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解百度與李一男的意外組合背后的種種暗示。
2008年10月初,當中國領先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最終宣布了其長達兩年的首席技術官招募工作結束,結果是令外界頗感意外的:這家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請來了電信巨頭華為的爭議人物李一男。
盡管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內部郵件中將自己這位本家稱為“中國IT產業的一個傳奇”,但這仍不足以解答人們的全部疑惑。正如搜索引擎的運作機制,在“百度CTO”這個關鍵詞和“李一男”這個搜索的終點之間,究竟經歷了哪些參數的考量?
之所以需要解答此一問題,因為這個黑盒子般的決策機制,至少指向了兩個問題:在擁有李彥宏這樣一個搜索引擎領域的天才人物,百度還需要一個怎樣的CTO?百度為什么需要長達兩年時間尋找CTO?——而它們又引來了一個新問題:李一男能適應、并帶來百度所需要的嗎?
李一男婉拒了《環球企業家》的采訪申請。
何所求?
雖然李一男并無絲毫互聯網背景,但對于這樣一個在中國稱得上技術天才的人,懷疑李對互聯網的理解力顯然是多余的。時至今日,華為仍有老員工感慨,華為的很多技術難關都是李憑借自學兩本美國通信專業的論文集解決的。李的視野、學習能力和前瞻性顯然是出類拔萃的。
但李彥宏之所以選擇李一男,首當其沖的原因是,急速成長的百度需要盡快實現管理上的飛躍。一個簡單的數字是,光是百度技術部門的員工在近兩年就有了數倍增長——在2006年時,百度的技術員工尚不足百人,但今天其規模達到了五六百人。
如何在日益擴大的規模下面,通過系統的方法來保證高效的研發,是百度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李一男便能給百度帶來大規模技術團隊的管理經驗。27歲便升任華為公司副總裁的他,先后經歷過華為和港灣從一個小企業到大規模公司的成長——即便是港灣后來的員工也超過千人,擁有在急速擴張中有效管理員工的經驗,這對百度來說意義重大。
另外,雖然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擁有約70%的市場份額,但百度仍有其技術短板。
外界容易忽視的是,相比谷歌,百度的大規模存儲能力并不夠強。比如,傳言已久的郵箱系統、或者對谷歌品牌頗有助益的Google Earth,百度都遲遲沒有效仿。這類的產品所需要的,是服務器集群技術。另外,百度的廣告匹配技術比起谷歌仍遠為遜色,百度和谷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70:25,但雙方的收入并非如此懸殊。
在百度內部,有一種說法是,百度希望與谷歌“劃太平洋而治”。毫無疑問,如果百度希望在亞洲市場取得在中國一樣的統治性地位,它必須擁有超越本土先發優勢的更多競爭手段。
還有一個無可回避的話題:移動搜索正在成為下一個戰場。谷歌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的推出,則讓它有了更多機會在此領域施展拳腳。而李彥宏必須非常巧妙地展開移動領域的戰略布局——2007年底接受《環球企業家》專訪時,李曾非常干脆的承認:“百度是有可能做手機的。”

當然,即使李一男在華為已經證明了自己在硬件領域的造詣,他仍不可能一蹴而就讓百度構造谷歌一般的服務器集群,或打造百度手機。但他的根本價值在于:他曾在短短3、4年間就曾打造出可以匹敵華為的路由器技術團隊,這種將技術的理解力和管理技藝合二為一的能力,正是百度當下最需要的。至少,如果李彥宏自認為他已看清了搜索引擎領域未來十五年的演進路徑,他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技術團隊來讓百度避免“先發后至”的命運。
隱痛
據稱,百度空置兩年的CTO位置,本來打算邀請雅虎執行副總裁陸奇接任,但因陸奇不太愿意回國而無法實現。“陸的技術、管理都很厲害,而且很拼命,他不來百度非常可惜”,一位業內人士評價到。
另外,百度也曾考慮過搜狐負責技術的高級副總裁王小川,以及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張亞勤。
王小川對《環球企業家》承認,百度在2007年時就找他洽談過此事,但他覺得百度的這個職位要求和他在搜狐所要做的事情是相似的,所以并沒有和百度進一步的探討。
至少表面看來,無論陸奇、王小川、張亞勤,還是最終人選李一男,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并非難以解決。那么,為什么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最終塵埃落定?
某種程度上,這是百度的一個歷史性遺留問題。
外界很難感受到的一個變化是,隨著百度從創業公司變成中國互聯網業的核心角色,其內部也已發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比如,它的工程師工作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做出選擇,或繼續工程師道路,或轉向工程師管理崗位。制度本身無可厚非,但分工帶來的角色差異,已經成為百度的一個長期矛盾,甚至有人將此比喻為“政治雙峰”——有已離開百度的員工對本刊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百度前任CTO劉建國平衡雙方權益時不夠鐵腕有關。
到2006年10月底劉建國去職,誰是其繼任者就成為了一個極為復雜的懸念。
理論上,李彥宏在公司內部就有兩個很好的選擇:同在公司創業7人團隊,同為高級技術總監郭眈和崔珊珊。但李曾對本刊表示,百度內部培養員工的一個問題在于,容易產生“近親繁殖”的問題。這可以被解讀為,李更希望引入外部人才,為公司帶來新的技術思考方法和管理方式。
外界猜測,李彥宏一度將希望寄予他在美國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時的上級張以緯。在2006年劉建國宣布離職前幾日,張便從美國趕到北京與百度的數位高管見面,張甚至在內部開始籌劃重構百度代碼的宏大計劃。但百度內部人士表示,李彥宏并無將CTO之職委任張以緯之意。而且,因其理念與百度其他高層頗有差異——如他希望投入資源到百度財經這樣的頻道中,但并未得到百度產品部門認可,百度財經后來只能被外包給和訊——張最終只成為了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顯然,一個同時能夠讓郭眈、崔珊珊這樣的百度元老,和張以緯這樣的業界資深人士同時服膺的人物并不好找。即便找到,能否在磨合中與所有人達成信任與默契,更難預料。
李一男加盟后,李彥宏給公司內部撰寫的郵件稱,“即日起公司首席科學家Dr.William Chang、產品副總裁俞軍、高級技術總監郭眈、高級技術總監崔珊珊,向李一男先生匯報工作”。據說,在李一男加盟百度后,他與公司高層最初的幾天會議中,張以緯幾乎一言未發。
李一男能夠妥善融入這個環境嗎?一定程度上,他似乎已經做好了準備。有華為人士對本刊稱,港灣失敗之后,李一男第二次回到華為時,一改此前年輕氣盛的習性,對所有人都表現的異常恭敬,甚至讓很多華為人士認為他有極大的決心要在日后達成某個目標。而在過去兩年里,即使在華為內部,李也極為低調,極少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
當然,沒有人會懷疑李一男未來將再度創業。從這個意義上,他所將得到的東西,即從百度這里學到盡可能多的互聯網知識,很可能比百度從他身上得到的東西來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