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電力生產商以及電網所有權的結構是價格的決定性因素。
對于中國目前電力供需不平衡的窘境,一個簡單和普遍的看法是:“不完全反常規”短缺,生產商成本(這里指煤)控制解除,但是消費者價格(電價)保持不變。這種方法能毀掉任何一個行業,類似這種不完全反常規的做法,引發了80年代美國存貸款危機,以及加利福尼亞電力市場在2002年的慘敗。
這有很多事實依據:國內煤炭價格從2002年起上漲約3倍,而用戶電價只上漲了不到30%。然而由于上述價格浮動,利潤由電力生產商轉向了煤礦。直到最近,由于煤炭價格的不斷攀升,事實上也可能是因為對新增生產能力的過度投資,使得生產商的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根據中央政府2002年底的產業重組,電力生產由五大公司接手,電力傳輸由兩大區域性電網公司負責,生產商對電網和電網對消費者的電價由發改委決定。這一架構只體現了現實中的一部分關系:2007年,五大生產商僅控制43%的發電能力,地方政府占據著五大集團之外的份額,并且在過去五年當中實現了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兩大電網公司實際上由6個自主區域以及并不連接的地區組成電網,中國僅有不到2%的電力輸出能夠從一個地區輸送到另外一個地區。這6個區域的每一個電網,都由高度自主的省電網組成,其下面依次是各級地方供電局,它們決定著用戶有多少也以及電價多少錢。
通常情況下,地方政府在電力方面的權威由資產是如何分配來決定的。如果地方政府控制電廠以及煤礦,很明顯它可以向特殊用戶提供很低的電價,這樣的優惠協議并不出現在平均電力價格的統計當中;如果地方政府既不擁有電廠,也不擁有煤礦的所有權,那么它的影響就非常有限,并且電廠和煤礦就更可能以商業利益為目的去經營。
但簡單通過提高用戶電價來恢復生產商兩三年前的利潤率水平并不是有效的辦法,這只能刺激建立更多的本不需要的發電能力。電價調整應該讓生產商盈利,但更重要的是刺激更多電力運輸能力的投資,價格改革不可能自己完成,發電能力激增的原因是電力公司和地方的競爭。不顧一切想要占領市場份額,即使通過價格改革他們能極大的受益,但由于沒有競爭環境,運輸壟斷者們幾乎沒有投資的動力。
政府的反應則是兩大電網公司必須盡快上市,沒實權但肯思考的電監會顯然相信上市激發了五大集團的投資熱情,并且希望股東的壓力能使電網公司也具有同樣的熱情,南方電網作為規模較小且更易改革的實體會率先上市,國家電網將隨后開始。
但僅僅是上市是不夠的,競爭而非上市才是生產商意愿的主要激勵手段,壟斷電網公司上市不會減少它們的任何壟斷性。一個選擇是按照資產和創造地區性的綜合用途重新組合地區電網(基本上是按照美國的模式)。這樣,風險就會集中在地方,這也正是中央政府想要限制的權力。另一個可能性是在地區電網之間通過改進互相之間的聯絡建立更多競爭環境,由此使得電力充足的電網能夠通過向電力不足的電網出售過剩的電而盈利,但這是個十分復雜的工作。
另外一個重要工作是削弱地方政府對煤礦和電力生產輸送的控制。只要地方政府還能自由的把低價電給那些需要的人,中央政府對于產業的調整就無能為力。地區儲備容量的電網——生產商根據地區招投標向電網供電——無法運作,除非電網和調度部門確實由地區控制而非地方。可以證明的是,削弱地方勢力的目標會使生產商在較長時間內處境困難。五大集團能夠幸存有賴于它們的規模以及中央的直接貸款和補貼,但是小規模的地方控制企業如果現金流長時間為負數的話可能就要關門,或者被較大企業兼并。
現在,中央似乎沒有什么計劃,扭曲的價格確保今年夏天的電力短缺沒有突然失控,但是一個更寬泛的行業重組策略就不那么引人注目。電力短缺在未來12個月內會隨著煤炭供應以及運輸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緩解,但是最后,如果中國想要避免短缺和過剩,一次更為徹底的產業資產重組則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