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 rdialinfarction,AMI)為心內科常見的急重癥之一,早期及時開通梗死血管,盡早溶栓,對恢復冠脈再灌流、縮小梗死面積、挽救瀕死心肌,保存心功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此,我院于2001年開展早期溶栓治療AMI,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病例來源于我院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急診科出診的AMI患者25例(實驗組),男16例,女9例,年齡36~68歲,其中前壁心梗14例,前間壁心梗7例,下壁心梗4例,溶栓時間為發病至溶栓1h內;對照組為同期急性心梗患者24例,靜脈溶栓在1~6h內,男15例,女9例,年齡38~70歲,梗塞部位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按AMI溶栓參考方案選擇病例。
1.3 溶栓方法
1.3.1 溶栓前準備(1)常規行心電圖檢查;(2)現場做肌鈣蛋白定性檢測(全部患者陽性),并靜脈抽血送回醫院檢查血生化、心肌酶、血常規、APTT等,便于后續治療觀察;(3)溶栓前予阿司匹林0.3g口服,其他吸氧、止痛、擴血管等常規治療;(4)經家屬及患者同意并簽名同意在家中或救護車上溶栓。
1.3.2 溶栓方法尿激酶(廣東天普公司生產)1507YU+生理鹽水100ml靜滴,30min內靜滴完畢。
1.3.3 觀察指標(1)觀察藥物輸入速度并保證溶栓藥物輸入;(2)記錄胸痛減輕程度,胸痛緩解時間;(3)持續心電監護,觀察再灌注出現心律失常情況,并記錄體表心電圖;(4)嚴格觀察患者的意識、血壓及有無出現傾向;(5)接患者回院后定時復查心肌酶。
1.3.4 冠脈再通的判斷指標(1)在2h內胸痛基本緩解或消失;(2)2h內抬高的ST段下降大于50%;(3)出現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C K峰值提前至發病后14h內。同時符合兩項條件者為冠脈再通[(1)+(3)除外]。
1.4 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用u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溶栓治療效果對比見表1

兩組患者近期并發癥比較,包括常見的心衰、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梗塞后心絞痛等,實驗組3例(12%),對照組7例(29.2%),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3 討論
AMI早期靜脈溶栓,及時恢復再灌流是搶救瀕死心肌、縮小心梗面積的有效方法。據文獻報道,發病在1h內溶栓可以降低死亡率50%,而發病后6h內溶栓僅降低死亡率30%。因此,應把AMI溶栓治療盡量超前,在專科醫護人員、技術設備保證情況下,可以在家庭及急救車上溶栓。
本組資料顯示,實驗組25例AMI患者在1h內溶栓治療,再通18例(72%),而對照組僅50%(P<0.01),兩組病死率(P<0.001)及近期AMI的并發癥對比(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實踐證明,臨床上無溶栓禁忌證的AMI患者應盡早盡快采取溶栓治療。本組結果表明:溶栓時間越早,再通率越高,療效顯著,并發癥少,病死率低。
溶栓是AMI治療的主要進展之一,但靜脈溶栓有一定的危險性,特別是院前溶栓危險性更大。因此,護理配合、細致觀察病情變化在溶栓過程中極其重要,是成敗的關鍵,從中我們體會到:(1)首先要準備溶栓的急救藥品及物品,急救儀器處于良好的功能狀態,如心電監護、除顫起搏器等;(2)做好患者心理護理:AMI患者多發病突然,出現胸痛,有瀕死感,使患者煩躁、焦慮、恐懼,容易導致心律失常。及時做好心理指導,緩解患者緊張心理;(3)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其中一條保證溶栓藥物按時輸入,另一條通道是保證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能夠及時搶救治療;(4)并發癥的預防觀察:溶栓治療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等。要密切觀察出血傾向,連續心電監護,及時發現,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