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論述了文化背景教學與交際能力的培養、語言、文化交際的關系;產生文化干擾的原因與后果;常見文化差異的存在形式、應對措施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交際
在我們所教的學生中,不少學生在英語考試中成績出色,但當他們與外籍人士交往對話時,屢屢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誤。如一學生稱美國教授為old professor(老教授),盡管此教授已是白發蒼蒼,但他聽到此稱呼仍大為不悅,引得學生大為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在現代英語中,old一詞,往往與“老而無用”聯系在一起,老年人避之唯恐不及。在英語交際中,不僅不能以“老”為尊稱,對年齡的任何暗示都是應該回避的。其實如果稱那位教授senior professor(資深教授),他應該是會欣然接受的。由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應重視西方社會文化內容的介紹!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談到與外國人士交往就離不開外語,因為外語是交際的工具,是連接國與國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馬克思語)。而談到用外語進行交際我們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結晶,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不能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語言與文化有著血肉的關系,是一對孿生兄弟,文化因素滲透到語言的各個方面。
產生文化干擾的原因
首先,由于不同的民族和種族所處的社會環境、歷史條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習得到的語言和文化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學過一點外語的人都知道,外國人受到贊揚或表揚時,馬上就說“Thank you”而中國人卻連聲道“哪里,哪里”,以表示謙虛,這種差異的存在就是由于人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由于人們的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文化差異和文化干擾問題,如果在日常交際中不注意文化差異和文化干擾問題,不提高文化差異和文化干擾的敏感性,必然會影響到交際的效果,產生誤解,鬧出笑話,甚至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其次,由于我們在教學上對文化背景教學重視不夠所造成的。長期以來,教學、教材只重視語言形式,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語法規則和句型操練上,而忽視語言形式的社會意義,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的應用,忽視英語國家的文化教學,忽視中西方文化的差別,學生往往機械地模仿操練,久而久之,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加之漢語的習慣與影響,在實際交往中學生很自然地套用漢語的使用習慣,于是在交際中產生了文化干擾,影響了交際的效果。
由此可見,產生文化干擾的原因,一是由于不同文化本身的差異;二是由于學生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不了解所學語言的應用場合。
缺少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對培養交際能力的影響
由于文化本身的差別以及長期忽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使得學生只具備語言能力,而不具備語言交際能力,句型背得很熟,但不知在什么場合使用,經常套用中國思維方式。初次接觸外國人的中國學生經常出現類似于“Where did you go?”“How old are you?”等“中文思想+英語形式”的句子,搞的外國人莫名其妙,直接影響了交際效果。
其次,由于缺乏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使得學生對英語文化中特有事物缺乏感性認識。例如,如果教師不對“萬圣節”加以解釋,那么學生很難想象到“萬圣節”是什么樣子;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也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妨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學生向筆者反映過這種現象:能夠認識整篇文章中大部分的詞語,對其語法結構也能了如指掌,但對其缺乏全面的理解,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也直接影響到了學生聽力的提高。
如何進行文化背景教學
由于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暴露了一些問題,正如美國著名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瑞姆拜克(Winstom Brembeck)所說,“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學,是培養語言流利大傻瓜的最好的辦法。”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與教學,防止類似問題的發生。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明確外語教學的目的不只是單純記憶外語符號,記憶語法規則,而是在聽、說、讀、寫全面發展與提高的同時,了解英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隱含的民族文化語義,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進而能夠準確地、得體地活用于語言交際中,不斷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閱讀能力、聽力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技能,防止文化干擾的發生,適應交際的需要。
下面談一談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怎樣進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時進行
由于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因此我們在進行文化背景教學時,不能脫離語言教學。必須明確語言教學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同樣,文化學習也不能獨立于語言學習之外。教師在講解詞匯、語音、語法、句型、課文等語言知識和訓練聽、說、讀、寫等技能時,應盡力發掘出語言形式內的文化含義,相機介紹給學生。把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背景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文化的滲透,通過文化知識的滲透加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及時消除學生在交際中的障礙。例如,高中英語(SEFC)第一冊(下)第21單元講到“peasant”一詞時教師應該對該詞的詞源、感情色彩以及應用的場合進行講解,防止學生由于不懂該詞的特殊性,把“我的父親是個農民”翻譯成“My father is apeasant”;高中英語第二冊(下)21單元課后練習題中有這樣一句話,“Jackson is myramily name,and Andrew is my givenname,”,教師不應該只是停留在作練習題說答案上,還應該利用這個句子,把句子中的文化內含發掘出來,進行文化教學,使學生對英美姓名以及中西方姓名的差異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達到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步進行的目的。
(二)經常把英語同漢語進行適當的比較、歸納總結,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
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留心注意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適時進行歸納總結,并及時傳授給學生,對豐富學生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很有幫助,如對中西方文化中初次見面時該說什么不該什么加以總結并與漢語文化習慣進行對比,這樣使學生對初次交際時的禁忌語有進一步的認識。另外,教師應該對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中不同的文化內含加以比較。如:“asstrong as a horse(馬)”與漢語的“壯如牛”加以比較;貓頭鷹在西方被認為是智慧之鳥,但是在中國被認為是不祥之物等等。這樣使學生明確英語詞匯的不同文化內含,防止出現交際上的錯誤。
(三)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系統介紹
對一些直接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識的句子、對話、課文可進行系統地介紹,使學生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如高中英語(SEFC)第二冊(下)《Body language》一課,在講解這一課時可對體態語這一重要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行系統地介紹,對于課文中沒有提到的不同國家的體態語進行補充,并加以比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同時滲透了文化教學。另外,教師還可利用西方不同的節假日進行文化教學,如在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把西方情人節的由來以及情人節的其他情況進行系統的介紹,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總之,文化背景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要部分,實踐證明,不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該把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有機地滲透到語言教學中,為英語語言教學服好務,不斷提高學生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