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貸危機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災難時,世界經濟的一只腳已跨進衰退的門檻,過去幾年間大幅增長的全球并購活動自然也開始趨緩。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季度全球并購交易額為2.5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5%,與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諷刺的是,發生在第三季度最后幾周、因信貸危機而導致的歐美銀行間的瘋狂收購和來自政府的救贖使這一季度的交易額略高于去年同期,但就整體而言,信貸危機本身導致的信用緊縮使健康的并購活動趨于萎縮。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并未放緩海外交易的步伐——來自湯森路透的另一組數據表明,前3個季度中國公布的收購交易總額達68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高出1倍多,其中出海收購國外企業的交易額創下491億美元的最高紀錄。在第二輪信貸危機爆發和延續的時刻,中國對資源與能源的渴求并未衰退,而且相比忙于拯救金融系統的歐美國家,持有豐裕資金的中國大型企業仍有足夠的實力出手競購。但最近的幾筆交易已顯露出警示信號,在接下來更艱難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中國企業勢必將在保存實力與冒險抄底中作出謹慎選擇。
能源
國內石油產量停滯、天然氣供應不能滿足需求的增加與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壓低的價格,使中國石油企業紛紛收購海外資產
·中國石化集團出價2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TanganyiKaOil的全部股份。該公司在敘利亞生產重油,此次收購可為中石化集團帶來1.84億桶、成本約為10美元/桶的已探明重油儲量,可明顯彌補其上游資源不足的現狀。
·中海油總公司、中石化集團出價18億美元聯合競購美國Marathon Oil持有的安哥拉一處油田的股份。
·中海油總公司以3億至7億美元的出價競購塔里斯曼能源(Talisman Energy)位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天然氣資產,此筆交易將有助于其開展美洲業務。
機械與半導體
信貸危機使歐美建筑機械行業的需求大幅下滑,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機械行業新貴開始向“老邁”的歐美建筑機械商發出收購邀約
·中聯重科及共同投資方完成對意大利建筑工程設備制造巨頭CIFA的整體收購,以5.11億歐元的總金額獲得CIFA100%股份,這是中國企業在歐洲的第二大收購案。
·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與全球領先的專業大功率半導體產品獨立供應商Dynex正式簽署意向書,將以約1.09億元人民幣收購其75%股份。若成功這將是中國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的首次大規模跨國收購,也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行業的首次跨國并購。
資源
美國及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明顯走低嚴重打擊了對鋼鐵的需求,中國鋼鐵價格已連續下調,但受制于人的中國鋼鐵業仍對海外鐵礦石資源充滿期待
·江蘇沙鋼集團向巴西黑色冶金公司(Cia Siderurgica Nacional)旗下的鐵礦石公司Namisa提出競購意向,該公司年產鐵礦石達1400萬噸,外界預計這一交易的價值在70億至80億美元之間。
·中鋼集團對澳大利亞礦產商Murchison的全面收購失敗,但最多仍可獲得49.9%的股份。
·在煤炭方面,中國第七大煤礦公司山東新汶礦業與澳大利亞石油和天然氣公司Linc Energy締結意向書,以15億澳元獲得Teresa煤礦的采礦權。
金融
盡管中國銀行業在信貸危機中受到的直接沖擊不大,但經過海外投資的巨大浮虧后,中國金融機構在“出海”時將更為謹慎
·中國銀行以2.633億歐元購買法國愛德蒙得洛希爾銀行(La Compagnie Financière Edmond de Rothschild Banque)20%的股權。這是中資銀行首次在歐元區進行戰略投資,中行的目標在于提升在歐洲的銀行產品專業技能,并加強在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方面的分銷能力。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34億美元收購富通集團(Fortis)資產管理業務一半股權的交易,最終因富通集團的問題放棄。此前,平安投資富通已浮虧157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