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型城市是依托當地自然資源的優勢,通過礦產和能源的開采與經營而興建或者發展起來的城市。以自然資源為主線的產業鏈在當地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隨著自然資源的枯竭,這類城市陷入“礦竭城衰”的境地,于是發展未來的發展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經濟轉型迫在眉睫。由于這種城市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和自身因素的限制,在轉型時會遇到很多障礙。因此,我們需要探索適合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方式來跨越這些障礙,走出一條適合它們具體情況的路子,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資源枯竭型城市;困境;轉型;戰略方式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2-0239-03
按照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所劃分的標準,目前中國共有118座依托開采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礦產而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分布在22個省(自治區),其中,20%處于成長期,68%處于成熟期,12%處于衰落期。全國約有400多座礦山已經或將要閉坑,約有各類50多座礦城的資源處于衰減狀態,面臨資源枯竭的威脅,目前如新疆克拉瑪依、山東棗莊、山西大同、甘肅白銀、黑龍江大慶、河南平頂山、四川攀枝花、遼寧阜新、吉林遼源等城市均面臨如何轉型的考驗。
1 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的困境
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資源型城市逐漸受到資源枯竭的威脅,因為自然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資源生產量逐年減少,而且在開發建設各資源城市時只考慮資源的開采,而忽略了城市發展的條件和因素,導致了諸多問題,資源型城市面臨著復雜多樣的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城市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出現危機。隨著資源的枯竭,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退化、鹽堿化和沙化,水資源需求告急等問題也接踵而至。
1.2 資源型城市區位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該類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資源開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開放性,經濟體系處于封閉狀態,城市其他社會服務功能緊緊依附于主導資源產業,缺乏自主運營的空間。
1.3 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高度的單一性,或者稱為非均衡性。資源型產業既是主導產業,又是支柱產業,城市對資源產業的依賴性很大,造成城市的發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產業以及可替代產業發展落后。
1.4 礦業城市在管理體制和利益機制上矛盾突出。礦業企業創造的利稅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業辦社會,政府辦企業的本末倒置、功能錯位的狀況。
因此,中國的資源型城市,為了扭轉資源漸趨枯竭,減少資源開采收益下降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改變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使資源型城市擺脫“資源富城興、資源竭城衰”的困擾,進行經濟轉型是必要的。
2 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面臨的挑戰
資源長期的依賴,接續與替代綜合產業鏈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單一資源發展路徑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鎖定過程也使產業轉型存在著不確定的風險,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難度,具體表現在:
2.1 資源型產業生產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導致城市發展失去資源收益的支撐。由于資源型企業的投入成本都是可變的,當面臨資源減產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產量的絕對量是下降的,從而使企業的收益遞減(見圖1)。由于資源開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難”的原則,隨著資源開采深度的加大,開采成本也越來越大,也會造成收益的遞減。




2.2 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資源型產業結構呈現剛性
在資源開采過程中,設備、鉆井、洞室等資產約占固定資產總量的35%,資源性固定資產具有很高的技術利用鎖定性,這部分資產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轉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業退出枯竭資源行業的機會成本,也就缺少了進入其他行業和市場必要的固定資本的支撐,只能低效率地運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業結構的剛性,使資源性產業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礙。
2.3 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間關聯度較低
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種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調,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二產業比重過分偏大,第三產業則發展緩慢、滯后(見表1)。而且資源型產業都屬于中間投入型產業,產業關聯的特點是后向關聯度低,前向關聯度高,乘數效應小,難以帶動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限制了資源型產業對地方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使得城市經濟過分依賴資源型產業,轉產難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經濟結構。
3 資源枯竭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的戰略方式
3.1 采取多元發展戰略,發展循環經濟,跳出產業衰退循環
資源型產業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利潤率很低,資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積累能力弱化,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對資源的強烈依賴又導致在市場分工中只生產初級產品,產業結構產生不斷低級化的惡性循環(圖2)。在這種情況下,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高效循環的利用資源,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培養接續產業,變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產品優勢,進而形成特色的產業鏈優勢,而且把利潤轉移到關聯行業和其他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化工、食品、紡織、醫藥等其他的支柱產業。
3.2 實施產業結構優化戰略,確保產業政策與城市政策的統一
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首先根據社會經濟環境以資源型企業供給結構和非資源型企業供給結構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正確發揮城市政策對需求結構的引導作用,堅持資源條件的可行性、產銷雙方的一致性、經濟效益的擇優性,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有選擇地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同時鞏固第一產業農業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技術改造,制定適當的扶持政策,改組改造第三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的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經濟結構的多元化,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3 實施集約整合戰略,探尋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新途徑
現階段,我國資源型城市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資源型企業過多過小,大約是15萬個,地方小企業和國家大型資源企業兩者互相封閉,形成了明顯的兩元結構,造成了資源管理難,資源浪費大,經濟效益低,安全隱患多的現象,因此,政府應該鼓勵集約化經營開發,通過改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競爭,以外向型經濟牽動,加速與國際接軌。
4 資源枯竭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時注意的問題
4.1 必須結合本地優勢選擇產業項目,進而完成產業轉型
在經濟轉型的時候,應該切實的想到本地區的優勢和劣勢,將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并能迅速轉化為市場優勢,從而發揮優勢資源產業的帶動作用,不可盲目的上一些脫離本地區實際情況的項目。
4.2 在現有的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轉型路徑模式
資源型城市轉型必須科學定位與本地區的發展階段,當城市發展處于資源開采的中后期,即此時資源產業仍是本城市的優勢產業,為避免未來發展的風險而采取主動轉型時,應采用產業延伸模式即棗莊模式;當資源型城市發展階段本身處于資源開采的枯竭期,已經將資源上的優勢喪失殆盡時,為了本城市的發展,應放棄原有產業,即采用產業更新的阜新模式;當發展階段處于資源開采晚期,但資源并沒有完全枯竭,但已經不是本城市的優勢產業了,宜采用復合轉型的遼源模式(見下頁表2)。
4.3 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實現政府的協調、服務和引導功能
目前,在加拿大、美國,受資源型城鎮規模和市場化程度的影響,轉型多以市場為指導;在德國、日本,政府則發揮了主導作用。我國資源型城市與其他實現市場經濟體制的城市相比,在經濟、環境、人才、技術等方面處于落后水平,而產業轉型又涉及到就業、環保等多方面,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同時政府轉變職能,減少對企業微觀層面的直接干預,加強對轉型企業的政策引導,搞好協調服務,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為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環境。加速資源采掘、開發、加工的環保技術的改造,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為企業生產的運營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強對外溝通能力和輻射能力,這樣既有利于資源型城市的內部環境調整和改造,又能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5 結語
資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本身因素和外部環境的制約,在失去依托的資源優勢后總會陷入發展的瓶頸,所以這種城市的經濟轉型問題,需要有效的經濟政策和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因素的政策傾斜,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籌措轉型資金,提高政府轉移支付的比例,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此外,還應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結構進行優化,選擇合適的轉型模式,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積極探尋資源枯竭型城市解決就業的新途徑,努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私營企業,開發投資少、見效快、勞動密集型項目,完成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從而走上新的經濟發展道路。