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期看,中圍的石油需求將持續上升,但長期的需求增長會逐漸放緩
2008年5月初,世界原油價格上漲至每桶120美元,一些分析員預言油價可能會上漲至每桶200美元。如此高漲的油價對世界原油需求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那些試圖對國際石油未來短期(幾個月)和中期(幾年)需求進行的預測都格外關注中國。這是因為相對經合組織成員國和其他新興經濟國家而言,中國的原油需求更加難以預測,因此更容易對原油需求的預測產生出乎意料的沖擊。2004年,世界原油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油價上漲,部分原因是中國的原油消費比上一年度增長16%,占世界原油增長的33%。而當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率僅為4%,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增長僅為6%。當然,中期需求預測趨勢基于一系列的短期變化,所以理解短期變化總是很重要。
但是,在分析短期石油壓力之前,讓我們先研究一下驅動中國石油需求變化的主要因素。
中國經濟從2001年開始保持每年穩定持續增長,根據官方數據,2007年的年度增長率達到11.4%。今年第一季度,政府試圖遏制經濟增長的努力收效顯著,GDP同比增長控制到10.6%。如果沒有大的變化,預計政府將繼續實施相同的政策,則未來幾個月內中國GDP增長率將會穩步回落。但未知的核心問題是北美和歐洲經濟低迷對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國家的影響程度究竟如何。西方持續深度的經濟衰退無疑對中國經濟帶來顯著的消極影響,并影響到中國的石油消費。
與此同時,隨著政府抑制能源消費的政策開始起作用,中國的能源消費強度正在穩步下跌。官方統計數據表明,2007年能源強度下跌了5.27%,而2006年的數字是1.25%。但是抑制能源需求的政策絕大多數針對工業領域,特別是重工業,并更多針對于消耗電力和煤炭的工業,而非石油。未來,主要針對于運輸業石油需求的發展趨勢則很難預料。
帶動中國石油需求上漲的主要動力是交通、石化、農業以及民用液化天然氣行業。交通行業是政府多年推行抑制石油消費政策的領域,不過收效并不理想。到目前為止,交通政策更加著重于道路建設、汽車制造和私家車的廣泛普及。這些因素加上政府長期的油價管制更加速了石油消費。從2000年起,跑在路上輕型汽車數量增長了3倍,到2015年可能會再翻2到3倍,只是最近一些城市才開始著重投資公共交通領域。
預測油價的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戰略石油儲備。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已經籌建多年,并完成了數個儲備網點,對戰略儲備填充的速度和規模將對油價產生不確定影響。
正如經濟增長減緩一樣,其他一些因素還會同時抑制石油需求。嚴格的燃料效率標準和對大型新交通工具更高的稅收將抑制長期石油需求。同樣的,發展液化煤和生物燃料的計劃也會抑制中長期原油需求。在短期,政府已經采取措施以降低發電和其他行業對石油的需求。
所以,展望未來幾年,現有預測顯示,中國石油凈進口可能從2007年的近2億噸增長到2015年的3到4億噸。有觀點認為西方經濟衰退將會產生深遠影響,而中國將會成功抑制石油消費,并因此預測中國凈進口將接近3億噸的水平。也有觀點對西方經濟衰退持樂觀看法,并對中國政府的石油政策持消極觀點,并因此認為中國石油進口會在更高的水平上。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短期前景。2008年第一季度,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水平都增長了近15%。鑒于被限制供應的各項舉措,比如包括石油公司為控制虧損而壓制產量(見我上個月的專欄),實際的消費能力應超出這個水平,而農業用油的季節才剛剛開始。
有關部門近幾周開始著眼于保障供應,這一做法預計至少會持續到奧運會時。有關部門勸告石油公司擴大進口、提高煉制量,并同意補貼不僅適用于中石化,而且適用于中石油,此外,補貼的發放基于每月而不是每年。這個新政策可能不僅為保障這些公司的商業利益,更反映了有關部門支持這些公司國內股價的愿望。擔心通貸膨脹升級也讓政府持續施壓限制對汽油、柴油最終消費者的價格上漲。
因此,在短期各項因素將會帶動石油需求持續上升。此外,廣東持續電力短缺可能會推動柴油發動機的使用,這會進一步推動石油需求上漲。在2005年和2004年,類似的電力短缺就曾造成大規模的原油需求攀升。
(作者為英國鄧迪大學能源法律政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