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絕佳的投資履歷、清明的道德準則,股神獲得無與倫比聲譽的另一個秘密。
當分別擁有140年和130年歷史的高盛和通用電氣與78歲的沃倫·巴菲特的名字聯系到一起,全世界都在想。“奧馬哈神諭”的信用幫助這兩家美國傳奇公司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又到巴菲特的炒底時刻了?這是否意味著他認為次級債風波所引發的經濟危機已經接近結束?
尚不能如此結論。如果仔細觀察巴菲特與高盛、通用電氣的投資協定,不難得出結論,與其說巴菲特買入了它們的股票,不妨說他給這兩家公司提供了高息貸款服務:兩家公司都有機會在接下來一定時期內以10%的利息贖回股權的權利。
但不容忽視的是,巴菲特在這輪風暴中,是為數不多信譽不降反升的投資者:高盛、通用電氣這兩家美國商界的超級明星對于巴菲特的倚重,以及兩名美國總統候選人均希望他能出任財長,讓他的聲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1960、70年代,巴菲特在資本市場沒有足夠的名氣之前,每臨資本市場危機時刻,他的伯克希爾·哈薩維(Berkshire Hathaway)的股價與大市走向基本相符,而進入1980年代后,每一次危機下,伯克希爾都會逆市而漲。
不可避免的,人們習慣性地神化巴菲特作為“股神”的投資技藝:比如他預見中石油的價格逆轉,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巴菲特同樣非常善于依靠成為美國明星公司的主要股東,而提升自己的公眾信譽。
不妨簡單梳理一下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見表)。他幾乎進入了所有影響美國人日常生活的行業——或許有人應該嘗試一年之內不使用巴菲特所有投資公司的產品,并寫一本類似《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的書。這些公司不僅提供給巴氏豐厚的財務回報,更重要的是,它們成為了巴菲特價值的最大“擔保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