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批評和接納批評更為有效的方法論。
工作中經常出現批評與被批評,這并不新鮮,但如何巧妙地完成這個其實容易引起爭端的任務則并非看上去那么容易。很多情況下,給出批評和意見本身就暗示著更強勢或更權威。但這種情況更要小心處理,因為不恰當的批評和建議方式不僅會傷害對方的感情,還會傷害其積極性。
最重要的是記住批評和建議的目的——啟發對方,而非讓他感到難受甚至難堪。發現錯誤不是壞事,但用錯誤的方式提出來則很糟糕。開口之前必須明確要指出的問題:做這項工作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中間出現了什么失誤,又能如何挽救?所給出的評價和建議也須經過深思熟慮,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固執己見,以主觀態度去評斷事情的對錯,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某項技能是任何人都應該具備的,更不要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比較,這樣容易將無關的事情牽扯進來,并激化矛盾。主動了解對方在工作中的目標和困難,這是一種友好的態度,能軟化批評這種行為本身的攻擊性,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和尷尬。

對事不對人是基本原則,但批評一個人往往比批評他的想法更容易,而且當雙方情緒激動時尤其容易掉入這個陷阱。即便真的能力更強,也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批評別人。好的批評應該是善意和建設性的,能為對方提供更多的想法和角度,而非借機貶低別人的工作,顯示自己的智慧。尤其要注意的是,好與壞、對和錯是一回事,喜歡與不喜歡是另一回事,但人們經常把它們混為一談。如果不能把個人取向和客觀分析區分開來,那么永遠也不能提供有效的反饋意見。
正如萬寶盛華(中國)銷售與市場技能領域中高級人才推薦服務Practice Head王喆指出的,批評應該更多采取單獨的形式,而表揚需要公開。上司應該清楚地知道,對下屬的激勵遠勝于批評,所以提出意見時需要花同樣多的精力討論工作中的可取之處,確保在談話中把應該保持和應該提升這兩個部分都說清楚。學習欣賞他人的優點和可取之處是領導者的責任,如果認真觀察,沒有哪個人是徹底一無是處。 相對脆弱的人需要更多情緒上的照顧,先甜后苦是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將優點和缺點交叉點評。耐心聽取對方的想法是建立信任的基礎,雖然看上去這有些偽善,但對于不太熟悉的兩個人來說,這是最有效地預熱方法。當雙方對彼此有了足夠的了解和信任,就可以走出這種批評與反饋的模式。
接受批評往往比提出批評更難做到,這是人之常情。在被批評時不要一開始就為自己辯護,而應學會聆聽。什么都別說,即便是幾分鐘,有時事實本身就會替你說話,而急切的辯白通常只會激起對方的反感和反駁。而且,如果你對批評的每一處細節都要立刻回應,則根本無法好好聽取別人的意見,因為思考本身是需要花時間的。如果是指出上司的問題,則應說明實際情況,指出問題和后果,并提供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條理清晰的陳述很重要。
但你可以隨時提出問題。對于不清楚或不認同的地方,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直接提出來讓對方說明白,這是證明批評是否具有說服力的好機會。如果你同意對方提出的建議而不清楚該如何實踐,則不妨問一下,這樣的碰撞可以讓你在實際工作中做得更好。同時你也將對話推進了一步,將刻板的“法庭宣判”轉變成具有積極意義的交流。
無論如何,提出和接受批評都不應該是痛苦的過程。給出批評和建議本質上意味著更高的期望與進步的機會,而在建設性批評面前,任何反擊、爭辯都顯得多此一舉,欣然接受并身體力行,這也是良好職業素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