其使用會造成更多難以處理的垃圾。
不過,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已經不再是利大弊大的簡單權衡,而與美國國內各種利益集團的爭斗糾結在一起。將困境歸咎于中國進口激增的美國棉質尿布企業很久之前就受到一次性紙尿褲產品的沖擊而生存困難,中國進口商品只是為它們提供了一個推托和要求保護的上佳借口。
好在自由貿易觀點此時還在華盛頓占上風,一位國會議員表示,“這樣(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在政治基礎上解決貿易問題……我們為貿易保護主義付出代價,但什么好處也沒得到”。
后續:接下來20年,在單純貿易問題中混入其他政治因素成了中美經貿關系中的頑疾,隨著中國出口商品數量和質量上提升,宣揚自由貿易理論的美國在中美貿易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保護主義傾向:對中國紡織品等一系列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人為壓低,造成了中國商品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因而,中國企業也不得不學習更有效地利用現有貿易游戲規則,用適當的反擊、合規的游說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合法權益。
“納斯達克”模仿秀
對別人看似輕而易舉的成功總難免生出模仿的沖動。
1998年5月,香港聯交所上市科執行總監霍廣文透露,香港即將模仿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創建自己的二板市場。

此時的納斯達克市場已被全球公認為奇跡,不僅創造了資本市場的繁榮,同時借助這種創業投資的退出機制,大量的創新企業得到資金支持,美國在全球面前展現出“新經濟”的活力。
受此啟發,歐洲和新興市場許多國家都開始籌備自己的“納斯達克”,看起來這并沒有多大難度,只需要調低上市的門檻即可。
1997年,聯交所成立專責小組,對創建香港二板市場進行可行性研究,并將“第二板”改稱“創業板”,表明該市場與原有市場地位相同,無主次之分。
香港管理部門對創業板寄予厚望反映了這個亞洲自由經濟典范此時的困惑,作為其經濟基礎的服務貿易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后競爭力已經減弱,而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也撼動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急需造就一批具有活力、高成長的創新企業,以維持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活力。
香港創業板將目標公司鎖定為大陸、香港、臺灣需要籌資擴張且有成長潛質的中小型公司,對它們取消了主板上市的所需的3年盈利記錄,甚至符合一定條件的虧損企業同樣可以上市。
后續:1999年11月,香港創業板正式成立,首批上市公司二三十家。但令人遺憾,初期的火爆后,香港創業板市場長期低迷,而歐亞農業等上市公司丑聞也打擊了創業板市場對內地成長型企業的信心。事實上,不僅是香港創業板,全球絕大多數二板市場都沒能復制納斯達克的成功。實際上,美國納斯達克在低門檻的表面原因之外還有更多制度上和經營環境上的保障。完善的法律、鼓勵創新和允許失敗的文化、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和全球資金匯聚地的特殊優勢才是其真正的門檻,而即使像香港這樣相對近似的市場也難以達到。
2007年中國推出了自己的創業板市場的征詢意見稿,從而使內地延沓數年之久成立創業板的計劃進入了實施階段。2008年,管理部門官員在不同場合表示推出創業板的條件已經成熟,市場預期“中國納斯達克”市場將在今年推出。不過,那些曾經困擾“納斯達克”模仿者的問題對中國同樣存在,彌補短板和發揚優勢依然是對標的前提條件。
陳一舟的救贖?
一家互聯網公司在成功之前究竟需要多少創業資金?雅虎的答案是約2007萬美元,谷歌的答案是2500萬美元,YouTube的答案是1100萬美元。而離成功尚有些距離的千橡集團已經把這個數字擴大到4.88億美元。5月初,千橡宣布第三輪融資來自軟銀的4.3億美元——它在2005年的兩輪融資達5800萬美元——如此規模的投資在全球也屬罕見。
2007年4月,《環球企業家》曾唱衰千橡(詳情請于Gemag.com.cn參見《千橡幻象》一文),我們徹底錯了?未到定論時。
毫無疑問,讓“日本蓋茨”孫正義如此大手筆的理由有二:他在阿里巴巴賺得70多倍回報,不免對中國互聯網的投資充滿信心;Faceebook,急速增長的估值則讓社交網站成為下一個可預期的金礦——某種意義上,這兩點理由都與千橡自身關系不大。事實證明,千橡在校內網之前的業務大多無疾而終,所幸,它成功地穩固了校內“中國Facebook”的地位。但在國內創業者中雨后春筍般涌現出數十家新的Facebook模仿者時,其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投資規模通常存在悖論:大而易敗。谷歌的投資者紅杉合伙人莫瑞茨在Webvan投入5350萬美元,顆粒無收。中國此前最大規模的風投項目港灣網絡,投入9800萬關元的投資者們在把它賣給華為時所收獲的僅是“不虧本”。
最新的壞消息是,美國投資者開始憂慮MySpace和Facebook的盈利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