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災難的持續蔓延,正考驗著暫處于風暴中心之外的中國宏觀經濟的應對智慧。
波瀾壯闊的危機蔓延之勢正在席卷全球,改革開放30年來快速發展的中國迎來了最為復雜難測的全球氣候。
歐美日等六大央行注資2470億美元不久后即聯手降息。進而,這一試圖阻止金融危機深入的圈子又擴大到包含中國在內的20國集團,其在10月12日發表聯合聲明稱,將動用所有手段防止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俄羅斯、冰島、巴西、泰國等七國股市在這一天整體休市。
當天,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七屆三中全會閉幕,國家主席胡錦濤強調,仍要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隨著10月10日,央行宣布再降存貸款基準利率各27個基點、存款準備金50個基點,并取消個人利息所得稅,正式吹響了決策者向經濟放緩全面宣戰的號角。另有報道稱,一個涉及15004L元的減稅計劃已經上報國務院,利息稅和此前印花稅的下調,正是這一計劃的肇始。決策層或已意識到,中國未來的繁榮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世界各國走出目前的金融危機。
在八九兩月,關于控通脹還是保增長兩者之間在孰輕孰重、如何選擇具體措施等方面還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而此次三率齊降距離9月份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調整,僅僅過了不到20天。決策層的態度已完全明朗。
這一切都緣于今年中國經濟遇到的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兩難困境及其演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8月的CPI指數出人意料的大幅回落至4.9%,從單月看,已極其接近今年的任務指標。相反的是,隨著華爾街信貸危機向其它國家、市場以及各個實體經濟部門的蔓延,出口放緩、盈利衰減、經濟增速走低已經日益威脅到中國。過去10年,美國和金磚四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雖然美國因其金融體系陷入困境而失去了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能力,人們依然希望發展中國家能夠補上美國的缺。不幸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四大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速度也在放緩。四大新興經濟體的消費者在富裕程度方面仍遠比不上普通美國人和歐洲人,但據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研究,拜它們對電冰箱、汽車和平板電視不斷增長的需求所賜,過去8年中它們對全球需求增長的貢獻率幾乎與美國相當。這幾個國家的需求總量預計已經超過了美國。
“共克時艱”,這是溫家寶總理在出訪紐約的時候對外界發出的聲音,中國已經不再像市場預想的一樣,充當“亂流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角色。A股市場階段性觸底之后,并沒有任何反彈的跡象;公司業績即使不和股票投資盛行的2007年相比,也料將比不上更往前的平常時日,銀行業似乎是最后的盈利大戶,但可以料見的是下半年的銀行業績不可能如同今年上半年一樣出色。原因是多方面的,出口不振、需求放緩、成本開始反映到消費市場等錯綜復雜。

“中國現在的經濟形勢相比當初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通貨膨脹至少目前不再是我們需要關心的問題。”花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對本刊說。
防治為先
取消存款利息稅被認為本輪調整的一記妙招,其作用在于在利用貸款利率控制,減輕企業債務壓力的同時,既沒有壓縮銀行的利潤空間(沒有如前幾輪壓縮利差),也沒有使存款者承擔損失(存款利率下降的幅度由取消利息稅帶來的額外收入填補)。以稅收減少為代價,確保經濟體中各個實體的穩定運行。出于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本刊指出,今年第三次甚至多次將息的可能性很大。
“中國現在的救市措施都還很初步。這些措施說明保持經濟增長已經被作為首要的任務,但是具有更大影響的財政政策尚未出臺,現在談論影響為時尚早,至少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政策輪廓和影響才會明顯。”中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程漫江對本刊說。分析人士都同意本輪調控和接下來的措施,其現實意義將在明年顯現。但這些措施表示政府開始將應對經濟放緩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來處理。
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三農問題的改革方向,在經濟轉向的風口浪尖,這些政策無疑也為提高市場流動性提供了幫助。首先是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擴大承包年限有可能在2009前后推廣開來,此前已有廣州和江蘇昆山等地進行了多年試點。這可能意味著另一個長期被忽視的經濟引擎即將發動。土地制度的改革,會讓農民更容易獲得資金,并實現農業增產、增收。而城市化浪潮也將由此加速演繹。“這為市場提供了新增流動性。”郭田勇說。
然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松,尤其在房地產和資源品行業的信貸規模控制上,決策者仍存疑慮。據麥格理證券估計,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屋交易量近幾個月來下滑了40%至60%。這間接導致了中國的主要鋼鐵廠擬將長材鋼限產30%,并被迫大幅下調出廠價。而緊隨其后的焦炭也面臨同樣境地。但二者的貸款仍未見松口。摩根士坦利指出,決策層或有意借助經濟形勢,促成鋼鐵和房地產行業的優勝劣汰。相關信貸政策最樂觀也將在明年中才會出現。
基于此,適當的財政政策基調變化才是市場急切盼望的。前溯歷次政策轉向,在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的中國經濟體中,適當的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的宏觀控制要有效得多。而中國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便是拉動經濟三駕馬車的另一組成部分:國內需求。
“國內經濟的主要問題在于結構調整和內需不足,對此,財政政策更有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如此表示。
前述利息稅的免征,就是本輪財政政策的發軔之作。而事實上,盡管今年要應對震后重建等財政支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和今年上半年高達萬億的財政盈余,也都使得政府有余地實行更加寬松的財政政策。下一步的減稅措施,在郭田勇看來,應該著力減輕中小企業所得稅、服務行業營業稅和流轉過程中的增值稅的壓力。這些措施將能夠從現實意義上促進企業的生產和投資,對于提振國內投資和消費均有益處。
“目前的經濟形勢,更加應該加快財政政策的轉型。不過,與10年前的重點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不同,現在的財政支出應該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和福利、減少企業賦稅壓力等,以達到促進國內消費需求的目的。”黃益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