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企業制度與傳統所有制企業的最大區別就是所有者與經營者分離。而經營者追求報酬、工作條件、休閑時間等待遇,故經營者常會通過選擇會計政策、方法、程序等方式來謀取自身利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嘗試建立財務總監制度,以維護國家和集體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從維護所有者權益、防止國有和集體財產流失、完善制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等角度探討了公有企業委派財務總監制度建立尤為重要。
關鍵詞:公有企業;財務總監;制度
中圖分類號:F23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2-0097-02
一、財務總監制度概述
財務總監即首席財務官,簡稱為CFO,是指由企業的所有者或全體所有者代表決定的,體現所有者意志的,負責對企業的財務、會計活動進行全面監督與管理的高級管理人員。財務總監制度則是指,在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以及多層次管理的治理結構下,由企業所有者在企業內部所建立的、旨在保障所有者利益和實現公司資本保值增值并由特定專業人員、機構、制度和措施等因素有機組成的財務監督與管理機制的總稱。財務總監制度在西方國家公司治理中是一種占主流地位的管理體制。財務總監們以全新的財務理念,積極、主動、深入地參與企業決策過程和戰略管理,按國際化事業來創建先進、實效的財務管理系統,維護合理的資本結構,使股東財富最大化。國外對財務總監制度的研究側重于財務總監技能方面,即財務總監應具備的能力。財務總監肩負著對企業財務運行進行全過程監控的職責,企業的財務總監管理和控制所有的會計、財務與審計職能,并直接向董事會報告。企業財務總監履行所有的財務職能,不但要對財務活動的合法性、真實性、有效性等進行監督,而且還要對企業會計核算的合規性、真實性、可比性、一致性等進行監督。公有企業財務總監,作為內部監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隨時掌握有關組織活動的特定信息,采取靈活多樣的直接手段促使代理契約得到高效而低成本的履行,對公有企業經理人員偏離契約的行為進行糾正,以避免更多的因代理問題引發的代理成本的增加,從而能夠確保公有企業所有者財富最大化目標的實現。財務總監制度是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一環,財務總監是企業經營管理層的重要成員,參與企業管理。
二、建立公有企業委派財務總監制度的重要性
(一)維護所有者權益
企業委托代理制是現代公司的一個重要的組織特征。公司治理結構的提出,在于現代股份公司的法人產權制度是一種典型的資產委托代理制,從代理理論來說,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是由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所造成的代理人問題。委托代理理論主要研究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市場參與者的經濟關系即委托代理關系,以及激勵約束機制問題。所謂委托代理關系,詹森和麥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認為:它是“一個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一個人或一些人(代理人)根據委托人利益從事某些活動,并相應地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的契約關系”。委托代理關系的實質是企業所有者放棄了對企業的直接經營權,委托自己挑選的代理人進行經營。并設計一種機制或合同,能給代理人提供某種刺激和動力。使其按有利于委托人的利益、目標去努力工作。委托人并向代理人支付報酬。
委托代理關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企業規模、范圍不斷擴大,企業股東人數與管理者的增加,尤其是企業管理本身日趨復雜化、專業化,資本所有者完全控制企業經營活動越來越受到自身精力、專業知識、時間、協調能力等限制,資本所有者(委托人)就會把企業財產的實際占用、使用和處置權委托給專業經理階層(代理人)行使,并執行監控企業的職能,這就出現了委托代理的契約關系。由于現代企業是復雜的多層次組織,在各個層次之間,也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從根本上說,導致委托代理關系產生的根源在于委托代理雙方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當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來處理某項事務比自己親自處理能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同時。代理人也能從接受委托中獲得比從事其他活動更多的收益,委托代理關系就會產生。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在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中,股東大會擁有最終控制權,董事會又有實際控制權,經理擁有經營權,監事擁有監督權。這四種權利既相互制約,又共同構成公司內部治理結構,這種治理權力來源于以公司出資者所有權為基礎的委托代理關系。
所有權和經營權之間的關系應是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互相保證的,所有者有必要對經營者實施適度的監管。這種監管首先體現在對經營者的選擇;其次是對經營者的重大經營決策、財務決策的審定和制約。在兩權關系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所有者主體缺位和經營者行為失控并存。經營者的行為未受到應有的制約,由此導致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種種腐敗。因此,規范和約束經營者的行為,關系到企業改革的成敗,關系到現代企業制度能否建立和發展。
(二)防止了國有和集體資產流失
在我國,廣義的公有資產是指我國境內和境外的,產權屬于全民和集體所有的一切財產,它是全民所有的全部財產和債權的總稱。公有資產管理,實質上是對屬于國家和集體的財產實施財產所有權的管理。其特征主要有:
1 產權性
國有資產管理是對國家和集體擁有所有權的財產和債權進行管理。從法學角度來看,財產所有權包括對資產占用、使用、收益和處置等權利。
2 服務性
國有和集體所有資產管理以服務為宗旨,主要目的是優化公有資產配置,保證公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維護公有資產所有者、經營(占用)者的合法權益,鞏固和加強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的骨干作用,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更好地為改革服務。
3 綜合性
公有資產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管理工作,一方面要依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促進公民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總目標;另一方面,則要承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任務,起到調節經濟的杠桿作用。加強公有資產管理對維護國家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是公有資產保值增值、優化公有資產的配置、提高公有資產的使用效益的根本保證,是理順產權關系,完善公有資產運行機制的客觀要求。
沒有實行財務總監制以前,有些法人代表權力過于集中,缺乏制約機制,出現了一些驚人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實行財務總監制度后,杜絕了此類現象的發生,保護了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保障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如江蘇農墾推行財務總監收到的監督成效有:(1)嚴格控制貸款和擔保事項,清理內部借款,降低了財務風險。自推行財務總監制已來,江蘇農墾系統銀行貸款由2007年的18.25億元下降為2001年的13.45億元。同時,堅持審慎原則,堅決不為無產權關系的企業擔保。(2)積極參與投資論證,控制投資風險。由于投資新項目需要財務總監的審批,改變華了過去濫投、亂投的現象,投資收益率有了明顯的上升,2006年投資收益率為2.4%,2007年投資收益率為13.3%。(3)壓縮成本費用。財務總監根據企業財務計劃和實際經營的需要,控制企業不合理的費用支出。在管理費用方面,采取精簡機構、費用包干的方法,5年來管理費用下降了20%,在財務費用方面,成立了廠內結算中心,充分盤活結算中心的沉淀資金。同時,加強資金的計劃管理,做到所屬資金勤借勤還。
(三)發展與完善了大中型企業總會計師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
財務總監制度吸收了總會計師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的財務管理與監督職能,彌補了總會計師在職責權限上的局限性和內部審計制度滯后性的缺陷。此外,企業的監事會雖然也是監督機構,但其職能主要是事后監督,人員也并非專職,而財務總監則是對企業的整體財務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專業專職監督。
(四)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財務總監的選派是有條件的,而且要求素質比較高,它參與企業的管理與決策,有利于企業避免決策的失誤,改善了企業財務管理水平。財務總監由具有較高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水平好的專業人士擔任,可利用其專業特長,幫助企業規范會計工作,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培訓財會人員、參與企業預測、決策,為企業出謀劃策,開拓市場,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