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討用水戶協會的財務可持續發展,我在三屯河流域管理處的幾個用水戶協會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主要采用參與式評估、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文獻調查的方法。
一、用水戶協會財務狀況調查
(一)協會收支情況調查
不同灌區社會、經濟環境,包括水資源擁有、使用和工程設施狀況,政府民主意識、對協會的支持程度,水價形成機制及收繳辦法,以及農民的參與意識與協會的運行機制、管理水平有所不同,在同一灌區不同區域的協會也存在差異。研究用水戶協會運行管理財務可持續性,應對不同社會、經濟條件的協會財務狀況進行研究。
在新疆三屯河調查的四個協會都成立比較斷,最長的也不過三年,與三屯河項目辦的同志訪談得知,新成立的協會中,財務狀況比較好的不足20%,大部分協會處于虧損狀態。如佃壩鄉二畦村用水戶是2006年剛成立的協會,去年協會基本沒有收入,有的收入就是村里補貼協會用于投勞的人員工資和維修渠道的5萬元,支出也是這兩項,虧損1600元。
(二)協會水價的制定和組成調查
三屯河灌區從2007年1月1日起執行現行一級水價計量點在支渠出口,末級渠系維護費計量點在農渠進口。
新疆三屯河灌區的幾個協會都是井灌和渠灌相結合,灌溉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集體所有的井,一種是在小型水利設施改革過程中拍賣的井,用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井灌溉價格也不一樣,產權屬于集體但個人承包的井價錢是由鄉水管站定的,看抽水機能抽多少水,一般成本是6分,最高不能超過9t~-5承包是3年承包一次,水管站主持,村委會參加,多大的井,要多大的抽水機,自己心里也算個帳,有的報價7分,有的報價8分,我們就取最低的;拍賣掉的井由于產權轉讓了,是水利局和物價局一起定的價,價格高一些。
(三)用水戶協會內農民生產成本調查
新疆三屯河灌區的農作物以玉米、棉花為主,其中種一畝棉花,的支出如下:機耕50元、地膜50元、化肥65元
追肥70元、種子40元、農藥30元、水費50元,種植一畝棉花用水占生產支出約14%。玉米用水占得更多些,種植一畝玉米的成本如下:機耕50元、地膜50元、化肥70元、追肥70元、種子40元、農藥10元、水費80元,用水占生產支出約占21.6%,種植小麥水約占成本的23%,種植西紅柿水占的成本還要高些。
新疆的協會中,水在生產總成本的比例較大,但訪談發現,用水戶基本可以承受,因為農戶普遍認為水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生產要素,沒有肥料導致減產,但沒有了水就會絕產。
二、利益相關主體用水戶對水價形成機制現狀的評價
水價的演變過程和供水單位的態度
新疆的水價經歷了六個階段的演變,具體如下:
第一個階段,剛解放到60年代末,很少收取水費,只是象征性收一點。
第二個階段,70年代出到聯產承包前,每畝地收幾元錢。
第三個階段,80年到80年代中期,在斗渠出口,支渠進口計量,一方水一分錢。
第四個階段,80年代末期,開始按成本測算,一方水六厘錢,比較接近成本價格,主要的成本包括折舊費、大修費、水利工程維修和運行管理費用,
第五個階段,90年代,開始新修水利,一方水在1分到1分2厘之間。
95年~98年,比較接近成本價格。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5年
第六個階段,2005年以后,一方水大概在3分1厘,但這個時候的供水成本每方水接近7分,但2000年以后,水價調整很困難,原因主要在于用水戶的觀念難以轉變,他們認為農業稅都取消了,為什么還要收水費。
鄉鎮水管站(水利服務中心)
新疆三屯河灌區所在地有兩套編制的鄉鎮一級的水利管理機構,一套機構是屬于灌溉管理局下屬的機構,一套機構是鄉鎮的水管部門,機構職能有些交叉重合,屬于灌溉系統的水利管理機構認為協會的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吃”掉他們,他們關心的更多不水價而是未來的管理體制變化,鎮一級的水利管理機構認為水價偏低,難以維持運行,缺乏經費。
③用水戶
新疆三屯河灌區的幾個用水戶協會認為末級維護費標準全州統一定為0.024元/立方米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未必合適,渠道情況差的可以多收取一點,等渠道維修好了就可以少收一點甚至不收,沒有必要一刀切制定一個標準,應該由用水戶協會組織用水戶參與制定。
(五)三屯河灌區現行水價及水費收繳機制
①水價
新疆規定協會的農業供水一律按物價部門核定的水價標準計收水費,不得隨意提高水價(包括國有一級水價和末級渠系維護費),在末級水價未實施前,協會的運行管理費須經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后,由用水戶按灌溉面積分攤或在實用水量中附加。
②收繳機制
新疆三屯河灌區的協會是由鄉鎮水管站在用水戶協會所在地設立收費大廳,直接向用水戶收取。
通過成立協會,增加了用水、收費的透明度。在計量上嚴格按水文規范和用水戶易于掌握、直觀的量水器具進行量測。在量水上協會與供水公司共監互測,簽字認證,對實測水量實行日清輪結。每一輪水結束后由專管人員配合協會計算出每戶水量及水費,經核實無誤后分別記入各用水戶用水、繳費明白卡,由各協會按卡上所記金額收費后存入交費帳戶。保證了用水戶交明白錢,用放心水,打破了過去用水、收費暗箱操作,按畝攤費等不公平的做法。
成立農民用水協會后,供水實行水票制,配水收費到用水戶,農民確確實實得到了實惠。經過對各協會用水戶跟蹤調查水費支出較上年少20~35%左右,農作物增產較上年增加80元/畝左右,同時灌溉定額大幅下降約35%左右。
水費收繳機制的發展趨勢明顯看出,中間環節在減少,水費更加透明。
三、對策、建議
新疆自治區以及地方各部門的關于支持用水戶發展政策有利于從宏觀上,從國家政府到地方都對于發展用水戶協會、為協會發展爭取政策支持,籌措資金提供了政策依據,為協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要保證協會的可持續發展,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加快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導向,做到國管水管單位與群管組織同時改革互相促進。按照中央事業單位機構的總體要求,調整和規范水管單位的管理、維護和經營的關系,明晰產權,暢通經費渠道,管養分離,明確權責,對水利工程實行分級管理,科學定性,嚴格定崗,定編,同時明確斗、農渠的產權歸屬,做到誰擁有、誰管理,誰受益的管理模式。
2、加強農民用水者協會的管理工作,建立起有效監督機制
一是加強用水戶的監督,做到協會各項工作實行公開化,接受廣大農民的監督:二是加強供水單位的監督,供水單位(水管單位),要定期走訪農戶,了解他們對灌溉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協調各方面關系,解決凝難問題,改進服務。三是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督,每年要對協會財務進行審計,對協會運行情況,自治區有關部門要按社團組織的規定進行檢查監督。
3、水價政策的制定、協會的規模發展和末級渠系的改造三方面結合進行
水價政策的制定要考慮用水者、供水單位和水管單位三方的利益,同時注意水價政策的制定、協會的規模發展和末級渠系的改造三方面結合進行。
量水設施及渠道防滲工程建設,多年來末級渠系都由農民自籌資金進行建設、維修,但根據新疆農民的實際承受能力,對末級渠系更新,一次性投入大,據測算末級渠系的改造共需要資金55億遠,這樣大的資金,僅靠地方和農牧民投入難以完成末級渠系建設任務,因此,一是加強末級工程水價核算和水費收取,增加自我維持能力,二是建議國家在末級渠系改造資金上給予扶持,盡快實施末級渠系工程改造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